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资本和劳动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两大源泉,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劳动力资源又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数量庞大而老龄化的劳动力资源或者是结构合理但短缺的劳动力资源都不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希望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以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部分地区由"民工荒"演变为"用工荒",工资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日渐消失,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因此放缓。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转变,加之受预期寿命延长的作用,将进入人口加速老龄化发展时期,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的老化,而劳动力老化又直接影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资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一贯高度重视。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摸清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家底",分析劳动力资源变动的新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侧重点亦不同。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发现,2000年以前,受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背景影响,主要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黄清龙(1995)从理论角度构建模型将劳动投入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解成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影响和劳动力质量变化的影响。[1]
舒元(1996)从定性的角度论证了1978-1994年间劳动力人数增加、劳动生产率增长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2]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劳动力资源增长效果明显,劳动力资源总量增速放缓、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初见端倪,学者们关注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抵制作用。如田成诗等(2005)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全国及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3]
刑慧民(2009)把劳动力老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加入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后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4]
王静,张西征(2012)利用两部门模型实证检验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诅咒效应,认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对经济增长仍有促进作用,但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溢出却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通过资本、中间品和就业这三个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5]
郑君君,朱德胜等(2014)将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和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引入到索洛模型中,利用1995-2010年9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劳动力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负向不利影响。[6]
可见,学者们关于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地关注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的贡献,而对作为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直接因素---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老化这一因素的关注不足。鉴于此,本文首先根据第3至6次人口普查资料,着重分析我国劳动力资源在总量及年龄结构的历史变动规律和现状特征;其次,借用联合国通用人口预测软件PADIS模拟未来4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变动趋势,以展现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全貌;再次,分析劳动力资源总量及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其为调整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信息。
2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及结构变化特征及成因
2.1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占比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
根据第3至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如表1)。1982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0454.6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26%;1990年劳动力资源总量达75451.54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24996.87万人,增长率为49.54%,年均增长率为5.16%,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下,1962-1971年我国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好进入劳动年龄,使得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历史最快水平,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相比1982年也增长了16个百分点。而1976年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的推广,使得1990-2000年间我国的总人口增幅下降到0.95%,劳动力资源的增速也放缓,2000年时比1990年增加劳动力资源11529.52万人,增长率为15.28%,年均增长1.43%,但占总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到70%.2000-2010年间我国人口总量及劳动力资源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六普"时总人口比"五普"时仅增加了9019.87万人,年均增长率0.7%,劳动力资源总量虽受生育高峰推动继续增长了12275.05万人,但年均增长率继续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1.33%.虽然从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例上是持续增长的,2010年也达到74.47%的水平,可是在人口加速老龄化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仍面临增长后劲不足和结构老化的挑战。
2.2劳动力资源中青壮年占比不断减少,劳动力老化初见端倪
根据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劳动年龄人口分三组进行分析,即15-24岁为青年劳动力,25-44岁为壮年劳动力,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分析第3至第6次人口普查中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数据发现,1990年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年龄构成是建国以来最年轻的时期,15-24岁青年劳动力和25-44岁壮年劳动力分别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2.59%和44.82%,其中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前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队列。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其作用在2000年已然明朗,此时15-24岁青年劳动力比1990年减少了约10个百分点,同时25-44岁壮年劳动力开始上升,比1990年提高了5.22%.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其对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的影响尤为凸显,2010年25-44岁壮年劳动力占比只有44.42%,青壮年劳动力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例共计67.32%,为历史最低值。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其比重上升的动态过程被称为劳动力老化。通常将45-64岁劳动力资源总量与15-44岁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值称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系数,简称劳动力老化指数,借以分析劳动力老化程度发现,我国劳动力老化指数由1990年的29.17%升至2000年的37.43%再升至2010年的48.54,可见,我国劳动力已出现老化问题。
3我国劳动力资源未来发展趋势
3.1未来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占比双双下降
预测显示,未来我国15-64岁劳动力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见表3)。2010年劳动力资源总量高达9.93亿人,占总人口的73.86%,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缓慢增长阶段,2015-2025年缓慢下降阶段和2025-2050年快速下降阶段。劳动力资源总量将在2015年达到高峰10亿人左右。而在2015-2025年缓慢下降阶段的第一个五年里平均每年减少159万人,快于第二个五年平均117万人的下降规模。2025年开始快速下降,平均每年减少602万人,2035年下降最多,达1156万人。2038年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到9亿以下,2040年、2050年分别为8.83亿和8.29亿。全国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亦是不断下降的趋势,2020年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不足70%,2040年开始低于60%,2050年低至57.7%.
3.2未来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
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劳动力资源老化问题将更加突出,青、壮年组不断萎缩,而老年组增长势头正旺(见表4)。15-24岁青年劳动力总量及占比均呈减少趋势,但过程上是先减少再增加又小幅下降并保持平稳的波动过程。具体来看,2010-2020年为快速下降阶段,2020年占比最低,仅为15.52%,2020-2035年为缓慢回升阶段,2035-2050年为平稳保持阶段,2050年为17.33%,比2010年减少了5.6个百分点。
25-44岁壮年劳动力总量处于持续减少态势,2050年时总规模为3.2亿,比2010年减少了1.2亿,年均减少303万人。尤其是2035年之前的25年以年均449万人的速度快速下降。而从占劳动力资源比例来看总体上是减少的趋势,但其间经历了先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过程,拐点位于2035年(35.52%),之前以0.36%的速度下降,之后仅以0.2%的慢速回升,2050年时占比38.58%,比2035年增长了3.06%,与2010年比下降了5.84%.
45-64岁老年劳动力规模和比重不断攀高,2050年时总量达3.65亿,占到劳动力资源的五分之二强,比2010年增长了4113万,从百名劳动力中有33位45岁以上劳动力发展到44人。2040年占比一度达到最高值46.35%后略有下降。继续用劳动力老化指数衡量,2020年为71.86%,2030年升至77.81%,2040年达到最高值86.4%,足足是2010年的2倍,说明未来我国劳动力资源老化将愈演愈烈。
4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能力的增长。主要受资本、劳动、以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和体制因素所约束。因此,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时,劳动力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根据索洛经济增长基本模型Y(t)=F[A(t)K(t),L(t)],本文借鉴郑君君等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劳动力老化因素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劳动力资源历史变动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7]其中,z为人均产出,A为外生变量技术水平,λ为45岁以上老年劳动力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份额,θ为老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与中青年劳动力生产率的比值,η为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份额,δ、g、n为外生参数,分别表示折旧率、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分别表示总产出中用于实物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份额。
根据模型,技术水平A、实物资本存量Sk、人力资本存量SI和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份额η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当技术进步率g和折旧δ保持不变时,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λ为45岁以上老年劳动力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份额,即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我们可进一步讨论劳动力资源总量、份额及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
4.1劳动力资源总量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劳动力资源增长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率。
从总产出来看,假设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同时假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保持不变,则总产出水平由劳动投入的多少决定。那么15-64岁的劳动力资源越多,则总产出越多。而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份额越大,意味着社会总抚养比越小,对人均产出的贡献越高。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之所以保持在9.91%左右,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带来的人口红利期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如前文所述,中国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0%,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45%,可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2000年开始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虽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增速大大放缓,尤其是中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生育率持续走低,劳动力资源总量减少,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保持在9.9%,但与前一时期比已开始下降。据预测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5年达到最大值10亿左右后开始减少,毫无疑问,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对人均产出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蔡昉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研究认为,1982-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推动了人均GDP增长速度上升2.3个百分点左右,对同期人均GDP增长贡献了1/4左右,[8]
也证实了劳动力资源总量越大,占总人口的份额越大,则对人均产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2劳动力老化通过降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作用。
众所周知,劳动力资源总量多并不能说明用于生产的劳动投入也多,这主要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情况,而劳动力资源本身年龄结构又成为影响二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模型推导可知,劳动力资源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对人均产出产生负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是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率。根据蔡昉关于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的研究结果,受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在延长的作用影响下,15-19岁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下降速度最快,由1990年的67.05%下降到2005年的34.14%.20-44岁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都相对稳定也比较高,基本保持在90%以上,45-49岁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尤其是60-64岁组的劳动参与率仅维持在20%左右。[9]
而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年龄45岁将成为人们劳动生产率发生下降的一个转折点,过了这个临界点,劳动力的创造力将会明显不如45岁以下劳动力。可见,劳动力资源中老年劳动力的增加对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产生显着负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中45-64岁老年组劳动力占比不断增长,由1990年的22.58%增长到2000年的27.24%后继续增加到2010年的32.68%.相应劳动参与率也一路下滑,由1990年的84.18%降到2000年的79.31%,[10]2010年进一步降到74.2%.也说明了劳动参与率随着劳动力老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的事实。研究发现劳动力年龄构成最年轻的1978-1995年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为30%.从本课题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劳动力资源老化问题将更加突出,45-64岁老年劳动力规模和比重不断攀高,2050年时总量达3.65亿,占到劳动力资源的五分之二强,比2010年增长了4113万,从百名劳动力中有33位45岁以上劳动力发展到44人。2040年占比一度达到最高值46.35%后略有下降。因此,在未来劳动力老化使得劳动参与率减少和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作用下,人均产出将受到冲击。尤其是随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科技的出现和发展,必将会对劳动者的创造力、思维力等提供出更高的要求,劳动力老化的不利影响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显现出来。
5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一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在1982-2010年间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2015年达到顶峰10亿左右后开始减少,2050年降至8.3亿人。二是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呈先升后降特征,由1982年的50%增长至2010年的74%后开始下降,2050年为58%.三是劳动力老化问题不断凸显,45-64岁老年劳动力占比不断增大,劳动力老化指数由1990年的29.17%升至2010年的48.54%,再升至2030年的77.81%,2040年达到最高值86.4%.四是劳动力资源作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增加有利于总产出的增加,劳动力资源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社会总抚养比越低,对人均产出的贡献越大,对经济增长越有利。也就是说,劳动力资源增长率与人均产出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对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依据劳动力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力老化通过降低劳动参与率,使得劳动供给减少,从而减少总产出和人均产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作用。其次,在假定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老化必然通过降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劳动力资源总量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双重挑战,而这一问题是涉及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复杂的系统问题,也是世界难题,尤其是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深远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最终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和老化的风险,我们应及早做好应对方案,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从劳动力自身入手,一手抓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劳动力同森林、草原一样是可更新资源,而中国1996-2010年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12]
长期的低生育率严重影响劳动力资源的更新能力,因此,及早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势在必行。一手抓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注重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将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向素质优势转变。另一方面从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建立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劳动力资源向依靠技术创新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清龙。劳动质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开发研究,1995,(3):61-62.
[2]舒元。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J].浙江社会科学,1996,(1):29-32.
[3]田成诗,盖美。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1-65.
[4]邢慧民。劳动力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7):11-12.
[5]王静,张西征。中国劳动力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诅咒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12,(6):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