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宏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对宏观经济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班级授课前后调查问卷的分析, 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总结, 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由此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是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 指导实际的工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 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 整个理论体系包罗万象, 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 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 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 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 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 整个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 同学们在掌握其主题和结构、以及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近几年, 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成效, 如采用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等。
但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 不仅有老师的“教”, 还有学生的“学”。因此, 为了有效地把握和教授宏观经济学这门课, 有必要根据实际的调查, 系统分析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学习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 要将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并且发挥到极致,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 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任务。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 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教的行为, 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就是从明确教学目的开始。在学习开始之前, 我们设计问卷就设计了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 在学习之前, 78.5%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一定要学好的功课, 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断地强化了这一观点;学习之后我们再调查, 发现持有这一态度的同学比例提高到83.5%。而学习前后认为“宏观经济学偏重理论性, 与实际工作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比例从13.3%下降到8.8%。
在对同一类型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宏观经济学对哪些人群有用?”的调查中, 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后的认识比较一致, 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走进经济学领域的一块“敲门砖”、进一步学习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对于经济类工作都会有影响。
由此可见, 学生在学前就非常清楚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主观上是想努力学好这门课的。这样, 为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做了思想上的总动员。
(二)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 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宏观经济学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庞杂, 数理公式的晦涩而使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 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知识。
在“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 你最希望能达到下列哪种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是怎样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占到总人数的58.3%, 其次为“什么样的举措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所占比例为21.2%。
另外, 在学习这门课程后, 调查发现, 同学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案例, 大约62.7%的同学都选择“经济生活中的趣事”和“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讲解案例的内容。
(三) 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例如, 图书馆的馆藏图书, 网络平台的知识共享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丰富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调查发现, 当同学们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学习前大概有44.6%的同学认为他们会通过网络解决、42.7%的同学会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实际采用的方式依然是求助网络和图书馆, 在所有调查的同学中, 高达81.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解决困难、79.6%的同学是通过翻阅相关参考资料、网络和图书都利用的同学占63.9%。由此可见, 网络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四)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采用学生希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为学生接受?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 56.2%的同学希望老师采用案例教学, 有无课件都无所谓;20.4%的同学希望老师多和学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8.9%的同学是希望老师能够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在黑板上手写板书, 同时讲解;对于老师授课的课件, 仅有14.9%的同学希望越详细越好。在学习之后, 48.9%的同学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和学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 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提过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五) 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将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 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 92.2%的同学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中的经济案例, 仅有5.9%的同学希望侧重讲解计算方法, 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考试习题, 也是同学们希望老师讲解清楚的方面。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 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表现
(一) 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009—2010学年, 第1学期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分别进行了宏观经济学考试。从考试的结果上看, 学生的成绩分布是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 说明两次考试成绩都是真实可信的, 符合试卷设计的要求。
对比两次考试的成绩的衡量指标 (见下表) 可以发现:教改后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以及最高分均比教改前的一个学期高, 说明卷面效果有所改善;进一步对比分析两次考试的卷面答题情况, 可以发现:前一个学期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做的较好, 简答题和计算题答得较差, 后一个学期判断题、计算题答得较好, 填空题、案例题和选择题答得较差。
从试卷的设计上看, 教改后的试卷难度要大些, 一是题型多, 教改前只有五道大题, 教改后增加一道大题。并且每道大题有两道以上的小题。从题量上看, 教改后题量增加了。不仅如此, 另一方面教改后试卷的难度也增加了, 教改后增加了填空题代替判断题, 明显难度增加了不少。此外, 教改后用混合选择题代替了教改前的单选题也进一步增加了试卷的难度。按道理, 教改后卷面成绩会大幅度下降。但实际上从各项指标分析, 只有最低成绩略有下降, 其它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说明了学生学得比教改前扎实,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教改取得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前我们设计了一些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前后的主要指标, 我们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87%的同学懂得了宏观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77.9%的同学明白了物价上涨的原因, 69.7%的同学认同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 57%的同学知道了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基本满足了同学在学习之前希望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知道的知识。
(三)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 同学普遍反应良好。调查发现, 10.8%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项目设计、交流方式设计、交流频率控制以及交流内容设计方面做得都比较好, 尤其是在交流内容设计和交流项目设计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网络单元测试。调查发现, 33.3%的同学认为这种测试对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期末考试准备都有帮助, 其中81.1%的认为对督促复习有帮助, 74.4%的同学认为对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还设计了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81.3%的同学认为,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经济活动、73.5%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50.5%认为可以补充书本知识、40.6%认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认为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达到了上述四方面效果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8%。
三、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结合实际调查中的客观信息, 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效果:
(一)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选择学生比较偏好的实际案例, 如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济生活中的趣事来辅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 增强经济学原理的现实感, 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 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 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进而调高学习效率, 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 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在设计交流方式时, 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继续在教学中加入网络单元测试环节, 及时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寻找切合的案例, 组织同学在线讨论,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三) 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居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理论晦涩枯燥, 如果教师只是灌输, 学生不参与的话, 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差;另一方面, 课堂气氛也很严肃,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下降。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时地进行师生间的互动,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相互间交流、沟通、合作, 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 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增强课堂互动环节也是同学比较偏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
(四) 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合理利用案例教学。选取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案例去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通过研究和讨论,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并以小论文的形式结束每个讨论主题;认真备课, 寻求PPT课件与板书的完美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欣.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改革, 2011, (08) .
[3]薛绯.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 2010, (23) .
[4]周觉.因材施教, 深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04,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