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基于线条表现的中西方绘画差异分析

来源:西部皮革 作者:李媛琪
发布于:2020-04-16 共3548字

  中西方绘画差异论文(热门范文8篇)之第三篇

  摘要: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础,是最基础的语言单位。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社会性质和思想文化的差异,线条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蕴含不同的情感特征。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线条运用与表现、西方绘画线条运用与表现、中西绘画线条运用与表现的异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我们提高绘画创作的认识能力,加强绘画创作的技法实践,吸收借鉴中西绘画的优秀成分,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线条,表现差异,中西方绘画

中西方绘画差异论文

  中西绘画自产生开始就是两条泾渭分明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从造型观的角度来说,西方绘画是镜像造型,讲究写实主义;中国画是意象造型,讲究以形写神。从形态特征的角度来说,西方绘画具有立体性和写实性,在二维的平面中展现真实的三维效果;中国画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追求“意境”的创造。从表现精神来说,西方绘画是建立在透视、光影基础上的科学精神;中国画是笔墨意趣、“诗书画印”结合的人文精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双方所立足于文化思想渊源的不同,中国画受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写意性强写实性较弱,注重对人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西方绘画建立在模仿说的基础上,写实性强写意性较弱,讲究天人对立,认为自然是人观照的对象。由此可见,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审美差异,审美差异促使画面图像呈现效果的不同,画面图像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所用绘画工具材料的各异,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造成线条表现形式的差别,而线条作为绘画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对整幅绘画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和表现

  “中国的绘画,可从伏羲造八卦说起。这八卦配合起来,可以表象宇宙间种种事物的形和意。”中国绘画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从石器时期以实用为目的单纯的对自然事物描摹的符号,逐步上升发展成以审美为目的表现人主观情感的艺术品类,无不透露着浓厚的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使得艺术发展无论是根植在社会中的情与礼,还是依附于大自然的心与境,目的都是为了情感的抒发,这就决定了中国绘画是“意象”造型,师法自然的人与天为基础,中和之美为核心,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意”的表达最为主要,有时为了加强情感的共鸣,对“形”的表现会逐渐弱化。此时,单纯的线条成为心绪宣泄最好的工具,笔墨等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材料使得鲜明的艺术语言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早期绘画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线条的发展。从战国时期长沙地区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中可以看出只是单纯的用墨线勾勒的技法。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线条形式已有丰富多彩的变化,顾恺之、陆探微、曹仲达等一众着名画家的出现,使得中国画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梯。陆探微将草书体势融入绘画,首创气脉连绵不绝的“一笔画”;曹仲达利用稠密的细线形成独具特色的“曹衣出水”;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将他“传神”的主张彰显的淋漓尽致。绘画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线条进一步得到发展,吴道子“吴家样”中“莼菜条”式的线描表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张萱、周昉等人使得传统人物画走向成熟;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将中国画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五代以前,中国画只讲究笔的变化发展,即有笔无墨,五代两宋时期注重墨的运用,将笔墨结合起来,利用宣纸的吸附性,注重线条与墨色的晕染相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水墨效果,拓宽了绘画的品类也丰富了线条的审美效果,众多画家对景物不同的观察理解使得水墨山水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元代以后直至明清,文人画的发展,“诗书画印”相结合,墨法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的正式确立,不同效果的塑造促使线条自身的审美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画体系规模完全成熟。

  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形式,与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通用的工具为毛笔、墨、砚台和宣纸等。毛笔多为狼毫、兔毫、羊毫等,不同的毛发软硬程度、弹性张力的差异,表现不同的物体从而塑造不同质感的线条。毛笔看似柔弱无骨毫无攻击力,以无形似有形的状态来渲泄胸中逸气,抒发个人情感。毛笔本身也能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单独存在,试想但凭古人坐于伏案,丝竹管乐、檀香缭绕,手握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洒江山,此情此景便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景观。罗兰·巴尔特有过这样的描述:“笔杆摇曳,在虚空之中穿梭回荡,划出一道道长廊,空谷传音———笔锋在纸上不即不离的舒展编织,挥出一种劲力,不单透散在纸面,想怕不再只一个平面,而是一张网,让文意从中穿绣往来。”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前两点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其书论《笔阵图》中对书画工具也有详细的阐述:“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色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可见工具材料的重要性对线条的塑造,对整幅画面的表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和表现

  西方绘画以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崇尚自然的真实客观性,要求艺术准确的对客观物体进行再现,此时,线条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表现手法,从块面中提炼出来的明暗交接、轮廓造型,其主要仍以大范围的块面、光影、色彩、体积、解剖、透视等形式进行塑造。

  线不作为西画中的表现重点,但不代表就因此忽略它的价值。素描作为西画的造型基础,极大的加强对线条张力的理解和把控。达芬奇的素描《自画像》中线条的运用精巧灵动,极富表现力;荷尔拜因笔法稳健细腻,单纯线描所塑造人物结构给人以静穆、安逸的感觉。西方后印象画派的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使得西方绘画与东方艺术相融合,改变了西方传统的写实线条造型方法,更多的用主观精神线、面、色表达感受。如梵高运用明亮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粗细不同灵活的线条变化,追求画面形式的单纯感,释放自我精神的跳跃、扭动,对西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二十世纪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家们更加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宣扬精神解放,反对传统刻板的写实,注重自我情感的释放,一些画家打破传统绘画古板写实的方法,运用夸张、变形、装饰化、甚至荒诞、寓意和抽象化的手法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例如野兽主义画家抛弃传统体积、明暗等造型手法,用纯色和自由的轮廓线造型,注重对画面平面感和装饰性的追求。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代表作品《格尔尼卡》中我们可以看出,线条简洁有力,通过线对形的平面概括处理,真实的再现了格尔尼卡小镇遭受轰炸后的惨状,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抽象主义画家蒙德里安用黑色直线分割三原色,黑、白、灰的色块构成方格状的画面,用纯粹的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是线条本身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创作了大量赋予时代精神的抽象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国画通过线条来表达情感,西画通过线条来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西方绘画的品类众多,包括油画、素描、水粉、水彩、版画、雕塑等,各个不同画种的不同,所用的绘画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油画笔的涩硬,画刀的锋利,色彩多用油来调和,也有用蛋画调和的;素描的铅笔和炭笔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也大不相同。从材料的复杂性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事物感性和理性、随和严谨态度的差异。

  3 中西绘画线条运用和表现的异同

  中国画与西画在线条运用中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从绘画发展的角度看,线条造型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中国画中的皴擦画法与西画中线条的排列组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标准化的趋势,方便后人学习临摹。原始社会时期线条符号都是用来记录生活、表现现实需要,以实用目的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追求,脱离了实用性而完全变成审美需要,对美的表达,对精神的塑造,对信仰的追求线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但由于思想文化和社会性质的不同,最终中西绘画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

  中国画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情思,不拘泥于形似,重在对精神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传神”。画面中线条的排列组合、粗细变化、质感张力,墨色的浓淡干湿、对纸的渗透能力把控,画面的布局留白、清透空灵、回味悠远,描绘事物的位置经营、传移摹写、形态变迁等,皆出自于画家所要透露的情感色彩,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审美性不可言喻。西方绘画主要用线互相穿插块面组合以及自身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局限性很强,离开了形,线便失去了意义,并且大部分的线在绘画完成的时候都会被块面、色彩等覆盖,很难单独表现价值,这样的情况知道印象派的出现才有所好转。由此可知,中国画重“意”,西画重“形”。

  参考文献
  [1] 郑昶.中国美术史[M].上海书店.1990
  [2] 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点击查看>>中西方绘画差异论文(热门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李媛琪.从线条表现的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J].西部皮革,2019,41(23):101-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