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是伴随人类掌握纸张技术之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所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其材质之上,人们充分发挥想象,不断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以再造式的手法将迥异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更为丰富的精神追求。在我国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滋养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于根植于民间的剪纸艺术而言,必然也呈现出风格纷呈的多元化面貌。位于江淮大地安徽六安市的翁墩剪纸,以其独特风貌成为该地域民间文化的代表,并被列为国家民俗类的手工艺种类之一得到认可,具有优秀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作为人类纸张的发明者,中国使用纸材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剪纸在赋予普通民众情感寄托之外,很容易就与神话传说产生联系,其中就有姜子牙封神以其妻为“穷神”一说,因担心她殃及穷人而令她“见破即回”。每到春节“穷神”即光顾人间四处搜寻香油、供品,贫苦人家期望能不再受它纠缠,而富贵人家则唯恐躲之不及。因此老百姓为了驱赶“穷神”,就把红纸剪破,悬挂于门楣或窗格之上,使得“穷神”望而却步。
于是,这剪破的红纸后来就发展成为农村过春节时的装饰物。就剪纸的艺术风格来说,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流派。郭沫若先生曾作过这样一首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大体概括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剪纸受生活习俗、地理环境、民众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所显现很强的地域风格特征。如西北的纯朴简练;华北的厚重富丽;胶东的粗中见巧;江南的灵秀工整;岭南的趣味盎然,装饰性强。但从普遍意义来讲,我国的剪纸艺术可以南秀北犷作为风格概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剪纸大多保留夸张洗练、天真浑厚的北方风格,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的剪纸则更加具有优雅精致,玲珑剔透的南方风格。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从遗留于民间的艺术里仔细探寻或许可以采撷到艺术的本原性印记,尤其是在当下对我是谁的文化追问的反思尤显得其价值所在。
如果说北方剪纸的夸张洗练、天真浑厚延续了秦汉之风韵,南方剪纸则赋予作品精巧细腻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明显残存了豪放浪漫的楚文化色彩,而坐拥楚国故都的江淮区域,楚文化必然也会滞留在此处的民间艺术之中。但由于自古以来承接南北交流的便利,江淮文化里同时也带上兼容包容的性格特制。这在楚后期都城寿春之畔的六安翁墩剪纸有所印证。无论是从形态饱满洗练的花朵和果实、花鸟虫鱼、鱼樵耕读,还是寄寓理想,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如“鲤鱼闹莲”、“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这些传统作品里,洋溢的是具体形象下非写实的浪漫表现氛围:洗练而夸张,正如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美术教育专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朗先生所说的“为了表达理念美,打破时间、空间及生长规律的局限性,为了好看而实用,更加自由地表现自我,去分割、去组合、去填充、去物化形象,所创造出的新形象摆脱了自然物的束缚,更加生动有趣,纯朴可爱”。
二、翁墩剪纸的技巧和特色
翁墩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东北部,在整个安徽省北部的位置,东西方向是瓦西河、三源河,北靠寿县。横跨江淮分水岭。整体土地的面积大约为68平方公里,这里环境优美动人,交通发达,三源河、瓦西河这些支流带给当地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可能和不可预估的发展前景,这里的乡民勤劳纯朴,他们享受生活的美好,不难从这里的剪纸中可窥一斑。
由于其地域紧邻楚后期的都城寿县,民俗文化上自然受到传统楚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传统剪纸艺术造型特征上,追求装饰美以抽象变形、打散构成、追求运动,彰现出楚文化特有的原始宗教氛围,凭借无羁的想象,把来自现实的若干自然形体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赋予某种神秘的含义,延续了楚地人们对无限辽阔的意象的想象空间的传统,又让一种荒诞不经的虚幻色彩附着在其中。这与传统民间剪纸表现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中以谐音、寓意和符号表达美好的愿望,以求得吉祥,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的“吉祥”主题。
例如:喜上眉(梅)梢———剪喜鹊站在梅树枝头;剪两碗相扣表示合卺之意;剪金瓜、葫芦、石榴等植物和鱼、蛙等动物图形象征多子。技法上具有万剪不断的结构,力求构图新颖化,线条流畅化,色彩明快化。例如,剪鸡时在鸡的腹部套用铜孔钱图形;剪鹿时套用梅花图形等。
尤为典型的是把不同角度见到的局部形象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突破时间、空间、透视和比例的常规局限。例如“在侧画马头、牛头、虎头、甚至人头上剪出正面的双目、口鼻,既是内外透明的造型,又是自由时空的造型。”[1]以实虚相搭的组合,显现出独属于东方“生命追求”和“生命繁荣”的趣味期盼。这在翁墩的许多剪纸题材里也同样得到展现,但随着不同文化地域的融汇与时间延续,他们在对传统剪纸手法继承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表现方式,例如手撕、刀刻,这让原先单一的剪切效果多了偶然与即兴的感觉,其中在在刀法上,讲究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带给剪纸艺术清新雅致,排版特别的风貌,给剪纸的形式表达提供了更大得空间与变通,让人眼前一亮。又由于身处江淮流域,南北相汇之地,使得包容进取的楚文化意识很自然地贯通到剪纸创造中,它融合了南北之长,于纯朴中见秀美,深厚中见洒脱,风格形成纤细隽永,线面相见,虚实参差,疏密有致,构图丰满的特点。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散发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地一些重要民俗的节日中如生孩子、嫁女儿之时,则更显剪纸题材醇厚的人情味,其间主要以常见的花鸟鱼虫,瓜果蔬菜、飞鸟走兽、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福禄寿喜、生殖图腾和五谷丰登作为主要反映内容。在表现手法上,尤以黑白对比、夸张、变形、取舍、集中、构成和想象等手段,把生活中的东西进行理想化的塑造和升华。
画面里在简练的线条中加以纤细的纹饰,有的采用大片快线互相衬托,虚实对比,形象粗中有细,构图简洁深厚,大胆夸张。在人物剪纸造型上,多以线为多,线条婉转、流利、张扬,形态饱满,突出人物的动作和姿态,格调清澈明快,画面单纯艳丽,富于装饰效果,应该说满足了传统农耕文化中下阶层的精神需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对环境修饰功能的满足,加上研习与传承的相对封闭性,形成了它视觉形式上保守性的因袭相承,因此,当近代中西文化产生交融之时,原先固有的世界认知方式出现更迭和改变,民间剪纸也必然遭遇到现代社会与视觉文化的转型带来的挑战,翁墩剪纸必然也要面临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翁墩剪纸的现状与发展
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特征必然会影响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 觉,生 活 变 得 缺 少 灵 性、美 感 和 古 典 的 气 质了。”[2]而剪纸这项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发展至今依然能够顽强的存在,是与其贴 合 的 民 俗 趣 味 不 无 关 系。
“艺术就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剪纸艺术兴许可以为这句话做出最佳诠释。它作为伴随我国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民间习俗,更能呈现出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当进入当下发展经济的时代,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打造特色地域产业,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剪纸艺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突破口,继而带动全乡的经济发展。翁墩乡从创建剪纸农民画协会为发端,期望促进繁荣当地剪纸艺术的发展。农民剪纸协会为所有成员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研究剪纸艺术创作技法的平台,力求改变以往民间床头炕沿式的自发性研讨传袭,有序组织和协调参与省、市、区各类民间艺术评比活动。目前,该协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吸收当地大多数民间剪纸艺人,会员超过50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一些剪纸家的作品在最近进行的很多剪纸艺术比赛和剪纸艺术活动都受到了好评。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剪纸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不断涨高。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翁墩乡的剪纸正在不断的进步,开始出现了一些在剪纸上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其中就有徐圣年以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写实手法创造出的作品《白鹅咏春》被凤凰卫视中文台收藏,还有借鉴当代艺术因素的《十骏图》被共青团六安市委作为礼品赠送东欧十国青年联合会。同时,翁墩乡的艺术家们还踊跃地参加一些比较大型的艺术展览,例如美术展览,剪纸展等一些活动。
1994年10月,翁墩乡镇是唯一的一个全国乡镇的代表,参加了在河南许昌举行的全国农村文化研讨会,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高占祥为翁墩亲笔题词:“文化兴乡花”。最近翁墩乡的剪纸开始向文化产业之路发展,逐渐走向商业化的市场,受到翁墩乡的政府的扶持和支援的翁墩剪纸也开始慢慢形成文化产业,同时很好的利用民间的一些庙会之类的活动来售卖一些剪纸作品,使得村民开始体会到普通剪纸也是可以为自己获得不错的利润。近年来,翁墩的剪纸加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乡镇的切入点,走积淀文化内涵和创新发展之路为目标,以建立一个位置,培养一个团队,打造一个品牌为手段,促进翁墩剪纸坚持不懈地发展,使其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对传统意识的梳理中,不难发现针对剪纸的记录大多不为官方或主流文化认可,从其精英阶层的趣味来看,此类普通大众和下层妇女的手工技艺只能视为自我娱乐的把戏,往往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判,让大多数的民间剪纸技艺只能局限在较低层面发展,得不到很好传承。另一方面,其材料不易保存,纸张薄而易碎的特性、保存起来是相对困难的问题,也影响着该艺术形式的传播。翁墩剪纸行业的前景虽然可以说非常的有潜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工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受到农村的一些体制变化的原因,翁墩的剪纸艺术在一段时间的风靡过后,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有走向低迷的势头,就当下来看的话,剪纸的商业性也并不高,特别是操作的模式陈旧,大体上还是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为主,销售的目的和场地既不明确也无序分散,集约化程度过低,从社会环境上也很难得到支持与鼓励。二是翁墩的艺术环境的氛围不够。翁墩剪纸与现代市场显然接轨的比较差,虽然它在不同的宣传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形成真正的艺术文化的浓厚的韵味。三是投资不足,制约了剪纸的发展。为了能够提高其文化品位,增加新的艺术创造力,翁墩剪纸从业者已开始注意加强与地方高校与专业艺术工作者的交流,从培育乡文化街建设方面入手,带动创作剪纸专业街,引导剪纸专家在一起,逐渐从创作、设计、生产、销售和安装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对提高社会传播与社会影响力方面,一方面需要积极寻找各种关注方式和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运用市场化运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拓展剪纸的表现方式,能够创造切合当代社会审美需求的作品,为家庭、宾馆、餐饮及公共场所提供装饰服务,制造一些专门展览用的窗口类的平台来让大众欣赏;建立区政府网站翁墩剪纸的网页;在翁墩乡来建立一些标志性的剪纸建筑,提高增强市场的开发力度。
在利用剪纸协会方面,一方面,增加剪纸艺人培训和推广,组织剪纸艺术家到外地学习交流。另一方面,选择所在乡镇的小学,逐步完善剪纸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由个人式的剪纸艺术教育,变为普及性的推广,培养剪纸的创作者预备队。同时对各种剪纸的工具等一些必要的因素进行创新,确保剪纸能够一直保持强大的新鲜感和竞争力,努力创造一个叫得响的、开放的工业品牌。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在对翁墩剪纸的发展和梳理过程中,不难看到闪现在其背后隐藏的地域文化符号特征,我们从这些发源于底层民间自发式的图像表达方式里,触摸到江淮大地流淌的楚文化浪漫基因。它把这种朴素的思想情感,用悠久、精湛的手工技艺传输到薄薄的纸片之上,靠着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异彩纷呈。在这些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里,反映出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有了它的存在,更便于提醒这种文化基因传承存在的确定性。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再造的时代,从保护发展散落在广大民间的剪纸艺术入手,让支撑民族精神的内在信息得以确定,也是给区域文化地位的明确与再创造提供了思想保障。充分利用好能够代表区域文化的现成资源,做好民间艺术的深度挖掘,建立起沟通大众与地域文化创造之间的共生平台,使之成为建设新型区域文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潘嘉来.中国传统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