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将“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作为宏观经济主要调控目标,2013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增长 7.7%,增速与上年持平;分季度看,2013 年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增长 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 7.8%,四季度增长 7.7%。
目前的经济形势表明,我国经济已进入高增长后的减速期,短期物价水平处于平稳状态,但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物价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对 2014 年我国物价走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判断,本文深入分析了 2013 年我国物价走势、波动特征以及变化原因,并对影响 2014 年物价走势的主要因素作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对 2014 年我国 CPI 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3 年我国物价走势新特征
2013 年我国物价总体水平较为平稳,全年 CPI 同比上涨 2.6%,涨幅与 2012 年持平,其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各拉动 1.43%和 1.19%。11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3.0%,环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12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2.5%,环比上涨 0.3 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2013 年下半年物价新涨价因素涨幅力度明显大于上半年。
但深入分析目前我国物价走势可以发现,2013 年我国物价波动出现三大新特征。
(一)PPI 和 CPI 长时间背离
自 1997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 PPIRM 统计指标数据以来,我国 PPI 与 PPIRM 分别在 1998 年 1 月至 1999 年 11月、2001 年 4 月至 2002 年 11 月、2008 年 11 月至 2009年 11 月以及 2012 年 3 月至今等 4 个时期为下降区间,在此 4 个下降区间内,CPI、PPI 与 PPIRM 三者之间具有共同特征,即 CPI 指数大于 PPI 和 PPIRM,但本轮下降与前 3 次下降存在明显不同,前 3 次 PPI 和 PPIRM 下降时均伴随着 CPI 也落入通货紧缩区间,而本轮在 PPI 和PPIRM 分别连续 20 个月和 19 个月出现下降后,同期CPI 却长期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两者之间出现了长达 20个月的背离现象。这一重要特征在近 20 年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实属罕见。在生产领域价格低迷情形下,消费与服务领域物价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其根本原因是货币信用膨胀发生作用。但反观 2013 年年中出现的“钱荒”以及中小企业普遍贷款难现象,从另一角度反映银行货币和社会资金并没有投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虚拟经济,增大通货膨胀压力,这一结论还可从 2013 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呈普遍上涨态势得到验证。
(二)经济增速与CPI涨幅区间收窄
近 20 年我国宏观经济历史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经济理论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经季节调整后的 GDP 增速与 CPI 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和时滞性,季度 GDP 增速变化大约领先季度 CPI 变化 2-3 个季度(见图 1),时差平移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81。利用季度 CPI 平移后的数据与季度 GDP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最近 10 个季度(2010 年 4 季度至 2013 年 1季度) 的 GDP 增速与 CPI 涨幅之间的差距呈缩小趋势,近 10 个季度差值(GDP-CPI)平均值为 5.1%,而 1997 年 1季度至 2010 年 3 季度期间该值为 7.9%。GDP 增速与 CPI涨幅之间的差距收窄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增长对物价上涨的拉动更为强劲,这也预示着未来通胀压力犹存,短期内经济增长一旦加速,物价将会有明显上升。
(三)消费领域价格涨势外温内涨
在分析 2013 年我国物价走势时,多数学者从 CPI、PPI 以及 PPIRM 同比数据得出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的结论。1-12 月份分项消费价格指数显示,八大类CPI 指数除交通和通信类出现 0.4%的微降以外,其余七项分项指标在 2013 年下半年均呈上升趋势。全年拉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是食品、居住、教育娱乐文化和衣着,这 4 类价格分别拉动 CPI 上涨 1.56%、0.44%、0.31%和 0.21%,其中食品与居住对 CPI 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0%和 16.5%。
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增速减缓期我国依然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因为我国 2013 年消费物价平稳走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减速期,总需求对物价拉动作用减弱;二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公务消费严格管理制度,政策性因素进一步抑制了物价上涨。因此,2013 年我国消费领域价格走势实为外温内涨。
二、2014 年我国物价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对物价水平起主导性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减速期,2014 年我国物价拉动因素、抑制因素和不确定影响因素继续并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未来走势不确定性。
(一)2014年拉动物价上涨因素
1.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占用耕地的速度迅猛增长,土地价格节节攀升;化肥、种子和农药价格的不断攀升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气候异常,干旱、洪涝、冰冻等恶劣天气频繁出现,极易使农产品供给变得极为不稳定,使得农产品经常出现季节性临时短缺。因此,多种因素导致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
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促使人工成本上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和物价上涨的长期因素。
3.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果银根过紧,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依赖惯性陡然刹车,那么极可能使得经济增速过度放缓,激发经济社会矛盾,既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因此,预计 2014 年货币供给与信贷继续保持中性策略,但由于前期货币投放过多,货币存量过大,充裕的货币环境仍然可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
4.资源品价格实行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将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带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其价格不断上涨。资源品价格的上升不但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民生活成本和下游行业的商品价格上涨,而且还推高了物价水平上涨预期。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不仅拉动居民居住价格走高,而且不断加大通货膨胀预期。
( 二) 2014 年抑制物价上涨因素
1.经济增速减缓压缩物价上涨空间。随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在此过程中,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都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不够完善,入学难、看病难和养老保险金低下等问题,迫使居民为预防生活风险,提高储蓄率,减少当期消费;新一届政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管理政府三公消费导致政府消费的降温;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和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需求也将难以提高。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受抑必将抑制物价上涨。
2.产能过剩减轻上游价格上涨压力。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既普遍又严重,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与生产矛盾极为突出。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氧化铝、家电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汽车与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受产能严重过剩和经济增长减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到 2013 年 12 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 22 个月同比下降,短期内,PPI 的持续下降还将牵制 CPI 走低一段时间。
3.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有力抑制消费物价上涨。目前,商品市场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由于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等网上交易平台日趋完善,网络交易大大降低了商品买卖交易成本,虚拟商店比实体商铺经营的商品产生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打压了商品的拟定价格;二是由于商品种类的多样性,同类产品市场供给充裕,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商品国际化与流通性更强,面对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商品价格竞争更为激烈。
(三) 2014年影响物价走势不确定性因素
1.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2013 年粮食、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处于走低阶段,但未来走势不甚明朗。一方面,随着 QE3 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显著加强,美国失业率下降,房地产复苏,PMI 不断扩张,美国经济将会在 2013 年温和复苏的基础上继续向好运行。同时,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将继续复苏向好。发达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使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总需求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埃及、叙利亚等国局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对原油供给产生影响,有可能推高原油价格。但最近 2 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使得这些国家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总需求减弱,从而将抑制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上扬。因此,2014年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自然气候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等自然风险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影响十分剧烈,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家禽疾病也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三、基于先行指数与 VAR模型
对2014年CPI的预测为了更准确地预测 2014 年我国物价走势,本文以CPI 同比指数作为基准指标,运用时差相关分析(tca)、K-L 信息量、峰谷对应法等各种方法筛选物价景气一致指标和先行指标,再通过 BB 算法、合成指数计算方法,构建反映我国物价总体水平波动的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并建立预测 CPI 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计算结果见表 1 和图 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大约保持 7 个月左右的先行关系,时差相关系数达到 0.75,且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先行特征保持相对稳定。
图 2 显示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在 2012 年 7 月触底(指数值为 96.01)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回升过程中虽然小幅回落,但仍呈趋势性上升势头,物价一致合成指数则在谷底震荡,最近 2-3 个月有回升迹象。为了预测 2014 年 CPI 月度同比指数,本文先利用CPI 环比指数与物价先行指数之间的时滞关系构建 VAR模型。VAR(p)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在获得 CPI 月度环比指数预测值后再计算 CPI 月度同比指数。
建模过程是以 CPI 环比指数作为目标变量,对 CPI 环比原始月度数据作季节调整(利用 X-12 算法)保留趋势循环项(即 tc 项),对季节调整后的 tc 项序列建立 VAR 模型,再依据 EViews 6.0 判定 VAR 模型要求的序列平稳性条件及滞后阶数确定准则将模型的滞后阶数最后设定为 5。通过训练集 / 测试集检验模型的预测稳定性,结果显示模型性能良好。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较好的参数估计,见方程(2)。
5%的显著性统计检验,其余通过 10%的显著性统计检验。
由于模型的预测值是基于 CPI 环比指数的趋势 -循环项数值计算的,因此,需对结果进行季节调整还原(不包含不规则因素),本文将还原后的数据与未还原数据作对比,最终的预测结果见表 2。在预测计算过程中发现,我国 CPI 波动季节因素特征十分显著。每年 1-2 月和 9-10 月份的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属于年度居民消费黄金期,在此期间旺盛的消费对物价上扬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利用预测结果给出 2014 年 CPI 趋势分解图(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 2014 年 CPI 整体上呈现“先扬后抑”态势,预计在三季度见顶并开始转折下行,2014 年 CPI全年大约上涨 3.24%,比 2013 年上升 0.5 个百分点,2014 年翘尾因素对CPI 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 2013 年,而新涨价因素作用与 2013 年基本持平。
上述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已进入高增长后的减速期,但经济运行过程中受经济结构、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人口等众多因素制约,2014 年物价依然存在较大上涨压力,少数几月 CPI 涨幅可能超过 3.5%。因此,为保障 2014 年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实时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Marcellino M., “Are there any reliable leadingindicators for US inflation and GDP grow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orecasting, vol. 2006(22).
[2]程建华、黄德龙、陈浩、杨晓光.从物价景气指数看 2007 我国物价走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3]王金明、高铁梅.2011 基于先行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