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也日趋成熟[1],它是胸外科一项重要的微创技术,实现了在微创下对病变标本的直接获取。本文对2012-2014年25例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肺癌患者。男22例,女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6岁,平均55.6岁。其中15例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气促、咳嗽,4例患者出现咯血;肿块直径1.1~8.7cm,平均直径6.3cm;病灶距离胸壁0~3.7cm,平均1.9cm;肺部孤立性病变19例,弥漫性病变6例。另选25例行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作为参照,两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穿刺方法穿刺前对患者的出、凝血功能以及心电图、肺部CT进行常规检测。患者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取仰卧、俯卧、侧卧,GE小宝石64排螺旋CT行2mmCT薄扫,选择最适合穿刺的层面,一般为最近的肋间,用金属做标记,确定最佳的穿刺点,常规铺巾并消毒,利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根据CT病灶的大小、方向以及深度,使用巴德活检枪套件17G同轴针按预定角度刺入,刺入前嘱患者屏气,刺入后再行CT扫描确认已到达病灶部位,一般深度为病灶边缘5mm,确认无误后用18G切割针击发自行切割。若对获得的活检组织不满意可重复穿刺不同位置。活检结束后包扎穿刺点,再行CT扫描观察是否有气胸或出血发生。
1.3标本处理将取下的活检组织置于10%的甲醛中固定并送病理科检查,根据临床要求部分标本作相应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确诊为肺腺癌的部分标本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率测定。怀疑为感染性病变者,标本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和结核杆菌培养[2].
2结果
本组25例患者活检后2例行CT复查后发生气胸,其中1例患者行排气治疗,1例患者症状不明显,3d后自行吸收,针道出血2例,伴少量咯血,静脉输入止血药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4/25)(表1)。【1】
3讨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对于纤支镜很难进一步确诊的周围型肺癌。使用活检针切割活检避免了由于病理医生经验不够丰富以及活检组织不够充足而导致的诊断准确率低的情况。有研究显示[3],利用支气管镜肺活检的方法进行检验,确诊率仅为47.1%,如果有包膜或位置远离气管支气管及肿块所在支气管发生闭塞或移位,也会影响诊断的阳性率。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以克服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的缺点,弥补B超引导穿刺的不足。B超定位穿刺虽然能够对穿刺针在病灶内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但是对有些肿块的显示不够清晰。与B超定位穿刺相比,CT分辨率更清晰,定位更加准确,即使是肺门附近的中央型病灶,只要病灶没有与血管发生明显的粘连,CT都能够清晰的呈现出病灶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尤其是薄层扫描,对于临近心脏大血管的复杂病灶以及小病灶都能够准确定位,而且可以反复多次进行穿刺,从而达到满意效果。
气胸和咯血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最常见的并发症[4-5].本组并发症发生率16.0%,但程度都不严重。造成气胸的原因很多,如肺内病变特点,患者年龄较大,穿刺针较粗或操作医生经验不丰富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组2例气胸均为病灶太小,低于3cm,反复穿刺刺破胸膜所致。有2例患者出现针道出血伴少量咯血,对症处理后缓解,24h后CT扫描肺部模糊影消失。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穿刺过程中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动作轻柔、迅速,尽量选择细针,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同时还需注意避开肺大泡、局限性肺气肿或叶间胸膜。
综上所述,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方法进行诊断,诊断效果较理想,诊断准确率较高,并发症发生少且程度不严重,可为肺癌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瑶,刘亚双,孙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0(25):3376-3378.
[2]范洪涛,洪原城,黄鑫成,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20例临床报告[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33-34,77.
[3]邓锻炼,向杰,胡长超,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4(16):111-112.
[4]林诗杰,王陈绩.CT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67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732-1733.
[5]陈志明,吕梁,张家成,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55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