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汉语位移动词中表现的女性活动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3181字
论文标题

  一、引言

  "位移动词"这一术语由陆俭明在《"V来了"试析》(1989)中首次提出.文中陆俭明提取了[±位移]这对语义特征,使得[+位移]成为位移动词的判定标准.此后对位移动词的研究在古代汉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位移动词,当位移者为女性时,常常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义项,透过这些特定的义项,我们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探寻这些义项背后所体现的女性活动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因素.

  二、特定义项分析

  据中国古籍库①,笔者发现的这类动词为"嫁、归、适、行、降、奔"等,它们都含有[+位移]这一语义特征.当位移者为女性时,它们或为"出嫁"义、或为"归宁"义、或为"休弃"义.例如:

  (一)嫁

  (1)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诗·大雅·大明》)

  (2)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诗经·序》)

    《方言》:"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从位移上看,嫁,即女子离开家.例(1)~(3)中,位移起点以位移者立足点为起点,暗含在语义中,分别为"仲氏任"的家国--"殷商"、景公家、"王姬"的家国,位移终点由介词"于"引出,分别为周、晏子家②、诸侯国.概而言之,位移起点为女子的娘家,终点为夫家,上下文语境为婚嫁语境.

  (二)归

  (4)女归,吉.(《易·渐》)

  (5)故仲子归于我.(《左传·隐公元年》)

  (6)遣使来乞盟缔姻,以其女弟归太祖,是为高皇后.(清·魏源《圣武记》卷一)

  (7)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邶风·燕燕》)

  (8)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唐·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9)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

    从语义上看,例(4)~(6)中的"归",为"女子出嫁"义,位移起点均为女子娘家,位移终点分别为女子夫家、鲁国国君所在处、清太祖所在处,即女子"夫家".归,有"返回"义.《广雅》:"归,返也".若位移者为男性,则位移地点及语境比较丰富.如:"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令彝》);"既而朝,则又将使子晳如楚,归而饮酒"(《左传·襄公三十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这些"归"的具体语义或为"回国",或为"回家",或抽象为"返回",并且"归"的这些具体语义均可抽象概括为"返回",语境或为战争、或为出使、或为游乐,而位移终点和起点都必须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测.同样是"返回"义,当位移者为已婚女性时,位移终点固定为娘家,义项为"回娘家探亲"或"被夫家休弃",部分原因是因为出嫁的女子与两个家族有关:父族与夫族,且已婚女子的主要生活在夫家,没有特殊原因是不会返回娘家的,所以"归"特指"已婚女子返回娘家",而这种特殊原因或为回家探亲或为被休弃,仍属于婚嫁语境.此处诸例中,"归"均表位移,且强调位移终点.

  (三)适

  (10)《竹竿》,卫女思归也.适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者也.(《诗经·序》)(11)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左传·昭公元年》)(12)女三人,长适秘书丞钱衮,余尚幼.(宋·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从语义上看,例(10)~(12),"适"有"到、往"义,位移起点均为女子娘家,位移终点均为女性夫家,语境为婚嫁语境,且位移终点通常直接列出.

  (四)行

  (13)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邶风·泉水》)

  (14)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左传·桓公九年》)

  (15)左师公曰:"(燕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从语义上看,例(13)~(15),"行"均表位移,强调位移起点,有"离开"义.位移的起点为女子所在的娘家,根据上下文推测位移终点为女子夫家,语境为婚嫁.

  (五)降

  (16)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孔传:"降,下;嫔,妇也."(《书·尧典》)

  (17)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魏书·崔玄伯传》)

  (18)其后公主降,有舅姑者备礼,本于珪.(《新唐书·王珪传》)

  从语义上看,"降"为"下降"义,强调由高处往低处走,例(16)~(18),位移起点为女子娘家,位移终点为夫家,且女子娘家地位高于夫家,一般指帝王家,语境为婚嫁.其中,"厘降"已凝结成词,后世多用于帝王之女出嫁.

  (六)奔

  (19)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有淫色乎,何为老而见奔?"(汉·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

  (20)文君,蜀郡成都人,卓王孙女,寡而奔司马相如.(《全汉文》)

  (21)时杨素家红拂妓张氏奔李靖将归太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

  从语义上看,例(19)~(21)中的"奔"均有"逃离A处投奔B处"之义.例(19)中的,"见奔"即"奔见","见"指"晏子","见奔"也就是"奔晏子".例(20)(21)分别为"奔司马相如"和"奔李靖".例(19)~(21)中,位移起点均为女子所在地,暗指女子娘家,终点为男性所在处所,其背后亦隐藏着"男子家"这一信息.可概括为:位移起点为女子娘家,位移终点为夫家,语境仍然为婚嫁."奔",此处为"私奔"义,即女子未经娘家许可,逃离娘家私自婚配."奔"作为位移动词,其位移起点隐含在上下文中,而位移终点则清晰明确.

  三、原因探析

  通过对以上几个位移动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这些位移动词的位移者为女性时,位移的起点和终点相对单一而固定,往往对应女子的娘家和夫家,语境也总与婚嫁语境有关,位移过程可具体为:离开娘家或夫家、前往娘家或夫家.因此,这些位移动词才会有"出嫁""归宁"和"休弃"这些特定义项.为何女性位移者的位移出发点和落脚点总是与"家"有关呢?这种现象主要与古代女性的活动范围有关.

  在我国古代,女性是以"家"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如《易》所言:"家人,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所谓"内",即家内.这说明至迟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男女有别的性别观念来规定男女的活动范围了.这种活动范围的限制除了受女性本身的生理因素的影响以外,主要由社会原因所决定.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父权制社会,女性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女性的地位由父系家族和夫系家族的地位决定.女性的主要社会价值在于给夫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使得女性的活动范围主要限于家庭内部,所以女性的基本社会身份"女儿""妻子""母亲"也都是以家为前提设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有位移,其起点和终点也多与"家"有关,所以女性位移者的位移起点和终点才会相对单一.

  在古代,女性以家庭为活动范围的特点,女人被冠以"处子""待字""奉闺阁""室家""内人"这些称呼.随着封建礼制的逐步完善,男女有别观念进一步发展严密,自五代以降,女性甚至被加以"缠足"的恶俗,更加限制了女性的位移.在女性群体中,最普遍而重大的位移便是"出嫁"了,对古代女性而言,这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经由婚姻,娘家与夫家通过女性的位移被联系在一起.因为"出嫁"伴随着"离开""到""往"这些位移过程,所以会用以上表位移的一些动词如"行""适""往""徂"等词,也就使得一些普通的位移动词在位移主体为女性时往往表示"出嫁"义.当然,其中有一些词由于在婚嫁语境中使用频率较高,渐渐地产生"女子出嫁"这一固定义项,如"行""适"这一类,还有一些表示特殊情况下的婚配位移,如"降""奔"等.另外,对于"已婚女性"还有另外一些位移情况,如"回娘家探亲"或者"被夫家休弃",常用的位移动词便是"归".

  古汉语文献一般是由男性记录者记录的,而被记录的则是男性眼中的重大事件,如《左传》言"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就言明在《春秋》中只记载能够成为"王后"的"诸侯之女行".在男性记录者的视野中,女性生活中的位移事件莫过于出嫁、归宁和休弃,而这些位移的起点或终点本身就是女子的娘家和夫家.

  四、结语

  综上,位移动词"嫁、归、适、行、降、奔"等,在位移者为女性时,产生"出嫁""归宁""休弃"等特定义项,主要是由古代社会中封建礼教观念的限制和女性固守家庭内部的活动特点所决定的.正如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所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P108)透过古汉语位移动词在位移者为女性时所产生的特殊义项,一些观念和活动上的蛛丝马迹,确实可从语言这块活化石中提炼而出.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陆俭明."V来了"试析[J].中国语文,1989,(3).

  [3]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