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8857字
摘要

  "'新常态'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深刻、持久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李后强、邓子强,20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发展新常态,作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探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谋划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有关顶层设计和实现策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过去十年中,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国家大力支持和业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本文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希望该项事业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入发展新常态。

  一 汉语国际传播的意义

  (一)汉语国际传播概念

  "汉语国际传播是指建立在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基础之上,汉语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吴应辉,2010)汉语国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仅指汉语的国际传播,后者既包括汉语,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使用的"汉语国际传播"属后者。汉语国际传播有事业和学术之分,本文仅探讨前者相关的问题,且立论基础为中国主导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非各国自主开展的汉语教学。

  (二)汉语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因此,汉语国际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具有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了解的功能,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配合我国整体外交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因而汉语国际传播往往具有"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功能。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硬实力正逐渐得到世界各国公认,但软实力仍然较弱。通过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少冲突,削减"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引入"新常态"概念

  ***总书记最初提出的"新常态"概念原本用于描述经济领域新的发展状态,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以往常态的新的发展状态。语言本身需要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但此前人们确实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生动准确地描述其他领域这种新的发展状态的恰当的术语,于是"新常态"这一概念便突破原适用领域---经济领域,迅速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过去十余年中成绩卓著,其发展状态的主要特征是"高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状态的主要特征相吻合,经济领域以"高速"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状态被称为"旧常态".这一概念是否也可以引入汉语国际传播领域,用来描述过去十几年汉语国际传播的"高速"发展状态呢?笔者认为该项事业不仅需要使用"旧常态"这一概念来概括此前的高速发展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应该面向未来引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概念,以总括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状态,并为谋划该项事业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统领性的响亮名称。

  二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中高速"或"中速"特征

  "中高速"或"中速"特征,即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速",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体一致,如新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的增长速度可适当放缓。曾经有报道称,孔子学院发展速度最快时期,平均每3天新增1所孔子学院。"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国家汉办,2015)我们注意到,新建孔子学院增速近两年已明显放缓,2013年新建40所,2014年新增35所,这是符合新常态特征的好现象。

  (二)市场化特征

  市场化特征,即汉语国际传播相关产品、服务和主要机构的运营都应该提高市场化水平。

  汉语传播机构要从以"输血"为主,维持生存,向以"造血"为主、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道路转变。以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支出为例,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共投入3亿零26万5000美元(国家汉办,2015),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约18亿多元。这在孔子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孔子学院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需要扶持和培育。但如长期缺乏市场生存能力,仅靠输血维持生存,将很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只计算经济成本,不考虑社会效益,但推进市场化运作,增强自我生存能力,最终实现少输血或不输血,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结余,应该成为未来的努力方向。

  汉语国际传播中资源建设也应以市场化道路为主。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是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汉语国际传播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配套练习、音像材料、教具、中华文化教学素材以及与教育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软硬件等。中国作为汉语母语国,肩负起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资源建设重任责无旁贷,可以投入经费建设一些公益性资源。然而这种公益性资源建设也要适可而止,如过量,则弊大于利,一是本土化程度低的资源会造成大量浪费,二是会降低当地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甚至扰乱当地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还是应该借鉴英语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有关研发和出版机构进行汉语国际传播所需资源建设并走市场化道路。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有关机构和世界各国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购买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化途径进行资源建设是汉语国际传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多种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如何实现市场化招标采购也非常值得探索。

  (三)专业化特征

  专业化特征,即从业人员从众多非专业人员参与向以专业人员为主从事该项事业转变。

  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的行业,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已经很高,如美国公立中小学汉语教师除学位要求外,还要求必须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汉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并不要求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如中国派往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就不受教师资格证的制约。

  (四)服务性特征

  服务性特征,即从我国"推广"向"服务需求"转变,过去十几年中,我们强调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较多,未来我们应充分认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理念层次上从"推广"向"传播"转变,实践层次上从"我推广"向"我服务"转变,即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将建立在别国"需求"基础之上,由"以我为主"变为"以你为主".

  (五)各国的主体性特征

  各国的主体性特征,即汉语和中华文化教学的相关责任由各国自己承担,包括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等,中国的角色是帮助者,在别国提出请求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量不要包揽过多,以免适得其反。

  (六)规范化特征

  规范化特征,即汉语国际传播已基本走过了开疆拓土的草创阶段,将逐渐转入规范化、标准化运作阶段。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的健康运行需要规则和标准,然而,由于前一阶段世界汉语需求增长太快,有关部门忙于事业拓展,许多运营制度和标准建设有所滞后,因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将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七)学术支撑特征

  学术支撑特征,即未来的汉语国际传播将建立在具有更多学术支撑的基础之上,专业人士将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汉语国际传播是一项学术含量很高的事业,此前的事业发展主要靠行政主导和经济支撑,学术介入不够,随着该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学术对该项事业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

  (八)"朝阳行业"特征

  "朝阳行业"特征,即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也将随之增长,与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的行业,如教学资源开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来华留学、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等行业都将出现来自世界各国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相关行业将成为朝阳行业。如以出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为主业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建立了分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汉语国际教育分社在拓展东南亚和美国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汉语水平考试项目盈利颇丰,网络汉语教学方兴未艾,汉语师资培训社会机构生意兴隆,等等。

  三 关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几点战略思考

  从汉语国际传播"旧常态"转入"新常态",我们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对全球汉语传播具有指导意义的若干策略。

  (一)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一种语言要快速健康地对外传播,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已有一些顶层设计,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的汉语传播事业存在目标模糊、多头共管、重眼前轻长远、重事业轻学术、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我们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将事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如近期计划、中长期及远景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标准、传播途径、绩效考核、项目评估、传播网络、资源开发、师资培养、学术支撑等纳入顶层设计范畴,以便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各有机组成部分能在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框架下有序运行,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汉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为汉语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这项事业如何配合我国的全球战略,如怎样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如何配合我国的周边国家战略等。我们应该加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支持力度,为相关国家培养大批了解中国、能使用汉语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

  汉语国际传播需要一个明确的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没有长远目标的事业往往具有盲目性。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快速发展,但至今尚无明确的远景目标,这将影响该项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主管机构,还是学术界,均未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确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所谓全球性语言,是指作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是世界语言史上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全球性语言。依托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汉语完全有可能逐渐成为一门与今天英语的国际地位相似的全球性语言。应在此远景目标下设定近期、中期及长远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规划及行动计划,使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目标明确、规划科学、路径可行、有序推进。(吴应辉,2014)
  
  (二)汉语国际传播资源配置应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资源配置总体上体现了"发达国家优先战略",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入则相对较少。根据"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2014年底的全球分布为例,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欧洲39国共370所,美洲17国632所,亚洲33国182所。欧洲以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办的数量最多,分别为英国134所、俄罗斯23所、法国19所、德国20所、意大利45所;北美洲以美国、加拿大开办的数量最多,分别为美国542所、加拿大41所;亚洲以韩国、日本和泰国开办的数量最多,分别为韩国28所、日本21所、泰国31所。在2014年已建的851个孔子课堂中,美国有478个,占全球孔子课堂总数的56.17%.汉语国际传播资源分配的"发达国家优先战略"从未见诸文字,有关机构也从未公开表述过,但事实证明,这一战略至少在过去十年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中得到了体现。"发达国家优先战略"对推动发达国家汉语教学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其他国家开展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如果我们做个逆向假设,假如中国不投入资源进行支持,这些发达国家会不会发展汉语教学?影响程度会有多大?笔者的观点是,影响不会太大,这些发达国家照样会发展自己的汉语教学。理由有三:一是发达国家是基于自身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即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是否发展汉语教学,而非仅因为有中国的资源支持就开展汉语教学,一旦认为需要,不论中国是否资助都会发展自己的汉语教学;二是这些发达国家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开展汉语教学,欧美一些名校并不缺钱,中国的支持实为锦上添花;三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对于意识形态非常敏感,对孔子学院(课堂)等经费投入怀有戒心,甚至认为此类投入会妨碍学术自由。因此,我们投入资金支持其开展汉语教学是否必要,值得认真反思。

  相反,"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则为"雪中送炭"之举,往往能取得投入少见效大的明显效果。如汉语在泰国的传播。泰国可能是发展中国家中得到汉语传播资源支持最多的国家,过去十年,中国国家汉办为泰国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选派了上万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国家汉办对泰国的资源投入对泰国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十分显著。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短短十年间,学习汉语的人数从几万人上升到上百万人,汉语课程快速进入主流教育体系。学习汉语人数目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且还在持续上升。泰国个案向我们展示了汉语完全有可能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告诉我们,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与"发达国家优先战略"相比,投入产出效益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如能实施,将对汉语在全球的传播与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推动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汉语国际传播资源配置应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

  强调"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并非否定对发达国家的重视,而是强调在资源配置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优先,对发达国家则应更多体现为学术相关的非经费类支持。

  (三)推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应高度重视"华文教育"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华文教育同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指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后者指对母语为华语的海外华人的华文及中华文化教育。过去十多年间,前者得到了高度重视,而后者受到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低于前者。海外华人华侨总人口达四千多万,对汉语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加强华文教育可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挥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在华人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国家,高层次的华文教育还能为所在国家及与其语言文化相似的其他国家培养华语师资,如马来西亚华人可以到印尼教授汉语等。然而,目前华文教育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相比,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方面的资源投入远远超过对华文教育的投入。这在局部地区产生了"招了姑爷气走儿子"的不良效果。因此,我国在大力支持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同时,应高度认识华文教育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根据地作用和辐射作用,纠正对华文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大力支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

  (四)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师资培养应具有层次性、国别性和超前性

  师资问题是影响日常汉语教学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全球汉语师资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国际汉语师资需求具有动态发展性、层次递进性、国别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关联性等特点。因此,作为高层次汉语师资培养和输出的汉语母语国,我们在开展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顶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合理分工,不同学校培养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汉语师资。目前全国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普遍以培养面向中小学的单一层次的国际汉语师资为主,未来应该兼顾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汉语师资,做到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层次多元化。由于不同国家的汉语师资也有不同的规格要求,因而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还应努力做到国别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因而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还应做到未雨绸缪,超前培养。一般说来,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的国家对国际汉语师资需求也往往有所差异,通常发达国家要求较高,发展中国家要求较低,因此,我们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规格还应努力实现多元化。

  (五)应始终清醒认识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中国的"有限责任"与世界各国的"主体责任"

  汉语国际传播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对此如果没有清醒认识,可能导致我们盲目单向投入。中国的需要无须赘述,而世界的需要则有必要强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都需要了解中国,并与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开展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必然要求培养大批通晓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因此,发展汉语教学也是各国自身的需要。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认识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的中国角色和世界角色,即世界各国是发展本国汉语教学的主体,理所应当肩负起本国汉语教学的主体责任,如政策措施、经费筹措、资源建设等;而中国则是各国汉语教学的支持者或配角。作为汉语母语国,中国应着力为世界有汉语教学需求的国家提供汉语教学的学术支持,如研发高质量教学资源,培养大批具有良好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化国际汉语师资及高水平专家,为世界各国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国别化的咨询参考,为全球汉语教学提供方向性引导,等等。当然,也应该为确有困难的国家提供发展汉语教学必要的经费支持。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外语教学,从政策到实践都是自己国家的事,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一定要有"有限责任"意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汉语教学将逐步进入许多国家的主流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将是千千万万,中国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把发展各国汉语教学的责任都承揽下来。

  我们应始终清醒认识孔子学院(包括"孔子课堂")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补充"地位和各国汉语教学机构的"主流"地位。孔子学院与各国汉语教学机构的地位与关系是另一个需要我们清醒认识的重要问题。毋庸置疑,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其地位及其与所在国家汉语教学机构的关系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可能犯越俎代庖、本末倒置的错误。孔子学院在不同国家汉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有大小差异,但性质相同,均为辅助和补充。各国教育机构才是汉语教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主流。孔子学院要与所在国家汉语教育机构形成互补发展,应避免与其形成竞争关系,理由有三:其一,孔子学院总量虽已达475所,但与世界各国开展汉语教学的高校数量相比,还是微乎其微。孔子课堂虽已达851个,但与各国已经或即将开展汉语教学的中小学数量相比,不过沧海一粟。其二,从办学层次上看,孔子学院基本上在非学历培训层次上开展汉语教学,而汉语教学中的学历教育基本上都由所在国家高校承担。其三,汉语教学是一个国家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而外语教学从政策到实践都是一个国家教育主权的重要体现。因此,清醒认识孔子学院的从属和补充地位,既有利于区分中国的"有限责任"与世界各国的"主体责任",并在孔子学院(课堂)未来建设中加以落实,也更能体现对别国教育主权的尊重。

  (六)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应寻求更多的学术支撑

  汉语国际传播是一项学术含量很高的事业,应寻求更多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术支撑。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将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形成有力支撑。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相关的语言规划与政策、汉语传播与走出去战略、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外交战略、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教师、教材、教学法、国别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面向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测试、国际汉语教学相关标准、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领域都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支撑。然而,过去十年中,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投入中列支的专项学术研究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十分薄弱,能作为决策参考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从而导致决策科学依据不足。此外,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汉语传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科学研究的支撑而仅凭经验决策实施,免不了要走许多弯路,传播效果也必然受到制约。有鉴于此,汉语国际传播应加强对世界各国对汉语和中华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以达到有的放矢、科学配置资源的目的。都说出现了全球范围的"汉语热",到底有多热?在哪些国家或地区热?在各个层次上的需求有何不同?这些需求表现在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何?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应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这些需求状况都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中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客观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言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汉语国际传播的需求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总之,缺乏强有力的学科和学术支撑的汉语国际传播难免带有盲目性和主观性,有时甚至造成资源浪费,这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应该加大投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形成学术支撑,以达到科学传播、高效传播。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新常态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仅就作者的有限思考见教于业界同行,并希望以此引发汉语国际传播从业者,尤其是智库型学者和组织领导者对该项事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更多思考与探究,以期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后强,邓子强。全面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N].四川日报,2015-2-27.
  [2]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3]吴应辉。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全球性语言特征探讨与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4,(2)。
  [4]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发展年度报告2015[Z].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