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现状
卢福波(1985)指出“基本上都”这一用法并不矛盾,他认为“基本上都”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并不违背矛盾规律。 他举例“考虑到一九八零以后,各地中学基本上都已试行了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他认为“都”表总指,是从范围上反映各地中学的全部,“基本上”是指大体上,从程度上反映各地中学试行大纲和使用教材的接近于全部的程度。 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基本上都”
是一个整体,不应拆开来看。 于根元(1982)从 3 个方面来说明“基本上都”的用法:
⑴汉语里全称、特称、单称换来换去的情况很多,有些是人们习惯了,不用特别交代,有些词语拿出来,还真不清楚是什么, 例如这一例,“中尉回到村里,只见小孩和妇女,便问一女会计‘村里怎么一个人影也见不到? ’”这里的人影不包括小孩和妇女,只指男劳力和管事的人。
⑵汉语实际运用时, 全程量有时可以缺少那么一点点,例如不包括说话人、听话人、说话人和听话人一起的一些人。
①全家子都动了,你还在睡觉。 (不包括“你”)②屋顶、墙上、灶台……全都是白的,只有白口缸上涂着一个红十字。 (不包括“白口缸”)⑶在文学作品中用反衬、夸张来解释。
①夜晚,远远望去,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里亮着灯。 (邢福义《逻辑知识及其应用》)(运用了小夸张)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处空隙。 (反衬)关于“都”的用法研究还是很多的,如王红(1999)将“都”的三个义项分为两类,其一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其二表说话人主观认为某种情况所达程度之深, 为语气副词。 刘振平、 刘倩(2006)认 为 “都 ”的第一个义项是程度副词 ,有突出句子隐涵义的作用。 第二是范围副词,是全程量化算子。 高明乐(2002)认为“都”不属于典型的全程量词。 我们在这里认为,“基本上都”的“都”是语气副词,隐含有强调极性的语义内涵 ,具有强化主观判断的情态,以及加强主观性语气或情态的作用。
2“基本上都”等类似结构的使用情况
“基本上都”、“全部……只有……”看似是由于表全部与部分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而形成前后矛盾,但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并不矛盾。 最初使用时可能还不为人们所接受,但现在“基本上都”这种用法已经用开,已经凝固为一个稳定结构,并没有让人们觉得不规范。 本文以北京大学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搜索了“基本上都”(495 条)、“基本都”(155 条)、“差不多都”(493 条)、“大概都”(327 条)、“大体上都 ”(54 条)、“大体都 ”(19 条 )、“几乎都”(2044 条)、“几乎全部”(544 条)等共 8 个这样的结构,还有“大抵都”、“大约都”等。 总之,这种看似矛盾的用法已为使用者所接受,广泛使用开来。 本文从中选取“基本上都”为代表来说明我们的观点,这些用法不存在逻辑上的冲突。
3 对“基本上都”用法的考察
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大部分都”虽是部分+全部的用法,但它的意义有所不同,跟它相近的有“大多都”、“多半都”等。 以下我们从浮现意义、主观大量、隐含义等方面来解释“一直以来”的用法。
3.1 浮现意义
⑴与毗邻的兰考不同,这里的盐碱荒滩并不多,基本上都是黄土地。
⑵其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欧洲文学为中心的,虽有某些学者顾及东西研究,但毕竟是极少部分,而言之中肯者,更是为数寥寥。
⑶这 3 排平房住的差不多都是普通工人和一般干部,就张总一人是公司领导。
⑷为了获得日本的支持,他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要求。
⑸杨文良几乎都要急疯了,就在四单位联合下发通知的同一天,他再次上书河北省委。
“基本上都”等由表部分和全部的词语构成的结构,表达的都是部分的意思,如“都是些基础知识,看看基本上都会了”,这是在表明还是有极少的知识不会;“收集在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里的基本上都是散文”,表明也有不是散文的;“哈代的小说描写的基本上都是他所熟悉的故乡”, 表明也有不是描写他故乡的。 所有这些例外的情况都是极少的,当“基本上”和“都”
连用时,就有一种趋于极限,快到全部的意思,比单单的“基本上”更向“全部”接近了,这是“基本上都”的浮现意义。 这些凝固下来的用法意义已大于本来各自的意义,是概念的整合了。 沈家煊(2006)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由整和产生的整体意义就是浮现意义,概念整合形成的浮现意义不同于参与整合的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也无法从后者直接推倒出来。 这里所例的“基本上都”、“差不多都”、“几乎全部”都有浮现意义。⑴所表达的几乎没有盐碱地,黄土地所占面积已接近全部;⑵表明内容决大部分是以欧洲文学为中心,近于全是,只有极少不是;⑶可以理解为,假设共 10 户人家,“差不多”的极限就是 9 户住的是普通人家,“差不多都”就表明了这种趋于极限的“差不多”,只剩一户住的不是普通工人;⑷表明除一两条外,剩下的全都接受了,也是量的极大化;⑸表明焦急的程度,已接近崩溃的边缘。
3.2 主观大量
语言世界的两范畴中,有客观量与主观量之分。 人们在对量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带有对量的主观评价,或认为这个量是大量,或认为这个量是小量。 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主观量”,不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客观量”,(李宇明,2000)例如:
①他吃了两个苹果。 (客观量)②他只吃了两个苹果。 (主观小量)③他竟然吃了两个苹果。 (主观大量)主观量出现的地方,在数量词语或与之相关的词语上常常带有重音作为标志,如②、③例中“只”、“竟然”就应读重音。 我们认为“基本上都”、“大体都”、“几乎全部”等类似用法属于主观大量用法,“基本上”、“大体”、“几乎”、等都应读重音。
⑹上述情节基本上都删除了,只留下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人的蜕变。
⑺看着这个古老的驿站,刚上车的那位乘客和气地向他搭腔说:老房子基本上都改造完了,现在没多少了。
⑻土地基本上都可以满足,问题不大,而且当时应该说地主也不多,都穷,社会普遍地穷,连统治者也穷,没什么可剥削的,大家的欲望也不那么强烈,因为整个社会贫穷。
⑼为了寻找增加就业、减少失业的药方,西方国家大体上都在三个领域努力采取行动。
我们通过一些词语、格式、或数量词语自身的一些变化形式而直接赋予某些词语以主观量的色彩,在这里,通过“基本上”与“都”的组合,使“基本上”的直赋主观大量色彩更加明显。
⑹表只有一点点的情节还没删除;⑺表只有极少的老房子还没改造;⑻表还有一些土地不能满足,仍然有点问题;⑼表也还有几个国家不从这三方面采取措施的。
3.3 隐涵义
“基本上都 ”的用法也可以从沈家煊 (2006) 的 隐涵义来解释。 隐涵义指,不是通过纯逻辑推理推倒出来的,它不是语句固有的,稳定不变的意义成分。 “a 隐涵 b 的定义是:如果 a 为真,b一般也为真,但在特殊的语境里可以为假;如果 b 为假,a 严格地讲不失为真,只是说话人在知道 b 为假的情况下还说 a 是违反了语言交流的合作原则。 ”他举例:
A、苹果差不多全烂了。
B、苹果没有全烂。
B 就是 A 隐涵养义。
我们可以用“基本上都”来举例:
A、同学们基本上都去了。
B、同学们没有都去。
A 为真,B 一般也为真,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不为真,例如,C、同学们基本上都去了,也确实都去了。
如果说话人知道 B 是假的,实际上都去了,A 仍不失为真,只是说话人没提供足量信息,A 隐涵 B,可以同时又是“非 B”,这是隐涵意的可消除性,所以 C 句:
同学们基本上都去了,也确实去了。
听起来无矛盾的感觉。
A 隐涵 B,B 可以是追加的,这是隐涵意的可追加性:
A 、同学们基本上都去了,可没有都去。
我们看以下几例:
⑽ 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
⑾ 经过十多年的考验,中青年同志的政治面貌,领导和群众基本上都是清楚的。
⑿ 俄罗斯这次杜马选举虽然竞争激烈, 但各政治力量基本都遵守选举法,很少有越轨行为。
⒀ 一般来说, 从农民到市民手里的菜, 大体都要经过生产、批发、零售诸环节。
⒁ “一切差不多都完了,我只剩下最后的一件事…⑽隐涵天下没有都归刘邦;⑾隐涵”中青年同志的政治面貌, 领导和群众不是都清楚的“, ⑿隐涵各政治力量不是都遵守选举法;⒀隐涵这些菜不是都经过这些环节;⒁隐涵一切不是都完了。 这 5 个句子都可以按照上文分析 A、B 的方法来分析,至于选取哪种理解,要看具体语境了,如⑿,我们只能理解为,没有都遵守选举法,因为后面补充还是有极少的越轨行为存在着,⒁也只可理解为没有都完,因为还剩下最后一件事。
3.4 声气、节律的因素
据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声气“,就是指说话写文章的口吻腔调。 白话以口语为基础, 自然要模拟口语的声气,在”积字成句“的过程中,人们总要因语体、语境、情意的需要在语句篇章中表现出相应的口吻腔调。 声气有长短快慢之分,表现在语言节律上,便有舒缓急促之分,表现在语流节律上便有舒缓急促之别。 同一个意思,语缓不避辞费,可以增字;语急难以从容,择要而言,便减去可减之字,如”极其“、”但是“的”其“、”是“就可省略。 ”基本上都“、”大概都“中的”都“就有满足声气、节律的需要,因而可以省去。
4 结语
”基本上都“ 这种用法已从最初认为是自相矛盾到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个较稳定的结构。 人们倾向于从部分来理解它,从全部来解释则很少。 戴昭铭指出,语言具有不可遏止的发展动力,它要不断地突破旧规范,进入新规范,正因如此,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 ”基本上都“这种语言变化形式, 不应仅因其不合原来规范便判定其为错误,而应当经过分析和评价,如果尚有合理性因素,基本上符合准确经济的要求,就不宜判断为言语错误。 ”基本上都“这种用法流传程度很高,已成为一种语言习惯,而语言规范存在于语言本身之中,正是从整个语言社团的共同习惯中产生的,因此”基本上都“这种用法是合乎规范的。
参考文献:
[1]卢福波。说”基本上都“[J].汉语学习,1985,02.
[2]于根元。说”全部……只有……“[J].汉语学习,1982,02.
[3]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