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以来应对经济问题货币政策的总体方法
2008年,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结束了信息时代以来过去20年全世界的经济快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陷入了自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下行压力。为此,央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主要采用了公开市场业务、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减少基础货币回笼,投放流动性,从2008年7月开始下调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次,停止了最常用的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直到2009年7月才重启。二是通过利率工具,2008年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维持较低的存贷款利率水平,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控制整体经济下滑,直到2010年下半年出现通货膨胀苗头才于10月开始上调利率。三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增加可贷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从2008年9月始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考虑到不同商业银行针对的信贷客户结构不同,为了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等薄弱产业的资金支持,对大型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了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事实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当时的危机具有较好的经济刺激效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恢复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国内的价格水平不断上升,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浮现。如表1所示,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0.40%,流通中现金M0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
为了应对过高的价格水平,201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长幅度下降。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3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8.71%,流通中现金M0余额5.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71%.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97.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6.49%,流通中现金M0余额5.47万亿元,同比增长7.71%.同时,201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0.1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低于M2近8.5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6万亿元,同比增长9.2%,低于M2近8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万亿元,同比增长7.8%,低于M2近6.6个百分点。
(见表1)二、由2008年以来货币政策带来的问题。
(一)物价水平的上升
持续货币投入最大的弊端便是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如表2及图1显示,2010年及2011年的CPI增幅都在3%以上,这符合宏观经济理论对于货币政策后滞2年的判断,2010年后的高通胀就是由2008年大量发行货币所致。并且通货膨胀具有难控制特点,即使央行进行了一定的控通胀措施并有一定成效,通胀隐患依旧存在,2012年及2013年的CPI指数虽有所控制,但仍需我们警惕,一旦滞涨持续,中国经济需更长时间恢复元气。(见表2、图1)
(二)政府存在债权风险,持续投资面临压力
2008年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一揽子刺激计划,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许多项目都是硬着头皮集资以刺激经济,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周期长、数额巨大,通货膨胀到来之后一方面使得占政府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面临“通货膨胀税”,政府实际收入在面临减少的风险;另一方面,物价的上升使得投资成本上升,持续投资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临近警戒水平,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三角债”问题,传统的刺激计划已不能够再实施。
(三)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经济的打压
货币政策最让人想不到也是最让人痛心的是对实体经济的打压,这其中中国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是重要原因。基础投资建设以及政府土地政策使得在货币政策放松后“货币之水”率先流向了房地产这个大池子,投机资本大量涌入,这使得房价在2008年之后火箭般蹿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物价水平。房价的上升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投资的投机性,实体行业受到冲击;同时一直未能有效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也是使得借贷市场不平衡,一方面大型企业加大融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高利贷盛行。最后的结果是大型企业也进入房地产行业,而中小企业是资金链环环紧扣,一旦有一环陷入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就会面临压力,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便被挤压,融资需求大量增加,不规范的黑色借贷大量出现。这种市场化的不成熟束缚了企业发展不说,许多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给整个产业链及行业造成重大损害。江浙一带的炒房团最为庞大,同时“跑路潮”也最为严重,并且受到的实体经济打击也是最大。
三、简析克强经济学
新政府上台后,转变宏观调控的思路已经是大势所趋,经过近一年的调整,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克强经济学”的提出,政府未来的宏观调控框架已经显现。
“克强经济学”在基调上强调的依旧是GDP,但是它本身不关注GDP本身,而在与就业,稳增长为保就业。这另一个层面上解读便是关注实体经济,因为只有实体经济发展才能解决13亿人的就业,才能保障民生,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
在应对经济下行方面,新政府已经认识到扩大投资发票子的弊端,不再进行传统的“抱薪救火”的货币政策调控。而是努力控制政府赤字,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但这也并不代表不作为,而是稳中有为,主要体现在:
1.努力释放改革红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看得见的手变成闲不住的手的旧况。为就业创业创造条件,鼓励就业创业。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突破口。政府过紧日子,减少“三公”支出,减小微企业所得税,两万以下免所得税。另外进行投资机制改革,撤铁道部,解决政企不分、投资靠财政的问题,搭建铁路投资平台,释放中西部铁路发展潜力。在货币政策方面,稳住货币总量,盘活货币流量,以稳物价为货币政策主要目标。
2.加大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完善网上市场,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吸收社会资本,推进中西部城镇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市场化。
3.稳出口,过去30年我们经济的发展出口功不可没,除了对GDP的贡献,其中出口带动1亿就业。新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改变过去依靠低成本的出口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优势点,同时反对损人不利己的贸易保护主义,为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前景下保障利益。
4.引导市场,引导社会预期,设立合理增长区间,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四、宏观形势前景分析及总结
克强经济学明确提出了把货币政策作为控制物价的工具,不再进行“抱薪救火”般的滥发货币。这对实体经济无疑是个好消息,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发货币实行真正的经济增长,虚假繁荣只是将问题推后,甚至将问题变得更复杂。货币政策只应对作为稳物价的手段。同时央行应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以便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通胀预期;这也有利于增强利率信号在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我国应逐步取消对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管理;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期限结构;发展民间借贷市场,通过立法规范市场借贷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应积极探索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在技术上做好准备,以便在未来遇到重大危机冲击时,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动用不同类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取得最好的政策效果。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首次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论断,虽然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这两个关键点的推进依旧没能有明确时间表,但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了市场化开了好头。市场化是自我们党十四大以来发展的明确目标,虽然过去十几年我们的市场化进程有所推进,但是仍旧错过了不少机会,为此我们经济发展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畸形的国民经济布局必须改变。当前的市场化改革阻碍重重,一方面利益集团相当庞大,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一旦进行市场化改革,依旧存在经济面临崩坍的风险,银行的借贷风险、坏账、资金流动性问题需要警惕,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的大震荡需要考虑,实体经济的二次冲击更需防范。但是,市场化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困难不应成为我们的改革负担,我们应当以壮士扼腕的决心推动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因为只有彻底去除我们身上的病害才能为中国经济迎来下一个30年的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