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来源:对外经贸 作者:董佳慧;李可心
发布于:2020-08-18 共5251字

  摘    要: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及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介绍了影子银行在我国发展的概况;然后剖析了影子银行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最终探究了如何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应对影子银行,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商业银行;

  Abstract: Since the subprime crisis broke out in the United States,shadow bank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then analyzes how shadow banking affects the tools and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and finally explores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 Shadow Banking;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 Commercial Banking;

  近年来,影子银行飞速发展,其背后携带的高风险引起了相关各界的普遍关注。影子银行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而又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特殊角色,使得中国传统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受到严重的干扰,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大打折扣。如若听之任之,极有可能阻碍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平衡稳健发展……因此,探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我国影子银行概述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与构成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麦卡利提出,其界定的影子银行指的是同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应的,却不在监管体系覆盖范围之内,不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主要业务是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短期借贷。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因此在其背后充斥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相关影子银行研究的不断推进,当前专家学者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不过目前对于影子银行还没有比较权威统一的概念界定。根据2013年我国国务院出台的影子银行界定规范可以将其界定为:一、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不持有金融牌照,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机构或业务。

  影子银行的业务构成主要分为商业银行内部和商业银行外部两大类:其中商业银行内部业务主要由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非保本理财产品三个部分组成;而商业银行外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由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等部分组成。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

  第一,影子银行最突出的特征是信用中介功能。影子银行主要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多种途径,在保障供应资金方面,对于资本拥有绝对所有权的基础上,使得资金在供求双方得以顺畅融通。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能够实现资本信用和期限的转换,促进资金在供求双方的流动。

  第二,当前我国影子银行都比较零散,业务规模较小,而且以零售为主。影子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散户所掌握的闲散资金,比如购买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客户大部分都是个人,担保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自筹,民间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居民所掌握的闲散资金。

  第三,影子银行所掌握的资产具有突出杠杆性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利润,相关金融机构会设置更高金融杠杆,将小规模资本迅速扩大成庞大资金进行资金运作,金融杠杆过高显然会带来巨大风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链条全面崩塌。

  (三)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资金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催生影子银行。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供给存在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供应过剩长期存在的同时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信用资质优异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通常很难得到银行贷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不得不通过影子银行等非正规渠道融资。一旦货币政策收紧,现有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则更加迫切的向民间借贷等平台寻求援助从而获取维持其安身立命的资金基础。

  第二,金融监管的放松和缺失。传统银行之外的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和组织也逐步进入信贷中介服务领域,已经遭到严格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也会通过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利用我国现行法律中存在的漏洞推出影子银行服务和有关产品。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影响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划分为选择性、一般性以及补充性三大类型。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子银行影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问题。货币政策工具会进一步影响中间变量进而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达到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目的。当前我国主要采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子银行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影响

  1. 影子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效果的影响

  影子银行能够创造信用,同时影子银行吸引的存款又不在监管体系覆盖范围之内。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实际数额实际上包含了影子银行所创造的但未被中国人民银行掌控的存款数额。如果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效果将被削弱。

  2. 影子银行对再贴现调控效果的影响

  相较其它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再贴现政策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只有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再贴现时才会发挥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不能主动发起。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在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具有更丰富的融资方式,其可以通过发售理财产品以较低成本筹集资金或贷出资金,扩大货币创造渠道,从而慢慢降低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影子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效果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相较于再贴现而言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动性。央行主要通过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出入对货币供应规模进行调节,同时从宏观视角控制市场利率水平。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市场规模和深度都会因此增加。此外,影子银行具有逐利性和顺周期性特征,很容易影响债券市场。由于影子银行杠杆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所以资本市场中越来越活跃的影子银行业务会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提供更多元化更有效的金融环境,同时也会给公开市场产品和服务定价问题提出新的挑战,尤其会严重影响唯一能够改变银行储备的主动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首先会运用多种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经济变量,通过经济变量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影响市场,在保障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造成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在国家货币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间变量,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调控变量。

  (二)影子银行对中介目标调控效果的影响

  1. 影子银行对利率调控效果的影响

  如前所述,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局提供了新的渠道。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和信托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得贷款所需资金,接着信托机构和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进行包装后转售出去,这一操作模式将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并且导致市场利率脱离央行监管。这一模式能够给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同时将商业银行业务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得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又规避了央行监管。另外,影子银行中的民间借贷体系利率水平相对市场化,反映了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的限制很难对其产生作用。

  2.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量调控效果的影响

  对于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会运用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两种手段对其进行调节。利用公开市场回购证券或交易有价证券使得基础货币规模得到有效调节,进而对整个市场供应货币的规模起到控制作用。再贴现率方面,央行主要通过从商业银行收购已经贴现的票据增大对于金融市场的基础货币供应规模,然而这两种模式都要求首先满足下列前提条件:即商业银行流动性主要依赖于中国人民银行,然而影子银行的存在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多渠道融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依赖大大降低,弱化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加大了我国央行对于基础货币供应量控制的难度。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法规是维护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前提,虽然政府已经颁布了诸如《中国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等针对信托及理财产品的有关法规,但是,与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关法规法条的颁布和落地明显缺失和滞后,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针对影子银行加速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影子银行产品的性质和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法律;全面把握影子银行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情况,并且制定严格的追责机制;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确定专门监管民间金融的部门机关,对民间借贷流程进行规范,不断完善借贷信用体系,发挥影子银行的有利价值,使其推动经济积极发展。

  (二)构建监测体系

  影子银行隐蔽性强,透明度低等特点给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困难,建立针对影子银行的专门监测系统,保证影子银行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化。首先需要针对影子银行建立广泛覆盖的科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影子银行的业务数据信息系统,保证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隐私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业务类型。同时将影子银行的业务也纳入到统计调控货币供应规模的口径范围之中。其次,需要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尤其要强化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对于商业银行涉及到影子银行业务的非保本理财、委托贷款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提出具体的实时公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要求。

  (三)增加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上大量闲散资金进入影子银行,加上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比如银信合作理财以及委托贷款产品等等,这类产品的资金并没有要求设置计提准备金,将导致计提准备金的数额减小,因此会影响准备金这一重要政策工具调节国家经济的作用发挥,需要将影子银行相关业务也纳入到具体准备金政策覆盖范围之内,或者至少纳入到货币统筹供给管理覆盖范围之内,才能够有效保证存款准备金这一重要工具能够发挥其调控金融市场的能力和作用。

  (四)加强再贴现工具的调控效果

  商业银行对中国人民银行的依赖是再贴现工具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前提,在影子银行出现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央行的依赖性会受到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经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不需要再通过央行,拓宽银行融资渠道,使得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定位弱化,影响到再贴现工具对于市场的调控效果。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对票据市场进行进一步规范,确保我国票据市场整体发展状况与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相符。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还会倒逼影响利率市场化推进,要进一步发挥在市场流动性调控体系中再贴现工具的作用,需要构建以票据市场利率化为参考的再贴现工具体系。

  (五)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力度

  因为我国当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对于整个货币供给以及金融市场的调控力度还有待增强。我国当前需要进一步发展国债市场,推出更丰富的国债产品,尤其要增加短期国债发行数量,并且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建设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使得市场利率的调控影响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才能够确保货币政策意图不会因为市场不完善而出现偏离。此外,我国还需要鼓励各方面积极创新公开市场的工具和业务,比如央行于2013年增加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有力地补充了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加大了对于整个市场的调控力度。

  (六)选用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当前我国对货币体系进行主要调控的工具依旧是货币供应规模,这一工具在可观测性以及可控性方面都很不理想,我国需要改变这一状况改用利率这一中介工具对货币体系进行更有效的调控。从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积累的经验分析,使用利率这一中介因素对货币体系进行调控具有一定必然性,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一中介因素来调控整个货币体系。随着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货币供应量观测难度日益增强,因此调控货币政策还会变得更加困难,政府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为利率转变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才是我国央行应对影子银行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耿丹.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7.
  [2]刘玲玲.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J].北方经贸,2019(9):106-108.
  [3]丁明禾.影子银行货币创造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2019(21):110-113.
  [4]巴曙松.化解影子银行风险[J].新理财,2017(12):42-43.
  [5] 孙博.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9.
  [6]陈思.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纳税,2018(32):113-115.
  [7]梁伟,刘镇,吕茉.中国影子银行图谱:结构和发展[J].金融发展评论,2018(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原文出处:董佳慧,李可心.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对外经贸,2020(07):97-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