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核医学论文

放射性“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2652字
论文摘要

  核医学是利用人工同位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分为诊断医学和治疗医学,诊断医学又分体内诊断和体外诊断。治疗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对病灶进行高度集中照射,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
  
  核医学诊断设备应用及普及率最高的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其原理均利用放射性药物衰变释放射线,通过显像仪的探头对被检测的脏器进行扫描,形成特征图像,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为诊断病情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核医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均使用人工同位素,除被人体利用的少量放射性药品外,其余均通过人体代谢或直排进入环境,产生含放射性“三废”。
  
  1 放射性“三废”污染源项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核医学污染源项是使用的核素直接或间接进入环境,造成局部环境污染。核素理化性质不同,对环境的污染方式和时间也不一样。核医学常用核素的的理化性质见表1。
  
  核素半衰期越长,对环境的影响时间越长,毒性越高对环境的危害越大,衰变释放俘射线、丫射线均对环境产生外照射污染。
  
  2 放射性污染物
  
  核医学在开展诊断和治疗时,放射性“三废”外排,会导致环境中土壤、水等受体总放水平升高,造成局部环境放射性污染。放射性“三废”分为含放射性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
  
  2.1 固体废物
  
  一部分来源于放射性药品在制备、分装、标定及注射过程中产生的沽污核素的废弃物,主要有玻璃(塑料)容器、一次性的注射器、棉签、手套、口罩、药物包装瓶、一次性手套和口服药物的口杯等;另一部分是发生药物打撒事故,处置被污染的物件而产生的沽污物等。固体废物的排放路径是通过医院垃圾站外排至环境,进而影响排放渠道土壤环境的辐射水平。
  
  2.2 液体废物
  
  使用放射性药品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在待诊和住院期间,入厕冲水及医护人员冲洗各类器具、去除器具表面污染等均产生含放射性的废水。该类废物半衰期长且射线能量大的代表核素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不经处置当即排放,可造成外排水体的放射性污染。
  
  2.3 气体废物
  
  气体废物一部分是PET使用的气体核素,HF,℃。在气体核素生产过程中,回旋加速器’Zi传输管道堵塞事故或合成中途开启热室合成箱,导致箱内放射性气体外泄,造成周围环境空气污染。另一部分是治疗药物I在存贮时,因其自身的挥发特性,造成周围环境空气污染。放射性药品在距离某处的辐射剂量率与药品放射性活度、药品丫射线照射量率常数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核医学从业人员一年内所受辐射剂量不得高于5mSv。
  
  3 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核医学的辐射照射均为外照射,即辐射源在人体外对人体形成照射。外照射防护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减少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根据:(外照射)剂量=剂量率X时间只要能减小工作场所的剂量率或(和)减少受照射时间都能有效地减小外照射剂量。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距离防护法、屏蔽防护法和源项控制法4i。核医学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除了采取前三种防护方法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减少受照剂量外,主要采取源项控制法,加强废物排放管理,减少或避免“三废”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3.1 场所分级管理
  
  医院在建设核医学科前,做好充分咨询和调研,应选址在医院流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下场所,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影响范围。核医学科为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根据核医学科使用各类核素的放射性毒性和操作方式计算单一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不小于4 X 10'Bq,乙级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介于2X10'一4X10'Bq之间,丙级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不大于2x10'Bq。级别越高,产生的废物量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严重。
  
  3.2 分区管理
  
  根据核医学工作场所管理的需要,要分为…3卜区域,即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3区有明显界线,工作人员和患者设独立通道,并设警示标志。
  
  核医学科有明显的分区界线,明确医护人员及患者活动区域,减少或避免医患交叉,保护医护人员少受或不受不必要的照射;加强患者管理,禁止住院或留诊患者在规定场所之外随意走动,避免其对医院环境中其他人员的外照射。
  
  3.3 “三废”管理。
  
  放射性“三废”管理,关键是对“三废”排放节点的控制,保证“三废”达标排放,减少以至避免对周围土壤、水及空气造成污染。
  
  固体废物:对产生固体废物的源头进行管理,对废物产生的日期、核素种类进行分类存放在废物库内,并由专人管理,建立台帐制度,达到存放10个半衰期要求后,经环保部门监测后达标排放。
  
  液体废物:液体废物采用建立槽式排放衰变池引,根据液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核素的半衰期建设衰变池,衰变池的容积应满足废液存放10个半衰期的要求。一般建设三级槽式衰变池,废液首先排入第一池衰变,待第一个衰变池排入废液近满时,关闭第一个衰变池。同时,开启第二个衰变池,供废液排入使用,以此类推循环。每个衰变池均设有显示放射性废液比活度的检测装置,系统预设定废液安全排放阂值,当达到排放标准时,系统准许排放。经污水处理站外排至环境,确保水环境的辐射水平不受影响。
  
  气体废物:挥发性的放射性核素,在操作橱出风口处用活性炭膜进行吸附,经吸附过滤后外排大气;而放射性气体核素’"F, "C, 'O半衰期短,衰变产物均为空气的主要成份,其理化性质是安全的。
  
  3.4 剂量监测
  
  为了保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我国对核医学从业人员进行年有效剂量管理。年有效剂量为工作时间与药品在一定距离处辐射剂量率的乘积。
  
  核医学工作场所设置在线剂量率监测仪,医护人员配戴个人剂量笔和个人剂量报警仪,进行剂量监测,对工作人员所受剂量进行有效监控,剂量超过管理限值,采取换岗或休假的工作制度,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4 结论
  
  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发现疾病在一些组织及器官内不易觉察的病理代谢改变;PET和ECT装置是在医疗诊断、治疗方面有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对保障健康、拯救生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核医学的建设和开诊过程中,只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控制好“三废”排放节点,落实辐射防护的各项措施,保证废物达标排放,能够保持周围环境良好。确保核医学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避免放射性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克,杨勤,向燕PGT/CT的基本技术特点扩临床应用介绍.西南军医,2010(7):58.
  [2]唐靖宇,魏宝文.回旋加速器理论与设计.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0(C):5-C.
  [3]陈宇,闻新玲核辐射探测器及其实验技术手册第二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272-275.
  [4]从慧玲,刘开武实用辐射安全手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125-127 
  [5]郭进瑞,陈新弟,赖苏光核医学放射性污水池防护设计.中国放射卫生,2012(18):89-9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