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创造出新阵地。如何适应网络环境使汉语言文学获得广泛传播与长远发展,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但进一步养成了人们的不良阅读习惯、汉语言文化传播精度不高、缺乏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传播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层面与网络技术层面提出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措施,旨在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同时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传播; 网络环境;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当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备受高职学校重视。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得到一定培养,而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在今后发展中往往更容易处于有利地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生活都深受网络技术影响,可以说网络环境给汉语言文学传播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此情形下,如何抓住汉语言文学传播机遇,使汉语言文学传播乘着网络技术的东风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与效率获得提升,成为亟待探讨的关键。
一、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有何特点
(一)资源丰富
资源丰富是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特点之一。简言之,网络环境中蕴含大量的汉语言文学资源,人们可以随时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搜索、寻找自己需要的汉语言文学资源。比如,当人们需要了解某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只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打开相关网页,即可快速、直接搜索到该文学作品的全文及其赏析。当然,如有需要,还可以直接搜到同作者的其他作品、同类型作品等等。
(二)传播便捷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更为便捷,即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不受地点、空间与时间限制。例如,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要获取汉语言文学资源只能通过前往图书馆翻阅书籍等做法,而在网络时代下,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人们随时都可以通过手机等工具来实现汉语言文学资源获取,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与学习。
(三)互动性强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时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多的现象较为明显,除了课堂之上的交流外,教师和学生难以再产生其他交流,而网络环境则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课后学生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教师就汉语言文学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接受、批改课后作业等等,均是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更强互动性的写照。
(四)重组性强
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时重组性较强,主要是因为汉语言文学资源在网络中储存时缺乏统一的储存格式与标准,导致资源零散、杂乱。人们通过网络搜索到这些零散、杂乱的资源时,要实现资源利用,必须先对这些资源进行辨别、筛选、梳理与归纳,即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相应的重组。
二、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一)使人们养成不良阅读习惯
网络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养成不良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具体如下:一方面,网络环境中人们遭受着大量的信息冲击,逐渐养成了快速浏览网络信息的习惯,而过快的阅读会导致人们囫囵吞枣,不能细细体悟汉语言作文学作品的内涵,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网络是一片十分自由的天地,各种汉语言文学作品充斥其中,有相对优质的作品与内容,也有较为劣质作品与内容,而人们往往缺乏甄别汉语言文学作品优劣的能力,无法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分辨,导致好的、坏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广泛传播,使得汉语言文学传播质量堪忧。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精度不高
传播精准程度较低是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之一。该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许多汉语言文学作品具备极其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值得细细推敲与品读,人们需要联系整个作品咬文嚼字才能领悟作品变大的真正含义,然而在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传播时,由于传播的信息较为零散、杂乱等原因,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产生错误理解。比如,鲁迅的《春末闲谈》中有写到“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这句话在网络上传播时,许多人将其单独提炼出来不看前后文进行解读,认为鲁迅先生话中对成群结队的牛羊有贬低之意,然而事实上联系《春末闲谈》上下文来看,鲁迅先生是赞同牛羊成群结队,认为只有成群结队的牛羊才能抵挡猛兽的进犯。结合上述可知,由于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杂乱、零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很容易不够准确,使人会错其义。
(三)缺少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
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传播时缺乏较为专业的人才,会导致汉语言文学传播效果不理想,这里的“专业人才”是指同时具备网络素养与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人才。具体来讲就是汉语言文学传播者一方面必须拥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能甄别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及内容的好坏、剔除汉语言文学中的渣滓;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传播者必须对网络有较深的了解,可灵活运用各种网络手段来对优质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与内容进行传播。综合来看,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此类传播者较为缺乏,许多传播者深谙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方法却缺乏足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还有一些传播者具备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却无法灵活借助网络来进行汉语言文学传播。
三、网络环境下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措施
(一)教学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传播场地是学校汉语言文学课堂。考虑到网络环境,在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时,基于学校教学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措施一,加强电子教材的运用。传统纸质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它只能包括很少一部分的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这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较为不利。加强汉语言文学电子教材的运用则能突破纸质教材的瓶颈,因电子教材容量极大、传播便捷,所以可以将大量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纳入电子教材,并使汉语言文学通过电子教材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对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电子教材的运用,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更为简便,即使使用纸质教材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措施二,利用音乐图像等进行汉语言文学传播。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形式具备多样性,在传播汉语言文学时可以基于这一点,使汉语言文学以音乐、图像等形式进行传播,进而提高传播的效率,使汉语言文学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向学生播放与汉语言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通过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关注汉语言文学作品,或者通过图片、视频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理解。具体例子有:在带领学生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播放相应的朗诵音频,来加深学生对这篇文学作品的理解。
措施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中有利的一面。首先,教师必须意识到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传播造成的影响,与时俱进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及方式;其次,教师必须重视网络环境中的学生引导工作,使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汉语言文学资源获取、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养成筛选、辨别汉语言文学内容真伪的习惯;最后,教师必须重视自身能力提升,积极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比如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来收发学生作业、跟进学生学习进度等等。
措施四,加强网络课堂的运用。网络课堂是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加强网络课堂的运用,可以使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更加精准、高效。相较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汉语言文学通过网络课堂进行传播时之所以具备上述优势,原因在于有相对专业的传播者对其传播过程负责。即网络课堂中,有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教师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筛选、梳理,形成了较为规范、完整的网络课程,降低了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的杂乱性、零散性。
(二)网络技术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深受网络技术影响。下面从网络技术层面分析可以采取的、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举措:
措施一,积极探索各种“微”途径在汉语言文学传播中的运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社交软件不断涌现,网络社交成为常态,尤其是在人们无法面对面就工作、生活以及学习进行交流时,微信、QQ等社交软件是很好的选择,通过这些社交软件,不仅可以实现文字、视频、语音交流与互动,还可以随时进行文件资源传输。鉴于微信等社交软件在信息传播中的突出表现,我们在传播汉语言文学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优点。例如:传播者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来发布一些有些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以达到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汉语言文学作品的目的。
措施二,推进汉语言文学软件开发,打造汉语言文学传播专场。即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开发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软件开发进行汉语言文学传播。比如,开发汉语言文学学习软件,当学生需要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只需要登入软件即可完成课程资源的获取,在学习告一段落后,学生也可以直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测试,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又比如,围绕汉语言文学开发相关的游戏软件,通过游戏软件来增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趣味与效率,比方说围绕《雷雨》这一作品来开发角色扮演类游戏,让人们在游戏开始抽取《雷雨》作品中相应的角色并进行角色扮演,在人们游戏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也得到了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有利有弊,一方面网络环境会导致人们养成不良阅读习惯、汉语言文学传播不够准确等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速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等等。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汉语言文学时,如何扬长避短呢?一方面发挥网络环境优势,一方面抑制网络环境带来的问题正是关键所在。在汉语言文学传播过程中,学校教学层面通过加强电子教材使用等措施,网络技术层面通过加强网络“微”途径传播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率与质量,促进汉语言文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青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04).
[2] 郝高才,李雍冰.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电脑迷,2018(10).
[3] 曾宗怡.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