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我国宋代汉语语音观念探析(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8195字
  (23) 方言,古人有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
  
  (24) 古人但随声取协,方言又多不同。至沈约以来,方有四声之拘耳,然亦正不必牵强也。(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25) 南北语音之异,至于不能相通,故器物花木之属,虽人所常用,固有不识者。( 洪迈《容斋四笔》卷九)
  
  储泰松先生(2011) 认为,唐代汉语方言以秦岭一淮河为分界线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片,其地理差别已从前代的东西差异转变为南北差异。且南北方音的差别加大,而北方内部的方音差异缩小[4]122.而我们从洪迈的叙述中也发现南宋时期南北语音差距也很大,“至于不能相通”,这与今天的南北方音状况基本一致。
  
  除了对方言差异的描述外,在宋代笔记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汉语方言形成或来源的看法,如:
  
  (26)《楚辞》言“些”,沈存中谓梵语“萨缚诃”三合之音,此非是。不知梵语何缘得通荆楚之间? 此正方言各系其山川风气所然,安可以义考哉。( 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上)
  
  (27)《小雅·庭燎》诗“言观其旗”,《左传》“龙尾伏辰,取虢之旗”,然则此“旗”当为“芹”音耳。关中人言清浊之“清”,不改“清”字; 丹青之“青”,则为“萋”音……不知“旗”,本是“芹”音,亦周人语转,如“青”之言“萋”也,五方言若是者多。( 陈鹄《耆旧续闻》卷七)
  
  按,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人对方言形成或来源的两种不同看法: 一是“方言各系其山川风气所然”,即方言与地理之间有密切联系,各地山川风气对方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方言产生异于其它方言的特点。二是方言由“语转”而成。各地方言之所以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是因为彼此发生了“语转”.方音的不同又导致了不同的名称和写法。清代着名学者戴震也认识到这种“方音既异,遂成两名”,因此在所着《方言疏证》中特别注意揭示这类现象。书中所用术语“一声之转”、“声之变转”、“语之转”等,即从语音角度来说明方言词汇的差别及其原因。
  
  结语
  
  从语言学史角度来看,南北朝初期(5世纪) 到明代末期(17世纪) 是语音研究阶段,而宋代正处于这个阶段的中间,从汉语史角度而言是语音研究的重点阶段,因此从数量上来看,此时期语音资料远多于词汇、语法。事实上唐人方言研究的关注点就已从前代的以词汇为中心转移到以语音为中心,而宋人语音特别是方言研究则要更进一步,深层次地反映出唐宋时期方言之间的差异最显着的是语音。宋代笔记所载语音方面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宋人的正音观、时音观和方音观等语音观念,同时体现宋人的语音观察和描写能力比前人更强。宋代笔记所展现的宋人语音观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清)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 中华书局,2003.
  [2]张民权。宋代古音学考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1)。
  [3]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储泰松。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J].语言科学,2011(2)。
  [5]傅璇琮。全宋笔记(1-6 编) [M].郑州: 大象出版社,2006-2013.
  [6]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3.
  [5]刘晓南。中古以来的南北方言试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7(4) :109-115.
  [6]罗常培。中国方音研究小史[J].东方杂志,1934,31(7) :141-154.
  [8]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315-320.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