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提供保障。本文精选了8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范文”,如下: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美丽中国的促进作用, 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 探寻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和措施, 扩大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加快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推广应用, 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 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主动自觉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理念的先进性以及工作模式的科学化水平, 助推可循环经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 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一、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拓宽, 在原有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建设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并不是单纯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也包括中国民主化、文明化等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详细描绘美丽中国的样子, 集约化经济快速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幸福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和基础, 二者无论是在建设目标、建设过程还是建设初衷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但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有限, 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基本诉求。原本数量有限的资源与高速增长的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往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等是造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较为严重, 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也因此下降, 所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一) 我国紧缺的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日益显现。
虽然我国不断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优化经济结构,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对各种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攀升, 加剧了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和能源资源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严重影响人们生存环境质量。
部分企业为降低污水净化和工业废弃物处理成本, 往河流中排放各种工业污水甚至倾倒化学原料, 这严重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加重环境污染, 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 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了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
我国农业和林业资源的数量由于人们过度开垦、过度索取等不合理行为, 造成农业和林业资源总量不断下降, 不仅如此, 全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也逐渐扩大, 易给整个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问题繁多, 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生活中, 以前对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认为人战胜自然是人类的骄傲, 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而不知感恩和回报, 目光和思想狭隘, 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长远利益。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能源的紧缺, 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可持续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不仅降低了人们工作生活环境的质量, 也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消极影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正确道路, 应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同时, 利用自然客观规律来实现发展经济的基本目标。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中统筹兼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根本方法之一,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统筹兼顾, 顾名思义就是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得失, 而是要把目光放得更为久远一些, 重视长远利益的获取, 另外, 在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和确定发展模式之前, 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 协调联动机制, 兼顾绝大多数的利益, 而不能厚此薄彼, 忽略某一方面对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 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过程中, 应抓住重点工作并着眼未来, 分清主次, 按照规划逐步推进。
科学发展观是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发展观念, 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众多观点, 比如联系观、发展观以及重点论等等, 是对我国以往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 符合发展中国特色经济的基本要求。美丽中国既要求青山绿水, 也要求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环境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强。将统筹兼顾观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灵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转变以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局面。
辩证认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以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不管是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还是忽略长远利益, 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 之前错误地认为人类已战胜自然, 自然界要臣服于人类, 并无休止掠夺自然资源能源, 不仅如此, 也没有给自然界留下充足的恢复时间, 加快了自然资源枯竭的速度, 也引起了许多自然灾害, 比如泥石流等等,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人员伤亡, 这种情况下, 人类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只是空有其名并无其实。原来, 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坚持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观, 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 引进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虽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等到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之时才后悔莫及,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治理被污染的河流等等, 而治理环境污染投入的资金甚至远远超过污染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且后续问题繁多, 因此,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坚决远离“招商—污染—治理”的恶性循环, 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将当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有机统一的整体之中, 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来逐步消除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速度, 提高当地生态文明水平的方式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生态文明观念也在改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实事求是以及创新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凭空出现, 而是在中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正相关性, 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反之, 错误和落后的生态文明理念会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难度, 甚至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到误导和阻碍作用, 因此, 在建设美丽中国之前要完善生态文明理念, 促进人们实现从征服大自然到尊重大自然的根本性转变。
生态危机不仅是指生态失衡, 也指人类和自然界关系恶化所带来的灾难, 究其原因还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任何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才能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一方面, 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以往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主动践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另一方面, 应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平台, 比如公开环境污染监督热线等等, 对于群众举报的情况要认真核实, 一经核实必严惩。
四、构建完整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一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生产的监督力度, 及时发现并取缔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污染企业。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研发新技术。三是提高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总体系之中。
结语
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但是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 通过创新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缓和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等方式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加快美丽中国到来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马娜, 王宽, 周彦霞.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2]张文斌, 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 2013, 4
[3]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35~40
[4]张俊杰, 朱孔来, 宋真伯.论建设生态文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14~16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范文8篇)之第二篇: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美丽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为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水美的环境当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本文从中国梦的视角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提出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矛盾,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其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的总布局,提出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实现美丽中国梦,应开拓新型发展道路, 道路选择正确,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梦想成空。针对我国现阶段生态与经济之间的激烈矛盾,党的十八大提出,不断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下简称“三生”) 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质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实现“三生” 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人民富裕是最终目标,生态良好是先决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需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不能强化生产,弱化生态。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应改变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将生态放在“三生” 首位。努力实现生态绿色和谐、生产发展高效循环、人民幸福、生活低碳的目标。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缓解我国当前的生态危机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对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但其他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主要表现在,市场上频频出现地沟油、染色馒头、假鸡蛋、毒大米、毒奶粉等,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土流失严重,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7% ,我国是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的国家,年均增长2100公里,25年来,共丧失土地3. 9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能缓解发展、节省资源,调和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二)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生态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起因是生态危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的影响。 现阶段生态矛盾已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 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同落后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权益问题。经济民生,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 但生态民生主要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区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矛盾在各地的表现也不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之后,生态民生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当人均GDP不到一万美元的时候,经济民生问题就会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社会。
二、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于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并融入其中。既包括硬件建设 ( 法律制度、设施设备、技术产品) ,也包括软件建设( 生态意识、素质、文化、教育)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领域的建设,所有的经济活动要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经济发展的理念必须是又快又好,在保质的基础上注重量的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的目标应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是粗放式发展,新时期走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 有人简单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植树造林,减少城市的废气排放,治理污染物,就是保护环境,这种观点具有局限性、片面性。保护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但是,企业、民众还是以过去的观念在生产、生活、消费,环保部门的工作也是徒劳无功,治标不治本,有人认为,保护环境,只能减缓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不可调和,是对立的,保护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实际上,生产停滞不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才能解决。[2]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资本家的唯一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关心的是资本增值,不会把保护环境预算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造成大量的商品堆积,超过了工人的实际购买力,这种经济危机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是不相容的。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也不同于我国,衡量人民生活的好坏、幸福与否,是看人民拥有多少财富、 消费多少东西为标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生态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损害别国的生态利益来满足自身的生态利益。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是某个国家的局部生态利益,追求的是生态化的全球经济发展。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教育落后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屡屡可见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的情况,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对生态污染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大多置身事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消费观。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起步,但摆形式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环保制度缺乏认识,没有专业的培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没有创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生态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制定保护环境类法律有6部,保护资源类法律10部,但仍有许多领域立法存在空白,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 执行和监督也存在问题,地方政府官员盲目地追求政绩、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对污染性企业实行保护主义,法律执行、监督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生态技术落后
生态技术是绿色技术,积极推广使用能标本兼治,控制源头污染,将污染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生态技术是化解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由于生态技术的不足,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201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世界第二,煤炭消费量世界第一,在我国,煤的消费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燃烧煤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对于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的程度不够,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在能源枯竭的当下,使用清洁能源能够缓解能源危机。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高效、节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的资源开采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消耗物资少、产出产品数量多、质量好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污染型能源的使用,削减煤炭的需求与使用量,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与普及率。在工业发展方面,不管该企业对拉动当地的GDP有多大贡献,只要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必须坚决淘汰。在农业发展方面,扩大森林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修缮农村水利设施设备,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生产生活领域, 倡导公共交通工具,限制吸烟与燃放烟花爆竹,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防治空气污染,逐步过渡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鼓励生态技术的引进、创新
生态技术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先进的生态技术能预防、治理污染,发展生态技术有利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技术包括替代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利用高新技术,延长产品、原料的使用周期,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产品或资源。我国应学习外国的先进生态技术,招商引资应控制污染企业的进入,引进具有生态技术的企业,不能仅考虑该企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多的应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生态技术只有投入生产,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三)科学利用再生资源
从总量看,我国是资源大国,品种丰富, 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53位,又成为资源小国。资源可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人工物质资源、废弃物资源即可再生资源。我国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1400万吨废纸、废玻璃、 塑料,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铜、铁、铝等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废钢铁、废铝不是垃圾,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生矿产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发再生资源是我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今最佳的理想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可以增加物资供应, 而且可以减少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的破坏,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法律制度。制度有硬制度,如法律、规章、原则等,软制度包括伦理、道德、习俗等。生态文明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许多领域,法律法规虽数目可观,但在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污染性企业实行保护主义,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法治的第一个环节是立法,要有法可依。其次,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规范执法手段。实施法治的重要保障是法律监督,不能是问题发生后才行使监督职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治制度,改变传统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标准,加强生态文化、社会、科技、消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五)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长远大计,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人民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不是一部分人受益,一时受益,而是世世代代全体人民都受益。因此,制定生态治理方案应长远考虑和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维护保障人们的生态权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区域性、大众性的特点。实现生态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为提高生活质量,民众应树立环保节约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应分区域进行治理和建设,只有当地人熟悉当地的水土状况,清楚该如何治理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搞科研,不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造,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力所能及的事,这也决定了应依靠人民建设生态文明。
习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只有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把我国建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国家。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范文8篇) | |
第一篇: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第二篇: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
第三篇:美丽中国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 第四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美丽中国建设逻辑 |
第五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 | 第六篇:浅析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文化指向 |
第七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思考 | 第八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