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基于先秦时期婚礼仪节解析古代婚姻关系的实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1 共3703字
论文摘要

  古人对婚礼和婚姻十分重视,认为它对上以事奉宗庙祖先,对下以继承后世,即延续香火,繁殖后代,因此君子十分重视它。古代婚礼中许多繁文缛节就是为了突出婚礼的庄敬隆重,以强调婚礼的重要。然而,在时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中,婚礼的仪式和内容发生了诸多流变,今天的人们对古代的婚礼仪节的伦理意义缺乏充分认知。下面通过对先秦时期婚礼仪节的考察来解析古代婚姻关系的实质。

  一、阳倡阴和的聘娶仪节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是婚礼亲迎之前的五大礼节。纳采即男家使人纳其采择之礼,就是选取此女为结婚对象。纳采之前一般还有“下达”的礼节,即男方先遣媒人到女家提亲,女方家人同意后,男方才遣媒人到女家纳采,即赠送彩礼。问名,是和纳采在同一天,在纳采之礼后所进行的礼节,即向女方主人询问女子的名字等详细情况。问名的目的,是为了回去后由男方主人占卜娶此女的吉凶,如果吉利,男方就遣媒人到女方家汇报,此谓之“纳吉”。纳吉之后,就是纳征,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纳征之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纳征,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赠送聘礼,表示两姓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因此纳征之礼也最重。经此礼节婚姻完全成立。纳征之后,男方通过占卜挑选一个好日子成亲,日期确定之后,又要遣媒人去向女家报告,但报告时却是先由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方主人请示婚期,这是表示谦虚不敢自专的意思,所以这道婚礼的程序叫做“请期”。当女方主人一再推辞之后,媒人才把男方选定的日期告诉女家主人。下一步就是到婚期亲迎成婚了。

  士昏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大礼节,都是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进行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从这些礼节也可以看出,在亲迎前的五大礼节中,男方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方常常处于配合的角色。另外,《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仪节是士阶层的婚礼,而不是人数众多的庶民的婚礼。一般平民百姓生活贫穷无依,没有能力来筹办这些隆重华丽的仪式。但因为“上行下效”的缘故,当时上层社会的各种礼节仍然潜移默化地向下层社会蔓延传播,以至于在今天的婚礼仪节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仪礼·士昏礼》的某些仪节和精神。

  二、男刚女柔的迎亲仪节

  《仪礼》中具体规定了男女之别的诸多细则。如男女都有成人礼,但两个礼仪则有一定区别。男子的成人礼即士冠礼,仪式十分隆重。

  女子的成人礼叫笄礼,其仪式程序和男子冠礼有相似处,但笄礼仪式十分简单,隆重程度与士冠礼相去甚远。其实,男女有别的教育从童年就开始了,如《礼记·内则》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授以筐;其无筐,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按照《内则》的规定,男孩十岁就要离开家到外面拜师学习知识、技能和礼仪,而女孩十岁后就不再外出,在家由女师教之以“四德”。成年后男女之间的交往也必须遵守男女之别的原则进行交往,否则将是违背礼义道德的事情。这些礼仪规矩都是为了表明男女有别和“男女授受不亲”,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理性尚不成熟的人类做出有违“人”之称谓的不伦行为。《礼记·郊特牲》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可见,古人非常重视男女的不同,这种区分是为了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强调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遵循“礼”的规定和约束。

  众所周知,男女之间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差异,如性情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角色的差异等。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说,常将世间万物区别为阴阳两部分,如天为阳,地为阴;人为阳,神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甚至在向位上也规定东、南、左为阳,西、北、右为阴。这里讲“男女有别”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夫妇之间的正常关系,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夫妇有义”是指夫妇之间的“正常关系”,它是建立在相亲相爱、尊敬平等基础上的分工合作,而非男尊女卑之意。这种区分仅是为了确定秩序,明确分工,并无明显的尊卑之分。遵循男女有别的思想,亲迎礼生动体现了男刚女柔的思想和精神。

  《礼记·昏义》云“: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

  父亲亲自为儿子酌酒而命他迎亲,是表示男子先迎娶而后女子相从而来。儿子秉承父命而迎亲,女家主人在庙中为神布席设几,到庙门外拜迎婿。婿拿着雁进入庙门,同主人行三揖三让之礼,登上庙堂,把雁摆在地上并向女子行再拜礼,这是表示亲自从女方父母那里接受了妇。婿下堂,出庙门,妇相随而行。婿为妇驾车,把绥递给妇,等车轮转够三周,便改由车夫驾车。可以看出,在婚礼过程中,新婿要亲自为新娘驾车、授绥、先行开道,揖妇而入,且同牢共食。这都表明夫妇二位一体,尊卑一样,彼此相亲相爱。《礼记·昏义》进一步解释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

  意思是,经过庄敬隆重的婚礼后,新婚夫妇才能彼此相亲相爱。

  《礼记·昏义》云“: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大本也。”其意是说,划分男女之间的界限,是为了确立夫妇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了男女之间的界限,才会有夫妇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了夫妇之间的正常关系,然后才会有父子亲爱;有了父子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安其位。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三、共牢合卺的正婚仪节

  《礼记·昏义》云“: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婿乘车先行到家在门外等待妇。

  妇来到,婿行揖礼请妇进门。夫妇共牲而食,合用一瓠解成的两瓢饮酒,以表示夫妇结合为一体,尊卑相同,以示亲爱之情。“合巹”是说必须由同一只葫芦所剖成的两只瓢,分别盛酒给新郎和新娘饮用。这两瓢合起来就是一只完整的葫芦。演变到后来,就是今天的“交杯酒”。

  “赞告具。揖妇即对筵。皆坐。皆祭。祭荐黍稷肺。赞尔黍。授肺脊皆食。以湆酱。皆祭举。食举也。三饭卒食。”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赞者禀告主人陈设已准备齐备。新郎揖妇入席,二人各自就座,一起祭祀。祭祀结束,赞者将黍移近新郎、新娘面前,并选肺、脊等。三饭之后,吃饭礼仪结束,此谓之“同牢”,也称“共牢”之礼。这就是夫妇共食的“同牢”之礼,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夫妇二人能够相亲相爱,和合共命。正婚之礼完毕,两位新人洞房休息,二人即此成为正式的夫妻。

  女性的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是高于男性的,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才慢慢衰落。真正的男尊女卑、三从之义等约束和压抑女性的封建礼教是在宋代之后才形成的。因此,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士昏礼》和《昏义》中,基于当时的阴阳五行思想,虽然存在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现象,但还谈不上男尊女卑。相反,我们能看到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另一番情景。

  四、婆媳平等的成妇仪节

  传统女性角色的重要性不仅在婚礼仪节中体现出来,还从其承担的家庭角色和家庭责任中凸显出来。先秦时期的婆媳关系并不像封建社会那样不平等,媳妇长期受制于婆婆,而是婆媳基本平等。《礼记·昏义》中记载“: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在结婚第二天新妇见舅姑礼结束时,舅姑(公婆)先由西阶(客阶)下去,新妇由阼阶(主阶)下去,表明婆婆将淡出家庭事务,新妇正式成为夫家的媳妇,从此新妇将肩负起家庭主妇的责任。妇女通过成妇礼,将正式承担起夫家相关家庭事物的责任。

  《礼记·昏义》云“: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即完成了做媳妇的礼节,表明了媳妇的孝顺,又表示她可以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这样隆重地待她是为了让她能履行做媳妇的孝顺。媳妇的孝顺就是要对公婆和颜悦色,并与其他女眷和睦相处,履行对丈夫的义务,料理丝麻布帛的事,保管家中储备的财物。所以媳妇尽到了职责,家庭才能和谐安定;家庭和谐安定了,这个家才能昌盛不衰。从《仪礼·士昏礼》的内容中,我们看到先秦时期与后来的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的两性关系,即男性对女性的敬爱和婆媳之间的平等尊重。

  对中国古代婚礼礼节及其文化伦理意蕴,今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古代婚礼敬慎重正,简朴无华,重视孝道,同姓不婚,提倡男女平等、相敬如宾,重视婚前教育以及根据男女性情之差异合理分工等,这些应为今天婚礼和婚姻走向更科学化、更文明化所借鉴。古代婚礼中陈腐的一面,如繁文缛节太多、以男子为中心、一夫多妻、宗法意识、媵嫁制度等,今天应加以摒弃。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仪礼注疏[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