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所下的定义:“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无利益的末期患者的整体积极照顾”。
其目的不在于延长临终患者生存时间,而以提高患者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患者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从而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缓解,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详、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隶属于医学伦理学的范畴,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该事业的发展可以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节约医疗资源,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生活质量等,于社会和谐有深远意义。
(1)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21家庭模式逐步凸显,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传统的照护能力衰退,该政策对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初现倪端。如何照顾数字越来越庞大的老人群体,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不足,让老人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尤其是临终前3~6个月。在医院、老人院、社区等地方建立高质量多数量的临终关怀机构,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
(2)我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是西方国家漫长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也集中迸发出西方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生态环境恶劣,身心压力剧增,疾病种类数量激增。据资料统计,我国现在进入癌症高发期。癌症晚期的病人其治疗是无意义的且代价巨大。如果癌症晚期病人都可以享受到临终关怀,可以节约大量医疗资源,有效减少医患纠纷,且国家、医院、医护人员、患者本身及其家属都会成为受益者。
(3)物质生活丰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精神生活。
完整的生命指从出生到死亡,将死亡视作生命的一部分,自然的过程,兼顾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让临终患者尽量以积极的方式离开世界,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患者的尊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研究临终关怀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
2 调查问卷
笔者本学期从南方医科大学大二学生中找出来自基础医学、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药物制剂等8个专业的110名同学做问卷调查,收回试卷106份。该批学生已经接受过最基本的医学常识的训练,还没有进行“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分析出:(1)这些大二的医学生对“临终关怀”并非完全陌生,只有37%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只有26%的同学首次听到临终关怀会有不适应甚至恐惧(图1,2);(2)出于一个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情感,87%的同学认为临终关怀是需要的,96%的同学支持临终关怀,并有75%的同学认为临终关怀应该是身心兼具(图3~5);(3)当问及是否愿意做临终关怀志愿者时,只有一半同学表示愿意,在回答是否会让自己或家人接受临终关怀时,只有32%的人表示愿意(图6,7)。这些都表明临终关怀还只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识上,知道其有一定社会作用,但并未深入人心被学生真正接受。医学生尚且如此,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之的了解应该更是少之又少。这些表明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存在问题。正确的全面的彻底的生命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认同临终关怀,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图略】
3 问题分析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关怀的培养。而在这为数不多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里,生命教育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医学生会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习“基础医学”基础课,学习最基本的生理知识,认识人的社会生物本质;学习“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公共课,会从中接受关于人生价值的教育,即了解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社会本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培训;学习“医学伦理学”,其中会有涉及死亡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人生历程包括死亡,在医学实验和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伦理事项。这些课程中涉及到的生命教育较多侧重于生命的起源、进化、诞生和成长这些生命科学教育,建构学生的生理知识,较少涉及“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拓展生命”的生命价值教育,对于作用于患者的临终关怀教育更是鲜见。
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界和教育学界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仍处于将生命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单一生命教育阶段,例如陈斯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然而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直接为人类生死奋斗的医学生来说,仅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还不够,他们还应该将自身的生死观影响并引导患者,以产生全方位作用、积极的医疗效果,并且在长期频繁直面人类的生老病死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恪守医生职业道德,高质量履行医务人员职责。因此,针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更为全面和丰富。
4 解决措施
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从实践到理论都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若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生理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全面的现代化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在医科院校对医学生的生死观教育,通过五年、十年甚至一代人的宣传教育,靠这些未来的医生、护士、各种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宣传和实践,辐射影响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长辈和孩子,辐射影响他们的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和朋友,转变传统生死观,以点带面,扩大影响,临终关怀的概念才能深入人心,临终关怀才能在临床一线得到蓬勃发展,有力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峰,曲 巍.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 彭侃夫, 龙 藜. 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之探索[J]. 重庆医学, 2014, 43(18): 2395-7.
[3] 陈斯拉.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 高教探索, 2007(6): 100-1,126.
[4] 西北大学, 李海波“.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N]. 光明日报. 2014-03-30(7).
[5] 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4,35(1): 40-2.
[6] 孙晓峰, 孙金海, 郭 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1): 84-5.
[7] 彭美慈, 李恩昌. 临终关怀伦理学[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