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节水型社区构建途径研究

来源:管理观察 作者:马国栋
发布于:2019-03-27 共7393字

  摘    要: 节水型社区建设是构建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 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其顺利开展和实施有赖于居民用水行为合理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本文尝试性地以居民节水行为为突破点, 深入分析西部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的囿限因素, 进而为建设合理有效的节水型社会提供基础理论及实践素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社区节水意识有待提高;社区节水制度规范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节水文化资源尚须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功能须要不断强化。

  关键词: 节水; 行为; 节水型社区; 资源节约;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community is the basic and starting point of building water-saving and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which is also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depend on the intensifying rationalization degree of residents' water-using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deeply analyz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water-sav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supplie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practical material in some sense for the rational and efficient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 study shows the water-saving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needs to be intensified, the watersaving community institution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completed, 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used sufficiently, the function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Keyword: Water-saving; Behavior; Water-saving community; Resource-saving;

  水资源短缺的局面进一步加剧[1,2,3]。资源性缺水、污染性缺水以及制度性缺水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演进。而如何有效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调整水资源应用者和水资源本身紧张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中国西部Y市, 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然而随着近些年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资源短缺的情势变得越发严重。“节水”成为解决用水矛盾的当务之急。这就意味着, 一方面在不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量情况下, 工业产业用水量必须持续有效地进行稳定控制;另一方面还必须设法降低城市居民不断增加的生活用水量1。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水资源应用的减量化、合理化。本文从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制度、社区文化资源、技术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深入分析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的囿限因素, 进而为建设合理有效的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素材。

  1 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制度建设

  对于构建节水型社区, 乃至节水型社会而言, 不论是通过明晰用水权力和义务、改革原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还是建立和实施定额水价体系, 无论选择哪条途径, 归根到底都必然回归到制度的层面拓展思路, 其最终的实施也有赖于制度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 节水型社区的构建过程实际上亦是一个社区制度建设的过程2。缺乏健全的制度的规范和引导, 节水型社区的建设目标就无法实现。

我国节水型社区构建途径研究

  社区节水实践的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节水规范系统。高效的制度框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可以协调人与水主要是居民和生活用水的关系, 更可以为社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相比之下, 低效的节水制度则会妨碍甚至消解社区节水努力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不相匹配的社区节水制度建设势必成为水资源管理危机的一个诱因。所以社区节水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构建节水型社区至关重要。

  对于居民的节水行为而言, 往往受到社区制度及规范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完善的社区制度可以规范和优化居民的节水行为, 强化居民的节水意识, 从而杜绝浪费水资源行为的发生。在这一点上, Y市社区居民持认同的观点。近七成的人表示, 居民的节水行为意识薄弱与制度不健全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然而当问及社区制度的建设情况时, 居民们的表述却没那么理想。30%的居民认为现在的社区 (小区) 根本没有明确的节水规定, 53.8%的居民甚至不太了解、说不清是否有明确的节水规定。与此相似, 46.3%的居民并不太了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措施。此外还有28.8%的居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如此高的比例, 不能不说Y市在社区节水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上缺乏足够的力度。退一步讲, 即便有相应的制度, 那也未能在规范和促进居民节水行为上带来实际效果。这给Y市未来社区节水制度规范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 制度的安排不能单一化, 仅仅通过调节水价制度来影响居民的节水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完善的节水行政制度、科技制度、工程制度、经济制度需要从整体上被建立。因为片面化、简单化的制度分析和构建会大大降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化程度[4]。

  2 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文化资源

  居民的节水行为离不开社区的文化资源。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居民节水行为的良性化发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帮助社区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型, 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社区发展风格及模式;另一方面, 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反过来促使居民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深化居民对水资源、水文化、水法规、水政策等的认识和理解, 丰富居民生活的“节水内涵”。

  从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的立场出发,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民们是否已然养成了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 在自我行为认知上, 9.2%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养成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习惯, 而38.8%的居民则表示自己正在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这也就意味着, 接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持续稳定的节水行为表现。临时性的、间断性的行为特征与建设节水型社区提倡的可持续、亲环境行为理念相悖。然而同时从发展的角度讲, 这些未形成节水行为习惯的人群是Y市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努力对象。其次需要考虑的是, 各种文化资源手段是否被利用来帮助促进居民的节水行为以及效果如何。节水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社区实现生态转型的有效手段, 它不仅能提升普通居民节约用水的兴趣, 还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在居民小区开展节水座谈会;推行节水义卖活动, 销售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宣传日文化汇演等等。可是从实地观察, 与居民、物业、街道工作人员等的交流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表示社区没有开展过任何以节水名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不在少数。鉴于此, 社区节水文化的缺失不太可能有力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行为。总体来看社区节水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 居民节水行为与技术设施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在节水实践方面并不缺乏先进的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技术, 作为环境社会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着眼点, 被视为环境改善的必要支撑。没有技术以及没有技术升级带来的设施更新, 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实现得那么顺利。对于社区浇灌、社区清洁, 节水型用水技术和器具的引入理应带来良好的节水效果, 帮助社区居民深化节水的行为实践。于是问题的重点已不在于是否存在相应的技术和设备, 而在于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换代精化的设备产品有没有被应用, 是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潜力。

  在家庭节水设备的应用上, 接近半数的受访家庭还没有安装。其不安装的原因是多元化的, 例如节水设备价位过高;不了解有何种节水设备产品;自认为家庭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很高没必要安装等等。对于水资源的重复应用, 如用淘米水冲洗马桶、刷洗餐具, 经常会坚持这种行为的居民达到41.3%, 偶尔采取这种行为的则占受调查者的50.4%。另有8.3%的人表示不会重复用水。在社区节水设备的应用上, 回答“安装了”“没安装”“没注意”的比例区别不大。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 即居民对于社区是否应用节水设备的认识统一度不高, 也反映出社区节水工作的开展程度存在差异。有居民反映, 一些小区虽然安装了节水阀, 但是一旦坏了以后便不再发挥作用, 灌溉草坪的水就哗哗直流, 光有设备不行还得靠管理。

  在社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节水技术应用上, 绝大多数居民 (87.5%) 抱有积极的行为态度。他们认为社区应该继续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装备来节约水资源, 减少甚至消除社区不合理的公共水资源消耗。而对于自己, 50.8%的居民表示, 一旦社区广泛推广更加先进的节水器具, 他们肯定会使用。而另外的49.2%则表示可能会尝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Y市社区居民对于未来先进节水技术器具的一种期许态度。

  4 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组织建设

  建好健全的节水型社区组织是顺利推行节水型社区的重要保障, 也是调整、促进社区居民节水行为的关键力量。节水型社区组织应当包括以节水教育和实践为目标的社区组织以及虽不以节水为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并实践节约水资源理念的其他各类社区组织。节水型社区组织作为一种团体的力量, 超越个体影响力的有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节水的意识和行为。团体的操作模式不但能够整合分散的社区居民, 还可以赋予社区居民更强大的环境保护、节约用水行为能力, 从而加快节水型社区建设的步伐。

  社区居民的节水行为是节水型社区组织特别是以节水教育和实践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开展节水活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这类组织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社区居民固有的、偏颇的、错误的用水思想, 促使其建立健全、正确而合理的节水观念, 优化其节水行为。在此意义上, 正是社区居民不恰当的用水行为给予了节水型社区民间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调查显示, 大部分居民 (44.2%) 并不清楚究竟有没有以节水教育和实践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在所居住的社区开展活动。明确表示“没有”的达37.1%。这充分说明Y市社区组织的团体力量尚未形成。在“是否希望以节水教育和实践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进入社区并长期开展工作”的问题上, 回答“非常希望”和“很希望”的居民占到了69.2%。他们希望能够有节水型的社区组织发挥作用, 美化服务他们自己的社区家园。一旦这些组织进入或产生, 70.9%的居民认为他们的节水行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 节水型社区建设的居民依赖

  节水型社区的建设, 其关键在于社区居民的用水行为是否能够得到改善, 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关键在于社区的支持 (Community Support) 。这就意味着, 要想真正建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必须认真审视社区支持下的居民用水、节水行为及表现, 从居民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索水资源使用量减少、利用效率增高的路径。换句话说, 节水型社区的最终建立有赖于微观层面上居民个体的节水行为实践。在此, 必须注意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必须认真关注居民家庭用水的使用目的。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观察可知, 绝大部分生活用水资源都被用来饮用、烹饪、洗澡、冲马桶便池、洗衣服、浇花、拖地。其中存在巨大节水空间的有洗澡、冲马桶便池、洗衣服。居民在用水过程中如果有意识控制和减少这些方面的水资源支出, 那么社区的用水量亦会有所下降。

  第二, 必须时刻留意居民节水的行为细节, 特别是日常的清洁行为。例如是否有必要频繁地洗手, 是否有必要一次性涂抹大量的洗手液进行清洗, 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洗脸方法而减少了水的浪费。当然一些生活小窍门对于节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可以用面汤洗锅、茶水泡入花盆做肥料、养鱼的水也可以用来浇花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水的循环利用, 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第三, 必须想方设法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节水的全面实践中。居民是社区节水实践的主体, 他们的行为决定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是一个节水型的社区, 还是一个浪费水型的社区。所以应当通过完备的社区制度来规范、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来引导, 促使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节水意识,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生活智慧, 选择合适的节水路径和手段, 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型、水利工程式的节水方案。自下而上的居民依赖型节水策略可能在社区支持的情境里更能发挥节水的功效。其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主动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增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以及对社区本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真正把自己当作社区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杨敏、王建民就指出我国的社区建设具有两个重要任务, 首先是重构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认同感, 其次是完善社区建设的配套组织和制度安排, 营造和谐的日常生活世界[5]。而对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而言也同样面临上述任务。二是, 居民通过社区支持, 可以比较准确地贯彻节约用水的思想理念, 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居民既是节水的倡导者, 又是节水的实践者, 两者有效地结合自然有助于节水型社区的发展建设。三是传统的制度工程节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贯彻的困境, 它不能落实到最根本的“人”的生活, 而社区支持下的居民依赖模式却可以突破执行薄弱的囿限, 提升节水行为实践的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参与实际上是社区居民在节水过程中应有的一种权利, 他们可以对照社区居民生存生活的本质利益, 选择恰当的节水行为, 选择合适的社区节水项目, 选择加入理想的社区节水组织。

  6 讨论与总结

  基于对Y市居民节水行为的考察, 一种重要的思考模式被提出, 即从社区居民的节水行为与社区制度、社区文化资源、技术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组织的关联性出发来认识节水型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他们既是影响居民用水行为的影响因素, 同时又是节水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在社区制度层面, 如上文研究发现, Y市社区缺乏一定的富有成效的节水制度安排。虽然以往的制度安排会明确节约用水的指导思想, 但就效果而论, 它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居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来规范社区民众的用水行为, 来架构社区组织的节水实践。所以当务之急在于社区制度建设。培育节水型社区制度建设的文化体系、营建节水型社区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强节水型社区制度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强化水资源制度建设队伍的自身建设和管理都是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社区制度只有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变化, 节水型社区建设才会更有希望。

  在社区文化层面, Y市社区文化节水活动开展力度弱, 基本的社区文化节水手段单一。所采取的节水宣传形式并没有引起居民足够的参与兴趣。这也就是说, Y市社区没有营造出节约用水的文化环境, 没有真正发挥文化资源的天然优势。文化环境是节水型社区建设的软环境, 它对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完善和生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公众内化节水社区建设的要求从而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对于节水型社区建设而言, 文化资源意义重大。首先, 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形成一种共同利益的认知, 而这是节水型社区建设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即如何通过文化手段的应用使公众深化对于水公共资源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从行为上保证社区建设的有效性。其次, 文化资源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促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判断模式。第三, 文化资源手段的应用, 节水文化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节水型社区建设的态度。推进节水型社区建设必须培育出良好的节水型文化环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营造人水合一的文化氛围, 在社会中树立节约能源的社会风尚。

  在技术设施层面上, Y市居民透过技术本身看到了加强“管理”在水资源利用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居民们表示, 尽管节水技术很重要, 然而现实问题是, 再好的技术设备如果不加以正确合理使用, 它依然会带来“环境不友好”的后果。管理如果不适时抓紧, 它亦会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社区水资源管理是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相应的, 一套完备的技术管理和应用监督机制应被建立, 受损的节水设备需要及时得到修缮, 而新的先进技术装备需要引进和推广[6]。

  在社区组织层面上, 节水型社区组织的力量培育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Y市社区缺乏活跃的群众性社区节水组织, 这也就意味着, 那些原本由社会团体组织的具有强烈群众性的节水活动, 如节水义演、节水宣传、节水义卖等在Y市社区是看不见的。而这些活动则恰恰能够提升居民的节水意识和改善节水行为。另一方面原有的社区组织也未能充分关注水资源的节约问题, 没有把节水作为组织发展的一项义务责任, 没有起到对普通居民的示范引导作用。即便是社区内的物业公司, 作为一个社区组织, 他们也尚未完全将节水纳入自己的组织行为规范。而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节水型社区组织实际上是社区居民所期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积极引介知名的社区节水组织并培育本地的节水团体, 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的内在节水动力, 推动节水型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

  通过本文的论述, 可以清楚地说明,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型社会, 不单是技术层面的操作化问题, 更是一场涉及社区发展的变革问题。只有加快居民水资源利用行为的改变, Y市才能形成高效、合理的节水型社区发展模式, 进而朝着生态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同时我们坚信, 节水型社区建设的推进必将推动Y市乃至全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也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景福.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 水利部水资源司、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编.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3] 刘昌明.中国水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4]马国栋.反思生态现代化制度建设——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 2009 (6) :21-25.
  [5]杨敏, 王建民.在社区建设中重铸社会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 2009, (3) :64-68.
  [6]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注释:

  1 生活用水量虽然在整个社会的用水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生活用水量增加和生活用水的浪费会严重影响节水成效。
  2 胡鞍钢等学者认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这对于节水型社区建设而言同样适用。强制和诱导性的社区制度能够对社区居民的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详见水利部水资源司,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编:《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资料汇编》,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管理系
原文出处:马国栋.居民节水行为与节水型社区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18(33):44-4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