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
.2.1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研究的述评
纵览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研究方向:首先是对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解释,大部分的文献将中国的家庭高储蓄归因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格局的变化,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因素,比如文化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历史体验、转型因素、人口因素、资本短期国家的高储蓄回报、生存性消费、习惯性坚持以及相对消费等等。
其次是另一些文献试图估计中国的储蓄函数,对中国的储蓄行为进行研究,或者用新增长模型来探究中国的最优储蓄率。最后还有一些文献对于中国国民储蓄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也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0.2.2国内外关于储蓄投资转化研究的述评
对储蓄投资转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化机制、转化效率以及对我国现存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跨期比较以及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试图发现推动中国高投资的因素,以及查明储蓄是怎么转化为投资的。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对中国企业投资率高于其它国家企业投资率的关键因素的研究;高的家庭储蓄只能部分解释中国国民储蓄率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异一大部分的差异应该通过政府高储蓄和企业高储蓄来解释;中国的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都是通过自身的留存收益来进行融资的,而不是通过金融部门来完成融资;中国政府的高储蓄是政府收入上升同时,政府开支显着下降的结果。
0.2.3国内外关于全球储蓄过剩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研究的述评
Bemanke(2005)在解释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暴涨时直接提到了过度储蓄理论,其核心观点或结论是:美国以外的因素,比如金融危机使得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国际资本的借入者转变为贷出者,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发展演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传导机制主要通过资产价格和汇率波动来完成的。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对外债务,靠亚洲国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来弥补的这一循环格局构建了世界经济新的动态均衡模式,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复活”。亚洲国家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经济政策的副产品,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借助货币低估促进出口和吸引FDI,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或者降低本币升值速度,频繁的干预外汇市场,造成的客观结果就是本国外汇储备的大量激增。虽然这种理论的确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策略相一致,但有学者质疑说亚洲的出口政策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实施的,但其外汇储备的剧增却是从1997年以后才开始的。
返回本篇博士论文目录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