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凡是”“是凡”的语法化及主观化比较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杨怀文
发布于:2020-03-24 共3554字
现代汉语论文第六篇:“凡是”“是凡”的语法化及主观化比较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凡是”与“是凡”为表“统括”义的同义范围副词。文章首先在出现频率、语体及方言色彩、与主语相对位置关系、后接成分性质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其次,通过历时考察,对二者的虚化轨迹进行梳理,将其历时演变过程详细介绍。再次,利用praat软件对二者的主观化情况进行解析。
 
  关键词:“凡是”; “是凡”; 比较; 历时演变; 主观化;
 
  张谊生(2001)在《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中指出,“是凡”与“凡是”都是统括性范围副词。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凡是”的词性、语用、认知、语法化及“凡是”和“所有”的对比上,如占勇(2006)、徐营(2009)、张明明(2009)都有过相关论述,而关于“是凡”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本文拟以“凡是”“是凡”为研究对象,语料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
 
  一、“凡是”与“是凡”的对比
 
  (一)出现频率
 
  我们在“北京大学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搜索,“凡是”的频率为556、“是凡”的频率为24、“凡”的频率为807。“是凡”和“凡是”属同义关系副词,二者究竟会一直并存使用,还是通过竞争,一个取得强势地位,另一个被淘汰,要视语言生活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无论“是凡”还是“凡是”,使用数量远不及单音节“凡”,在使用中仍是单音节占优势。
 
  (二)语体及方言色彩
 
  在语体色彩上,“是凡”很少出现在日常交流或网络会话等随意语体中,而是常出现在发言或写作等庄重、正式语体中,具有书面语色彩。而“凡是”兼具口语和书面色彩。如:
 
  (1)所谓强制复决,是凡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必须经过公民投票通过才能发生效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1989)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是凡”的释义是:“方言词,同‘凡是’。”查阅《汉语方言大词典》,“是凡”为东北方言。在《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许皓光1988)、《东北方言词典》(马思同1991)、《关东方言词汇》(王博1991)中,“是凡”具有关东方言特色,属现代汉语辽西方言1。这说明“凡是”与“是凡”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不均衡性。在描写辽西走廊独特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集《三人下棋》中,“是凡”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凡是”,如:
 
  (2)是凡山坡地,今年都颗粒不收。(李惠文《三人下棋》)
 
  在《呼兰河传》中,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3)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是的。(萧红《呼兰河传》)
 
  (三)与主语相对位置关系
 
  副词“是凡”,只能放在句首,如:
 
  (4)是凡受了迷魂香气,昏迷不醒者,但须用凉水在胸前激透,自然醒悟过来。(清《七剑十三侠》)
 
  而“凡是”在句法位置上就无此限制,通常放在句首主语前,从民国时期开始放主语前后都可以,位置较为灵活。如:
 
  (5)兄弟料定凡是逃走的人们,必出南门,因只向南门一带迎了上去。(民国《大清三杰》)
 
  (四)后接成分性质
 
  经过对“是凡”与“凡是”的对比,“是凡”后多接体词性成分,如“是凡……者(皆)、是凡……的、是凡……之…”等,而“凡是”后接谓词性成分的情况较“是凡”多很多,如:
 
  (6)凡是听法,必须求哀,发露忏悔,先受三归。(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二、“凡是”“是凡”的语法化轨迹
 
  “是凡”和“凡是”都是以“凡”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一)“凡是”的历时探索
 
  经考察,“凡是”的语法化动因包括语义融合、重新分析。“凡是”的历时演变过程是:副词“凡”+判断动词“是”。
 
  “凡是”在东汉由短语“凡+是”虚化为副词,放在名词性主语前或整个句子前,其具体虚化时间是在东汉,如:
 
  (7)凡是三气共一治,然后能成功。故上之安者,其臣良也。(东汉《太平经》)
 
  起初由句法组成的短语“凡+是”的语义重点为“是”,“是”与后接成分关系更紧密,“凡+是”与后面成分构成动宾关系。正如“副+是”这一相对封闭的大类中,副词和“是”普遍结合得不够紧密,很多副词都可单用。而随着“凡+是”二者经常高频共现,语义融合并得到泛化。成词后,“凡是”中“凡”用来突出并强调类别的概括性,对一些名词进行限定,“凡是”整体与后面成分变为状中关系。“是”已不再作判断动词而是虚化为一个协调音节的构词成分。
 
  (二)“是凡”的历时探索
 
  经考察,“是凡”的语法化动因包括语义泛化、语用推理、重新分析。“是凡”相当于“凡是”,义为“只要是;总体概括之词,指某个范围内的一切。”“是凡”的历时演变过程分两种情况:判断动词或指示代词“是”+副词“凡”。
 
  “是”的指示代词用法“这”自古有之,其判断动词用法则始于先秦而成熟于汉代。当“凡”为副词,“是”在“是凡”的发展演变中就存在两种身份:其作为指示代词时,“是+凡”短语表对所提及事物的统括“这些所有……”;其作为判断动词时,“是+凡”表“只要是……”。
 
  到唐代以后,“是+凡”经常出现在“副词+是+凡+N”结构中,“凡”作为形容词出现在类似于“乃是/已是/也是/不是/则是/即是+凡+N”之类的句法结构中,如:
 
  (8)太子是出世之尊,不是凡人之数。大王今若不信,城南有一泥神,置世已来,人皆视验。(五代《敦煌变文选》)
 
  后面已虚化为副词,如:
 
  (9)又问:“器”字,是凡见于有形之实事者皆为器否?曰:易中“器”字是恁地说。(北宋《朱子语类》)
 
  这种副词用法在清代普遍使用,常出现在句法结构“是凡…皆”等句式中,前后的逻辑关系使同现副词“皆”的“全”“都”义逐渐被“是凡”所吸收,体现了语用推理。如:
 
  (10)亦译《皇图大训》以进。是凡进呈文字必皆译以国书。(清·赵翼《廿二史劄记》)
 
  另外,我们发现,在“凡是”“是凡”后加表“全部”“都”义的副词频率高些,而“凡”后加该类副词的频率低些。随机抽取带有“凡”“凡是”“是凡”的语料各100条,“凡是”“是凡”后加表“全部”“都”意义的副词分别占82条、75条,而“凡”只占37条,如:
 
  (11)凡在一线工作15年以上的工人可每年享受十五天休假待遇。(《中国青年报》1991)
 
  一方面,由于音节韵律协调的影响,“凡是……都”更符合人们的语感。另一方面,由于“是”除了表常规意义外,还可作为词素在“是凡”“凡是”中表“任何”周遍义,如例(2)中的“是凡”,其“是”表周遍义,“凡”表总括性,后面再搭配“都”类副词,除对所限制的成分用语音手段强调外,更是词汇上的强调。
 
  三、“凡是”与“是凡”的主观化
 
  (一)“凡是”
 
  (12)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是山泽,先常气气虑种养竹木杂果为林弛……常加功。(六朝《全刘宋文》)
 
  从例(12)中可看出,在语音上,“凡是”是独立的语调单位,可与“山泽”间有语音停顿;在语义上,除了作强调标记和总括标记,以及对后面所强调的对象“山泽”是一种限定外,“凡是”不会对所在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任何新信息;在语用上,“凡是”对言语交际活动进行调节,标示言者在阐释过程中设立话题,对某事件、某观点的强调与评价等。
 
  (二)“是凡”
 
  (13)是凡大人差遣之事,某无不赴汤蹈火,力效微劳。(清《施公案》)
 
  例(13)中,“是凡”所强调对象“大人差遣之事”与后面所引领的话语间存在着条件关系,除被视为强调标记和总括标记外,也应视为表条件的话语标记,表“只要是”。“是凡”不仅承接后面的话语、引出条件小句,也可统括隐现的数量等。“是凡”具有主观性,提醒听话人注意某种情况,具有表情功能。
 
  经考察,“凡是”与“是凡”都可以是前置的强调标记和总括标记,“是凡”只能出现在主语前,较“凡是”的辖域范围要广,但句法位置不及“凡是”活跃,二者都引领一个有话题的小句,具有情态表达功能和主观性。下面我们利用praat软件分别画出“凡是”“是凡”及其后成分的原始语音波形图、基音曲线图及语音对应的频谱,并对其音高、音强进行统计。
 
 
  图1?是凡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   
 
 
  图2?凡是依照这种精神与方法做去的 
 
  下表是“是凡”“凡是”与后接词语的音高及音强数据:
 
  图1、图2上方的语音波形图显示,“凡是”的时长较长,而“是凡”的时长相对较短,但大体相当。下面的语谱图显示,“凡是”后面有明显的语音停顿,“是凡”后面没有明显停顿,这也侧面验证了“凡是”的句法位置较为活跃。从表中的各项数据分析可知,作为强调标记和总括标记,“凡是”“是凡”都不带对比重音b,总体不负载重音特征,其功能是表示其后的成分为焦点。与后接成分相比,二者的语音形式都呈现出弱化、轻读的特征,重读都落在它们后面的音节,即焦点成分上,如“立法”“依照”都在语气和情态上被二者所强化。
 
  四、小结
 
  本文首先从四方面对“凡是”与“是凡”的差异进行细致的描述,其次对二者的语法化轨迹进行历时探索,最后利用praat软件得出二者与后接词语的音高及音强数据,说明作为前置性的强调标记和总括标记,二者都具有主观性。
 
  参考文献
 
  []张明明2009《“凡是”词性问题小议》,《时代文学》第1期。
  []张谊生2001《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王博、王长元1991《关东方言词汇》,吉林教育出版社。
  []许皓光、张大鸣1988《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
  []马思同、姜光辉1991《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司罗红2015《作为话题焦点标记的“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徐营2009《浅谈〈红楼梦〉中“凡是”的语法化》,《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12期。
  []占勇、张卫国2006《“凡是”与“所有”之比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注释
 
  1“是凡”的书面语色彩与辽西方言色彩并不冲突,后面会有专文介绍。
  2为了突出对比,本来不重读的词项重读。
点击查看>>现代汉语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杨怀文.同义副词“凡是”与“是凡”的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0(05):60-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