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意味着未来总体经济的运行将始终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由此决定了,人口老龄化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也不只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局部性经济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各领域的全局性经济问题。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实背景下,从宏观经济层面及标准经济学的框架内认识老龄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学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同方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点通常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目前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养老保障、养老模式、老年人护理与照料、老龄事业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够,亟待加强。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研究领域,人口老龄化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2012 年之前),不论是在其所列的“理论经济”还是在“应用经济”部分中,均未出现过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选题,此类选题只在“人口学”和“社会学”部分中出现过。
目前已经有以“老龄经济学”、“老年经济学”或“老龄化经济学”为名称的学术成果出版。但是从内容看,这些成果主要是围绕老年人相关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例如,1976 年舒尔茨(James H. Shulz)出版的《老龄化经济学》(Economics of Ageing),主要是根据美国的经验探讨老年人所面临的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物质生存问题。该书各篇主题具体如下:(1)老年人的经济状况;(2)工作还是不工作;(3)退休计划;(4)社会保障:老年人和遗属收益;(5)社会保障筹资:谁出资 ? 谁应该出资?(6)医疗、残疾与补充保障收入收益;(7)雇主资助的养老金计划发挥了什么作用?(8)人口老化:代际冲突?虽然该书的书名为“经济学”,但实质内容并不是学术层面的经济学分析,而主要是论述老年人的现实问题。其中,该书名中的“老龄化”一词的英文用的是“Ageing”,而不是“PopulationAgeing”,表明其老龄化主要针对老年人个体,而非群体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该书的研究重点不是宏观经济属性的问题。
2009 年中国学者熊必俊出版了《老龄经济学》一书,该书各篇主题如下:(1)总论;(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3)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保障;(4)老年人的经济状况;(5)老年人参与发展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6)发展老龄产业为老龄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熊必俊在该书中明确认为,老龄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上是老年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研究对象与范畴方面是介于人口科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老龄经济学运用经济学、人口学和老年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个体老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可见,在熊必俊定义的老龄经济学的内涵中,经济学只是作为研究老年人问题的一种手段,研究的核心内容还是老年人的问题。
李建民(2001)论述了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区分,认为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他认为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及其决定因素与宏观经济影响,老龄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对老年人的经济影响,因此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彭松建(1987)将人口老龄化经济学论述为研究生命周期最后阶段人口的经济关系;这门学科结合生命周期,考察老年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老年人口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在不同的学科框架内,对与老龄化有关的“经济学”所赋予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目前以“老龄经济学”或“老龄化经济学”为名称的各种成果,学科属性多是属于人口学、老年学或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老年人,而不是经济问题本身。
这里的经济问题主要指有关宏观经济、产业经济或企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这些研究中运用了有关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但在整个研究中处于非核心的地位,而主要是一种研究的工具。
总体上看,目前在经济领域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状态,现有文献多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具体现实问题的研究,难以成为具有经济学一般原理意义的成果,特别是还未形成具有特定的基本原理、特定的分析方法以及特定的主体内容的局面。事实上,至今对老龄经济学的内涵还有较多不同的认识。因此,从标准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老龄经济学及其学科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学发展的意义
经济学之所以有用,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理解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然而,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背景及条件,即经济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背景一旦发生重要的变化,必然要求经济学的理论要适时发展,否则经济学的适用性将下降甚至失去意义。事实上,目前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远远滞后于现实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学与人口的关系
经济学的发展与人口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这是由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人口是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源泉,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生产能力水平的基本因素,因此人口与经济总供给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人口是产出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人口的规模与结构是决定需求水平及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口与经济总需求紧密相联。人口同供给及需求两方面存在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人口与劳动力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变量。
现行的主流经济理论是在 20 世纪人口激增的背景下发展形成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20 世纪人口的快速增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数据显示①,19 世纪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如在 1800-1900 年的百年时间里,世界人口总量只增加了6.72亿。然而,在 20 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世界人口总量增加了 44.7 亿,即从 1900 年的 16.5 亿增加到2000 年的 61.2 亿,即 20 世纪的百年中世界年均增加约 4470 万人。因此,现行经济学中许多的经典理论,都与人口及劳动力状况的条件假定有关。其中,人口与劳动力无限增长是诸多经典经济理论的适用条件。如在索洛(Solow)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力与人口被视为同义,人口增长等同于劳动力增长,并假定劳动力增长率为正的常数。这种假定意味着人口与劳动力不是经济中的约束性条件,忽略人口结构的变化,存在着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由此索洛增长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在劳动力增速为正的常数及储蓄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将来自于技术进步。
然而,进入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开启了老龄社会的时代。2002 年,世界 6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超过 7%,标志着全球整体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2012 年的预测②,2030-2035 年前后世界 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超过 14%,全世界将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到 2050-2055 年前后,世界 6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超过 20%,全世界将进入高度老龄社会。可见,传统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条件假定,已经与 21 世纪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严重不符。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索洛增长模型的经典结论是否还成立?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将来自哪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在宏观经济层面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效应。
(二)人口老龄化凸显当前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
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 21 世纪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已经远不同于 20 世纪,诸多经典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凸现,经济学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例如,传统经济学中一些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通常以微观个人行为为基础,并假定个体无差异。这种方法实际是忽视了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因素的效应。如广泛应用的世代交叠(OLG)模型,是建立在基于微观个人行为基础上的关于储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模型,其行为原则是使个人一生的效用最大。该模型通过微观的个人加总而得到,而个体无差异假定下的加总结果等同于微观的同比例放大,从而不能反映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效应,不能反映代际间财富转移的效应,并且不受总人口结构变动的约束。由此得到的结果实际上不能正确反映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条件下的实际情况。
因此,只有从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出发,在经济学的理论层面上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才能提高现实经济背景下经济分析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然而,有关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在目前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尚没有清晰的论述,现行经济学亟待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人口老龄化具有显着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国民储蓄率
资本积累源于投资,而投资源于储蓄,因此国民储蓄率是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经济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相应要求提高产出或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支出的比例。老年人口是单纯的“消费型”人口,不再从事生产,因此如果养老水平一定,老年人口比重越高,意味着其分享产出成果的比例越高,即可用于生产投资的产出比例相对越小。此效应对宏观实体经济的意义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而消费率上升,不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进而降低经济增长潜力。
(二)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力稀缺性
人口是劳动力供给的源泉。然而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口的总量,还与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乃至绝对减少,由此提高劳动力稀缺性,减弱劳动力供给能力。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是降低经济增长潜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普遍呈现劳动力数量减少而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
(三)人口老龄化增加消费需求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老年人口增加的数量同时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数量,因此综合结果的总消费是增加还是减少,难以简单地由人口老龄化因素得出定论,而是取决于经济中有关的参数。如老年人与年轻劳动力在消费倾向、收入水平、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如果退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及在职的劳动力,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主要表现为不利于提高消费需求水平。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增加了利用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难度。
(四)人口老龄化影响贸易比较优势及相关产业发展
外需是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动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利用外需是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状况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力稀缺性,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人工成本增加,由此深刻影响原有贸易比较优势的格局。总体上看,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如果转型不能及时成功,人口老龄化对相关产业发展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五)人口老龄化深刻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应着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变化,也对应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在宏观总体方面,人口老龄化体现为老年人群体的比重不断提高,导致企业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社会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政府要扩大社会保障相关支出。这些效应最终的结果是深刻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即越来越多的生产成果及经济社会资源用于老年人消费。
四、老龄经济学的内涵及内容框架
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如果只从老年人的视角看老龄化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有必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及标准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效应。为此,需重新审视老龄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学科价值。
(一)老龄经济学的立论:人口老龄化改变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的产生源于资源的稀缺性。由于生活品稀缺,人们必须从事生产,进而才有产品的分配和交换等活动;由于投入的资源稀缺,人们才会试图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由于机会稀缺,人们不得不参与竞争,否则就得不到所想要的。时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此资金成本需按时计息,工作与生活的计划需合理安排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成效。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管理,便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成为经济运行的约束条件,由此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差异性。
在 20 世纪人口激增的背景下,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人口与劳动力相对过剩,因此资本与技术通常是经济中的约束性因素,而劳动力是非约束性因素。在此资源稀缺性的格局下,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如同“蓄水池”中的水,只有当资本这块可吸水的“海绵”投入到经济中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才能被吸纳到经济活动中,因此该情况下的经济增长易表现为投资拉动的特征。同时,工资低廉、数量过剩的劳动力资源成为贸易竞争中的一种基础性比较优势,成为吸引外资、促进出口的重要动力。事实上,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的特征,正是与中国曾拥有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密切相关,即劳动力资源的非约束性使投资效应得以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得以显现。
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影响的差异,也是形成经济学学科分支的重要因素。即,根据不同的资源稀缺性所形成的约束条件,可以把经济学划分为相应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例如,以能源为主要约束条件的经济理论,归属于能源经济学范畴;以环境为主要约束条件的经济理论,归属于环境经济学范畴。然而,资源的稀缺性并非永恒不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素的稀缺性可能出现很大变化,原来过剩的资源可能变为稀缺的资源,因此经济运行的约束条件在不同阶段可能不尽相同。
21 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不断地改变资源稀缺性的原有格局,人口老龄化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基础性约束条件。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力的稀缺性,增加企业用工成本,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增加老年人口比重,提高经济资源消耗与占用比例,由此加剧物质资本对经济的约束性。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影响效应,使人口老龄化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础性约束因素。因此,人口老龄化对资源稀缺性原有格局的改变,必将成为发展人口老龄化相关经济理论的内在动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当前亟待建立以人口老龄化为基本约束条件的有关资源有效配置与管理的经济理论。
(二)标准经济学框架内的老龄经济学内涵
基于上述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学的意义,本文认为老龄经济学是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为基础性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管理的经济理论。此内涵涉及两方面问题的研究:一是人口老龄化作为约束性因素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即关于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研究;二是在人口老龄化约束条件下经济行为选择的研究,即关于经济层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按此内涵,老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标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在老龄经济学的研究中,添加人口老龄化作为相关经济问题研究的基本约束条件。
例如,经济增长、就业、消费、储蓄、资源配置等都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问题,将这些问题置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即在人口老龄化为约束条件下而展开研究,则属于老龄经济学范畴的内容。因此,本文定义的老龄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仍在标准经济学的框架内。是否将人口老龄化作为基本约束条件,对经济分析的结果可能产生显着的影响。约束条件是经济分析的背景性、前提性因素,在数学模型中体现为约束条件方程,而不是优化目标方程,由此决定了经济分析所依据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说,本文定义的老龄经济学是标准经济学框架内的一种新兴分支学科,即是关于以人口老龄化为基本约束条件的有关经济学理论,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学理论的一种新发展。老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是既独立又联系的关系。一方面,老龄经济学的内容自成体系,主体内容是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为约束条件下有关经济分析与行为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老龄经济学以其他有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同时与其他有关学科如人口学、老年学及社会学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而不是完全独立全新的一门学科。
(三)老龄经济学的学科框架
老龄经济学的学科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经济问题,如涉及宏观、微观、产业(部门)、金融及制度等层面的相关问题。归纳起来,老龄经济学的学科内容框架主要包括(见图1):宏观老龄经济理论、微观老龄经济理论、产业与老龄经济理论、资本(金融)与老龄经济理论、制度与老龄经济理论等。其中各层面的老龄经济理论都以人口老龄化为基本约束条件,一方面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即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另一方面研究人口老龄化为约束条件下的行为选择,即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图1】
各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如下:(1)宏观老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宏观经济领域内的人口老龄化影响效应与行为选择问题,如涉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储蓄、消费、国民收入分配、贸易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2)微观老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层面中的老年人、家庭或企业在老龄化条件下的有关经济问题,如个人消费与储蓄行为的选择、养老方式的安排、养老金与相关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以及企业退休金设计等有关问题。(3)产业(行业或部门)与老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为约束条件下相关产业(行业或部门)发展的问题。这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层面的老龄经济理论,涉及人口老龄化对产业(行业或部门)发展、产业结构及转型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及对策选择的研究。(4)资本(金融)与老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资本经济与金融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无论是怎样的养老保障制度与养老方式,养老的实现过程都是将资本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及房地产市场、金融结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将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资本经济运行是重要的研究内容。(5)制度与老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相关经济制度及体制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涉及人口老龄化对相关制度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涉及相关制度为适应或应对人口老龄化而进行设计及选择的研究。例如,人口老龄化导致传统的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不可持续,因此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成为重要的问题。
总之,未来经济是一种老龄经济,即是以人口老龄化为基本背景、基本约束条件的经济。在标准经济学的框架内,老龄经济学是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为基础性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管理的经济理论。在人口老龄化成为贯穿 21 世纪不可逆转的常态这一时代背景下,老龄经济学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舒尔茨(James H. Shulz)。老龄化经济学(Economics ofAgeing)[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熊必俊。老龄经济学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李军。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彭松建。当代西方人口老龄化经济学 [J].经济科学,1987(2)。
李建民。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 [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7(5):1-7.
Feldstein, M. 1974.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Aggregate CapitalAccum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5):905-926.
Fougère, M. and Mérette, M. 1999. 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OECD coun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 16(3):4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