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迅猛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全球化的流动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周围的环境,生存危机已把人类连结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需要全体人类达成共同的伦理意识,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而得以长足发展。生态伦理学又称为环境伦理学,也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学科,即人对自然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科。它要求把道德权利的概念延伸到生命和自然界,解决的是在生态框架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思维和伦理学思维的契合。强调人类既要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享有对自然权利的同时,也要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出现晚于生态论学,也不是由生态论学提出的。它是人们对“发展 = 经济增长”这一模式及其导致生态危机以及人类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进行反思而得出的关于发展的新范式。二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进入恢复经济、追求经济连续性增长时期,GNP 成为测量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尺度。然而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使人们对“连续增长”提出质疑。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最早反映了这种思维成果,同时也最早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愿望。1987 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供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谈到了规范和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3 年,联合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补充: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同年,我国召开了“中国 21 世纪国际研讨会”,并于 1994 年 3 月率先制定并发表了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中国 21 世纪发展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一) 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生态伦理观的内核
这体现在它的三种意识上。第一,整体意识。生态伦理思想是把世界看成是复杂的整体,认为人是独立的社会性存在,要服从社会规律,同时又依赖自然性,遵循自然规律。自然对人来说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性,又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始源性和本然性的存在。只有在社会 - 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中发展才能得到说明。第二,公平意识。可持续发展社会则如深层生态学家纳斯所说“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可解决生态可持续问题,而且可能保证和平与大部分的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表达了空域谱上的公平性,“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体现了时序谱上的公平性。第三,生存意识。近代工业文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繁荣、过度消费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不仅违背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来目的,也破坏了生态系统应有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必然导致人的扭曲和自然的扭曲这一双重的恶果,这就要改变那种把人的且只是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当作唯一的或全部的生存与发展内容的传统价值取向,树立生存和发展的三重意识: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但必须与自然一道生存和发展;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但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但人类今天的生存和发展要保证子孙后代具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就是可持续性要展示的生存意识。
( 二) 可持续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就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要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 就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发展; 就自然观而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蕴涵着一种崭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价值观。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发展趋势上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是建立在人际和谐的原则之上的,并要接受这一原则的矫正。这种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包含着三个具体原则。( 1) 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发展观,它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需求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2) 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考虑的是资源的临界性,要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 公平原则。一是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生活在同一时代内任何人、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不能损害对方的利益,并且任何人、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无限发展的自由,这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否则贫富分化过于悬殊,会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代内公平要求人们在利用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的机会均等,公平享有大自然的资源。二是代际公平,它要求后代人与当代人具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同时要顾及人类未来的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就需要平等对待代际间的人际关系,建立相应的道德责任感,并能指导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
二、如何实现生态伦理下的可持续发展
(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005 年 2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总要求中把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确定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改革方向、重点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作为人类发展的目标,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荣。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无从保证。同时,生态文明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资源支撑,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就无从发展,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推动力。当今社会,生态灾难、生态危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公平享用是国际和国内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
( 二) 树立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不仅是自然之子,还是社会之子,这就要求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进行道德调控,要求人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任务,并且把保护自然环境的任务永恒地传递下去。过去考核官员政绩是以 GDP 作为考核的标准,现在是以绿色 GDP 作为考核的标准,绿色 GDP 就是从环境和自然的角度来看的,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绿色 GDP 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不仅符合当代人的利益,也是利于子孙后代的大事,是在代际之间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人类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伙伴,善待大自然,尊重地球上的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正确运转;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强化生态意识,消除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挥霍浪费,提倡勤俭节约,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的发展权,把公正的对待后人的利益来作为自己行为的自律因素。生态伦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并不断推动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观,也是一种伦理观,既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强调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的互利互惠,并注重开发和保护并重。
把我们周围的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和标志,并对它加以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原则上的新的伦理模式,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新的伦理模式就是生态伦理观。从理论上看,生态伦理学是一种道德哲学,需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前提,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支撑而选择生态伦理学立场,只能是盲目的。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是取决于它在实践中的实用性,能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外部因素等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态伦理观应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存共荣,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伦理观点。这就需要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无视人和社会的需求去保护所谓的自然环境和生命系统,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只能是着眼于两者辩证的关系和科学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并进行有效的创造,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华。 生态伦理学探究[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2] 曾建平。 自然之思: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3] 傅静。 科技伦理学[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叶平。 生态伦理学[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5] 李章印。 自然地沉沦与拯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 王之佳。 中国环境外交[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7] 杨卫军。 从可持续发展到建设魅力中国[J]. 探索 2013( 4) :4 -6.
[8] 马强强。 论生态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 克拉玛依学刊,2012( 1) :26 - 28.
[9] 黄翠新。 生态伦理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 理论探讨,2010( 11) :12 -15.
[10] 中共中央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