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
(1)知道的是在救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部喜剧片。
(2)知道的是买教辅,不知道的,还以为学校搬到书城里来了。
句法上,以上三个句子中两个小句之间没有显性的关联词,构成一个无标复句;语义上,两个小句各表示一个言语事件,前一个小句语义信息为实,表示一个肯定的命题,后一个小句语义信息为虚,和前一个小句的语义形成对比。此句式多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具有调侃和讽刺的语气。尽管缺少关联词,但是两个小句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如果加上“可是”“、但是”“、然而”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句子依然成立。过去对于无标复句的研究都是从语境出发,没有充分考虑语言使用主体在语言构建中的作用。认知语言学把语义等同于认知主体的概念化,概念化主体在语义建构过程中以不同的程度参与到概念化过程中。在复句语义关系建构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和强化言者“自我”的参与,言者注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观点或看法,给复句的语义关系建构蒙上了一层言者个人的情感色彩(牛保义,2005)。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这一构式,试图在语言主观性理论框架下发现其认知语用意义。
一、“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的句法特征
“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是不变项,不能被其他“V+的”结构替换,分别引导对比项p和q。此构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了几种不同的变体,在书面语和口头语中都有体现。
1.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
2.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以为是q。
3.知道的以为是p,不知道的以为是q。
上述几个句式的构式义基本相同。p和q是比较项目,可以由名词短语充当,如句(3),可以是动词短语,如句(4),还可以是表示独立事件的小句,如句(5)。在语法结构上,前后小句中的对比项可以一致,如句(3)和句(4),也可以不一致,如句(6)。
(3)知道的是讲师,不知道的是教授。
(4)知道的是唱宋词,不知道的是还以为是表演硬气功。
(5)知道的是火车来了,不知道的是山洪暴发。
(6)知道的是春晚,不知道的是满门抄斩。
如果把上面句(3)至句(6)的前后比较项互换位置,形成句(7)至句(10)句子依然会成立。
(7)知道的是教授,不知道的是讲师。
(8)知道的是表演硬气功,不知道的以为是唱宋词。
(9)知道的是山洪暴发,不知道的是火车来了。
(10)知道的是满门抄斩,不知道的是春晚。
二、“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的语义特征
两个小句之间看似是一种并列的联接,然而,人们使用这个句式,常常是为了凸显和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说话人首先说出命题p,然后说出和命题p相反命题q。这一复句是转折比较复句,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用“然而、相反”之类的转折比较标记标识。那么,怎么从认知上解释其内部语义关系?说话者在建构此复句时识解过程是什么样的?
沈家煊(2003)把复句中小句顺应的事理分为客观事理、认识事理和语用事理。其内部的逻辑联系,或者反映客观世界的事态,或者反映语言使用者组织语言时的主观思维模式,或者符合反映语用上的事理。牛保义(2005)认为,复句语义的主观化是言者借助自己的视角、情感、认识等主观因素把两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化为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句法结构,“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这一复句的建构涉及言者的主观推理,反映说话者的认知事理,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感情。下面将从语言主观性的角度分析“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这一构式的主观义。
三、“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的认知分析
此构式中,为了凸显p的某一特点,说话者试图将事物p和事物q做一对比。以句(3)“知道的是讲师,不知道的是教授”为例,说话人把讲师和教授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讲师的水平和教授的水平相当。然而,根据客观事理,教授的学识能力高于讲师,两者不可能等同。因此,“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一种主观比较。“讲师”之所以可以和“教授”比较,是因为在说话者的主观认识世界里,这个“讲师”和“教授”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两种属于不同范畴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能够被联系并被视为相同或相似,是语言使用者主体主观赋予的,和客观事实并不相符。
我们认为,存在于“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的逻辑关系反映的是说话者的主观认知事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通过使用这一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者对p和q进行比较,通过凸显语义量差异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我们尝试做出假设“,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是一种比较构式。此结构赋予两个事物p和q在同一语义量级不同的位置,说话者把拥有相同或相似语义属性但具有不同语义量值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主观认定客观语义量小的事物p拥有语义量大的事物q的语义量值,或者客观语义量大的事物p拥有语义量小的事物q的语义量值。
四、比较范畴下的“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的主观化特征
1.比较范畴。黎锦熙(2007)认为:主从比较复句“或以深刻的比喻,衬出主句意义的真切;或以程度之相差,发挥主句关系的重要”。在他看来,“与其p,宁可q”、“与其p,不如q”连接的是表审决的复句,“就差比的两端,再从主观的意见上加一番审察、决断”。也就是说,比较复句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看法,即表达言者主观性。我们认为,通过使用构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说话者对两个类似事物进行比较,和“与其p,宁可q”、“与其p,不如q”不同的是,句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缺少比较句具备的形态标记,需要我们从语义和认知的标准发掘。
2.语义量级。认知语言学中将量级看作人类认知中的一个基本意象图式(Johnson,1987)。我们经验中对事物体验形成的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和浅的感受是量级的基础。基于认识体验,我们对事物的量级形成了特定的期待,在职称高低量级上,职称高是如意的。使用量级不仅可以赋予具体事物语义量值,还可以把具体的量级隐喻性地投射到抽象实体中。量级图式是比较范畴的基础,也正是“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前后两个比较项存在的基础。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构式中,充当比较项的p和q可以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也可以属于不同范畴。当p和q属于同一范畴的时候,两个事物处于相同的认知域,此时,比较产生的“级次量”是指“因同一维度上量的差异或等级的差异而形成的序列”(李宇明,2000)。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量级)。这种数量程度方面的级次或量级客观地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强调同类事物的比较。如:
(3)知道的是讲师,不知道的是教授。
(11)知道的是汽油发动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柴油机。
“讲师”和“教授”是职称高低这一语义量级上的两点,能显示程度差异或量度变化。同理,柴油发动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比汽油发动机的声音大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客观量。另一种情况是,当p和q分属不同的范畴或认知域时,说话者进行的是跨域比较,由说话者根据不同认知域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临时建立起来,由具体量级通过隐喻映射扩展到抽象事物上,主观性较强。比如:
(12)知道的是跑步,不知道的以为玩杀人游戏呢。
(13)知道的是北京监狱开放,不知道的以为是一所学校。
(14)知道的那是春晚,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央电视台满门抄斩呢。
要理解上述句子,说话人需要根据比较项的共同属性建立一个抽象的语义量级。前面小句对比项的客观语义量小于后面小句对比项的客观语义量,即p<q。如在气势和场面大小维度上“唱宋词”<“表演硬气功”,对外开放程度上“监狱”<“学校”。前后比较项量级呈现递增性特点,性质上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虚设的变化。此外,充当p、q的词语在数量程度或属性方面有时并不非常接近,属于同一量级序列中距离较远的两个事物的比较,比如:
(15)知道的是讲师,不知道的是副教授。
(3)知道的是讲师,不知道的是教授。
在职称高低这一语义量级上,讲师和教授的语义级差比讲师和副教授的语义差要大,教授-讲师﹥副教授-讲师。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句(3)的主观评价量要大于句(15),或者说句(3)的主观性要高于句(1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构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在某一共享的语义量级上,当p的语义量小于q时,p和q的语义级差越大,句子表达的主观性越高,两者成正比。用S表示主观量(subjective quantity),Sq表示对比项q的语义量,Sp表示对比项p的语义量,我们尝试用以下公式表示“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这一句式表达的言者主观量。
S=Sq/Sp3.对比项的对称与不对称前面我们说过,如果把前后分句的比较项互换位置,句子依然会成立。
(16)知道的是放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暴动了。
(17)知道的是暴动了,不知道的是放学。
(2)知道的是买教辅,不知道的,还以为学校搬到书城里来了呢。
(18)知道的是学校搬到书城里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卖教辅。
通过语料检索发现,出现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构式中的可变项p一般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p的语义量小于q 的语义量。相比之下,比较项q一般出乎人们意料,语义较抽象、语义量较p大。如(16)“知道的是放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暴动了。”怎么从认知上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认为,造成前后两个小句比较项不对称源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认知的顺序为:先认知简单的、基本的、具体的、语义量小的事物,后认知复杂的、衍生的、抽象的和语义量大的事物。因此,p和q在“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中的顺序是存在于语言域和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驱动的。对比项事物出现的前后顺序和人们认知他们的前后顺序相似,不能随便互换位置,否则不符合一般的认知常规,理解起来比较费力。
五、结论
作为一个构式,“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虽然没有出现“像”、“比”、“如”、“似”之类的比较标记,该构式通过进入其中的比较项目的对比表达一种隐性级差语义,从而投射出说话者的主观性判断。“知道的是p,不知道的是q”表达说话者主观认定,当p的语义量小于q时,p和q 的语义级差越大构式表达的说话人的主观量越大,对p的主观评价越高。相反,如果p的语义量大于q,p和q的语义级差越大,构式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小量,对p的主观评价越低。
【参考文献】
[1]Johnson,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 &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21.
[2]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牛保义.复句语义的主观化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4).
[5]牛保义.英语因果复句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06(4).
[6]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