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基于经济周期的我国产能过剩情况及解决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152字
论文摘要

  产能利用率的测度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之比,潜在产能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产能利用率是表征国家或者企业发挥其生产能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经济体当前产能周期的情况。美、欧、日、韩等诸多国都按月度公布其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其中以美国的数据最为详尽,而作为制造业大国且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的中国却并没有官方的产能利用率的数据。一个高频且贴近中国产能真相的产能利用率指标对研究中国制造业产能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产能利用率估计的关键在于估计潜在产出。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定量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和结构模型法等。定义法是直接采取产能利用率的定义,利用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的方法。该法存在一个主要缺陷,即诸多行业的产能数据依赖于权威部门的公布,数据可得性较差,因此不能系统地估计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峰值是给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下的最大可获得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为潜在最大产出,而非峰值年份则产能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利用峰值年份的资本—产出和对应资本存量的信息,可计算出峰值年间的最大产能。利用峰值分析法计算出的产能利用率为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该法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lein教授(1985)最先使用。

  生产函数法的思路是由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利用某一生产函数估算产能利用率,如 AK 生产函数和 C-D 生产函数。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最大产出时的技术水平,从而估算出潜在产出及产能利用率。根据本文研究的特点,主要采用生产函数法测度产能过剩情况。

  结构模型法是由总产量函数、菲利普斯曲线、估算自然失业率的等式、将失业缺口与产出缺口联系的奥肯定律等式四个结构等式组成的系统。由于这种结构模型采用的是宏观经济系统的等量关系,所以能够较好的估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产能利用情况,但对于估计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却是力不从心。

  我国目前产能过剩情况及国际比较通常认为80% 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状况。当产能利用率超过95% 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在90% 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现象。

  众多迹象表明,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波动较大。产能利用率能够反应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发展相对成熟,技术设备先进,产能分配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善,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且平均水平较低。在各国月度和季度的利用率的比较中,美国、法国等欧盟发达国家和地区近30年的季度产能利用率比较稳定,除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基本上保持在70% 以上,波动较小;而印度尼西亚的季度产能利用率基本在 6 5 % - 7 5 % 之间,水平较低,产能过剩严重,泰国的月度产能利用率水平一直较低,在 35%-75% 之间波动较大。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由初期的部分产品的产能过剩演变为当前的众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目前总体产能利用率仅在 70% 左右,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征明显。

  基于经济周期的我国产能过剩情况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从宏观层面分析,每一次经济的衰退期都伴随着整体产能利用率的低迷,而经济复苏则伴随着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升高。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产能利用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则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相对较低,产能利用率的过低则会造成人员、生产设备的闲置及成本的浪费。另外,产能利用率亦可评估产能扩充的需求程度,若产能利用率过高,可能表示企业产能有扩充的必要性。经对韩国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产能利用率的检验,显示出工业增加值、价格指数(PPI或CPI)、及货币供应量(M2)与产能利用率有直接的关联。由此可见,经济周期与产能利用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1994 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制度逐步放开,大量企业投入生产,我国产能利用率开始下降,但下降趋势在 21 世纪有所缓和。然而,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政府救市政策的影响,我国产能利用率开始进一步下滑。目前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为72.3%,总体产能过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根据生产函数法对各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橡胶行业周期性较强,其产能利用率基本与我国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除了煤炭采选业和饮料、纺织服装等消费性行业,其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80%,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72% 和 59%,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产能投入生产以刺激经济,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 2009 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开始逐步恢复,而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回暖迹象。在我国PPI连续两年负增长之后,预计2014 年PPI乐观情况下同比回升至0.5%左右,谨慎情况下同比变动-0.4%。我国PPI 表征的工业部门通缩制约工业总体盈利表现。从产能利用率与宏观周期来看,呈现出增长中枢下移与高通胀的终结的现象。从欧美来看,产能利用率与CPI 基本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期,制造业产量不断扩张,产能利用率上升,CPI也不断上涨;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产能利用率也趋于下降,CPI随之下降。

  21 世纪以来,我国 CPI 水平一直较低。尤其 2012 以来,中国月度 CPI 最高值为4.5%,最低仅为1.7%。基于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在今后两年仍将可能处于下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考虑其他政策干预因素,预计2013 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为 69%-71%。

  考虑到近年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预计2013 及2014 年产能利用率在 7 0 % 左右。从行业产能利用率来看,周期行业总体欠佳,部分消费行业较为理想。预计2012 和2013 年大部分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橡胶、饮料、纺织、造纸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与整体产能利用率保持一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的下降趋势较前几年有所缓和,开始出现企稳。有色金属、橡胶、纺织和造纸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仍然较低,产能过剩现象仍将持续。

  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办法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治理我国产能过剩情况的办法主要为淘汰和整合,在政府主导下加快去产能化步伐。具体措施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化产能

  日本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采取了这种办法。消化产能主要是指刺激内需,扩大行业实际产量,提高产能利用率。近年,我国加强了对铁路设备业的投资和改革,刺激铁路相关产业需求,消化落后产能。铁路管理部门一方面加大铁路项目的招标和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铁路行业需求和相关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对铁路建设融资和管理进行改革,为铁路投资提供资金保证。铁路固定投资的扩大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效需求的提升。消化产能政策可以暂时刺激需求,但是政策的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需求萎靡,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二)转移产能

  主要是通过鼓励企业走出去,让国内过剩产能行业通过出口或扩大对外投资等方式,将产能转移到国外。近年,我国政府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和环保等相关行业进行对外投资。在这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等应对走出去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

  (三)淘汰落后产能

  这方面有赖于我国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的引导。目前我国政府每年都会提出淘汰部分重工业行业落后产能的目标。但目前做的还不是太好,对属于应淘汰的落后产能要予以打压,不能任由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效益的需要继续进行大量生产。应当严禁金融机构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2013年8月2日,我国央行报告强调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严控对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四)整合产能

  兼并重组是这方面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应当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促进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实现产能整合和行业集中度提高,推动产能利用率提高。金融机构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我国证监会在兼并重组方面属于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并购重组的调研及相关政策制定工作,切实加强金融渠道对落后产能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证监会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应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类审批,增强审核透明度,简化审核程序,进一步扩大对外公示范围,最终实现审核过程信息全公开。另一方面,证监会应尽快解决目前并购重组中现金占比过高、支付工具不足的问题,可推出定向可转债等并购支付工具。

  淘汰和整合产能是我国目前运用较多的政策,其调节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效果较快,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调节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真正缓解产能过剩,而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时间较长。因此,短期内,淘汰落后产能和并购重组是我国缓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但从长期看,调整产业结构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政策。

  参考文献:
  1 . 王维国,袁捷敏. 我国产能利用率的估算模型及其应用[ J ] . 统计与决策,2012(20).
  2 . 韩国高,王立国. 我国钢铁业产能利用与安全监测:2000-2010 年[J].改革,2012(8).
  3 . 袁捷敏. 工业产能利用率估算方法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19).
  4 . 刘晔,葛维琦. 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及预警制度研究[J].经济问题,2010(11).
  5 . 周业 ,盛文军. 转轨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解析及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7(2).
  6 . 李静,杨海生. 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