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文化内涵于形式中的特点
亳州基于独特的地域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亳州新剪纸艺术独特的图像形式。亳州地处我国南北文化交汇之地,是集南北思潮的集聚地,同时也是“道家文化”与“亳文化”的发源地。亳州新剪纸艺术注重作品的自然特性,以顺其自然为根本,兼顾题材与图像取自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本质。强调到自然中去发现美,在剪纸艺术中去表现美的观念。剪纸中的图像大多来自自然,经艺术的再创造,使图像的寓意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作品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同时又使作品具备了一定思想性。
亳州新剪纸在图像方面继承了传统“民间剪纸”的图像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绘画因素,形成其独特的剪纸艺术图像特点。亳州新剪纸在图像的构成上强调:构图丰满与图像求全之美;注重图像的添加与装饰之美;注重平面图形的变化之美;注重图像空间因素与表现,融绘画于剪纸艺术之中的特点。讲究点、线、面的结合,突出装饰的趣味性,融我国南北剪纸构图特点为一体,凸显出画面的节奏与韵律与画面的构成之意。依据亳州新剪纸作品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从中梳理概括出亳州新剪纸图像艺术风格。
二、图像与主题相统一的形式
新剪纸在图像的组织上,讲究图像与主题的密切关系,促使作品含有特定的寓意或以传递某种信息或以审美为原则来组织图像。图像之间往往采用并置排列、图像的遮挡、图像的反复排列来组织。在图像的安排上,讲究图像的对比关系、图像的呼应关系、图像的前后关系与上下关系的组合。
在图像的构成上,注重图像的黑、白布局与变化之意,讲究点、线、面的组合关系。图像本身造型,则依据事物的形状进行大胆的取舍,使图像脱离写实性赋予意向性于图像之中,使图像本身较为鲜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方文化特色。新剪纸在图像的组织形式上,较多采用几何形来体现,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方形、“T”字形、适合形、对称式与自由式等形式来组织图像。随着亳州剪纸家对图像表现的不断探索,亳州新剪纸在图像组织形式上将不断涌现新的组织形式。
三、亳州新剪纸图像特点分析
(一)图像求全与突出主题特点
“完整即善和美”,这是亳州剪纸艺术家经过长期不断地探索对图像总结的经验。亳州新剪纸,忌讳残缺不全,讲究圆满、完整,喜欢营造圆圆满满的、欢欢喜喜的气氛。因此亳州剪纸作品的画面在图像上,追求完美,满满当当、殷殷实实,不留空白,不创作局部图像,形成图像求全的特点。
主题突出是亳州新剪纸图像的又一特点,常把主题图像安排在作品的主要位置,其他图像则安排在左右或上下的位置,一般作为烘托气氛和使作品趋于完整的作用,主题图像则依据形象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及作品的内容来确定,一般呈“S”形、“三角形”或“水平排列、垂直排列”等方式。主题图像较大,其他图像较小,使画面主题突出。各种图像的安排不拘泥于现实,而带有一种主次分明的主题式的写照。
(二)图像添加特点
亳州新剪纸图像添加,一般有两种形式的添加,一是;“装饰性添加”,二是、“寓意性添加”。
“装饰性添加”则在图像本身加以美化,起着装饰的效果,使图像层次丰富、更加生动,形成视觉形象的美感。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以曲线、螺纹线、月牙形、锯齿形与圆形等来美化图像。在技法上,图像使用阴刻、装饰纹样则使用阳刻的手法,剪纸作品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装饰纹样并无意义。
“寓意性添加”,则依据图像本身固有的特性与含义,一方面是为了美化,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加深图像的内涵。在添加的图像中多以各种动物、植物、飞禽走兽等进行添加,反映了亳州剪纸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福。在作品《福》中,“福”的图像使用中国传统书法的字体来造型,在表现技法上,运用阴刻的手法,刻出福的形象,图像概括洗练。添加图像则使用阳刻的手法,刻工细腻、细致入微,线条细如发丝,作品形成粗犷与细腻的对比,阴与阳的对比,实于虚的对比,在对比中产生美。在“福”字的左半部补一旁,点的图像添加桃子的图像,寓意“长寿“之意,同时又添加了”桃花“的图像。在福字的右半部,上方添加“燕子”的图像,寓意春天,在下方添加“亳州三花”的图像与谷物的形象。作品总体寓意,在春天“福”随春走进千家万户,祈祷新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生活在“福”之中。
(三)平面性特点
1. 对称式图像
对称是剪纸最初表现美的形式之一,对称一般分为左右对称与完全对称。亳州新剪纸在图像上也采用对称的手法从事剪纸艺术创作,同时亳州新剪纸在对称中求变化。亳州剪纸家王炳华曾说;“对称是基础、变化是根本”,道出了亳州剪纸在对称中求变化之意。亳州新剪纸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线条的方向变化与图像大小变化,力求在统一中产生变化之美。作品《勺花》中,勺花的茎采用阳刻的手法来表现,茎部由下至上逐步变细,形成均匀变化。勺花的叶以线条的形式来表达,叶子的方向与走势发生变化。中间部分的花瓣,不仅方向不同而且花瓣由大到小产生变化,使作品《勺花》在对称中产生变化之美。
2.适合式图像
亳州新剪纸在适合式图像的处理上,突破了传统的适合式图像处理样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思索,求得新图像表现式样。在适合式图像的处理上,使用“图像突破法”与“吸收法”,以求得创新。
“图像突破法”,是指图像某些部分越出适合形状,使观赏者得到视觉的享受,打破了传统的呆板、僵硬的适合图像的样式。赋予适合式图像新的样式,丰富了适合式图像的表现形式。“吸收法”是指在剪纸作品中,以剪纸的独特语言形式与绘画的某种表现因素相结合,形成新的剪纸图像形式。亳州新剪纸常常采用剪纸艺术与中国画相结合的方法,作品中在构图上借鉴中国画的形式,图像上借鉴中国画中工笔画的处理手法,融诗、书、画、印于剪纸作品之中,这又是亳州新剪纸在适合式图像表现上的又一突出特点。作品《桃花燕归图》,图像中燕子的图像表现结合中国画中工笔画来体现,桃花图像也是使用此法。技法上使用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手法来体现,作品的布局按传统中国画的传统形式来布局,画面中出现诗、书、画、印等中国画的元素。作品呈椭圆形状,但桃花的花与叶部分突出与椭圆形之外,使作品规整且富于丰富的变化。
3. 自由式图像
亳州新剪纸在自由式图像处理上,特别注意稳定的因素,稳定能给观赏者以均衡之感。亳州新剪纸使用视觉均衡,来组织画面图像的,力求视觉的重量均衡。常把图像安排在画面的左右两侧,两侧的图像在处理上,注重图像的大小、方向与高低变化,左右图像的数量一般为 1:2 或 2:3 的图像数量关系,左右图像或疏或密且图像之间的距离不等,形成图像的变化之意。作品《高桩馍》,在自由式图像处理上,就是运用此方法构建图像的。画面从中间部分图像是放置高桩馍的器皿而展开,左侧图像为一老者单独形象,右侧为一位小姑娘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组成右侧的图像,形成 1:2 的图像数量关系。左侧的老者侧面、坐姿出现,右侧的小姑娘则正面、站立,小狗以卧姿呈现。在技法上,左侧图像,刻工简练、概括较为凝重,右侧图像刻工细腻、工整,较好地运用自由式图像的处理手法,作品达到了稳定与均衡,同时在稳定中又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黑白图像布局的稳定,又是亳州新剪纸在处理自由式图像上的另一个特点。亳州新剪纸特别注重黑白图像的布局,常把黑白图像进行:下黑上白、右黑左白或右白左黑来布局,有时黑白错落搭配,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画面中黑与黑、白与白形成呼应的关系,黑、白图像在形状、大小、方向产生不同,让画面中的黑白图像,在布局中达到均衡与稳定。作品《二月二理龙须》,画面以一位侧面、坐姿状的小男孩而展开的,右侧为三个图像,左侧有两个图像,图像形成 3:2 的图像数量关系。在黑白布局上,上白、下黑,上部图像白中有黑,下部图像黑中有白,黑与白图像有形状、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左右两侧黑白图像布局构成均衡与稳定。图像的高低变化使作品透露出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之美。
(四)空间特点
1. 图像的遮挡与空间
遮挡是构成空间关系的首要因素。亳州民间剪纸采用并置排列的方式,安排图像,作品呈现二维的平面性特征。亳州新剪纸在二维性的纸张上,常常使用遮挡的方法安排图像,图像的遮挡形成下遮挡上或前遮挡后,同一幅画面,往往两种遮挡方法同时出现,则出现了空间关系。作品《喜迎十八大》,下方的花卉图像遮挡上方的人物图像,前排的人物图像遮挡后排的人物图像,作品上方的花卉图像遮挡画面中央的部分国徽图像,让画面构成了空间关系,进一步加深作品的欢庆与喜悦的氛围。
2. 图像的透视与空间
遮挡能使图像作品出现空间关系,这是剪纸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结论。同时经过剪纸家们不断思考与探索,把绘画中的透视因素融入剪纸的创作之中,形成新的表现图像空间关系的方法,即“一视点法”与“多视点法”。“一视点法”的图像处理方法,取自于绘画中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规律,将其融入剪纸图像之中,使图像与图像之间出现空间关系。作品《庄子》,前景中的庄子图像较为高大,一方面是突出庄子的形象与庄子的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形成“近大”的效果。中景与远景的庄子祠建筑图像则低于庄子的图像,从而形成“远小”的现象。前景的图像与中景、远景图像自然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品便呈现出空间关系。
“多视点法”是中国画常采用的手法。亳州新剪纸在图像的处理上借鉴此法,作品呈现空间关系,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亳州新剪纸将多个不同视点的图像,融入在一个平面之中。图像中,有平视图像、俯视图像、仰视图像与焦点透视图像,这样就构成了“多视点法”。作品《五禽戏》,从作品的地面图像处理上不难看出就是使用此方法,地面中央部分采用了严格的焦点透视法,视点在画面的中央部位,左右部分也使用了焦点透视法,但视点在左右两侧,在地面图像上就出现三个视点。运动中的人物图像,有平视、仰视和俯视,左侧露出部分建筑图像,则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界画”来表现,中央的建筑图像采用平视的手法,右侧的建筑图像是侧视手法,使作品出现多个视点,构成了“高、深、远”的空间关系,更进一步体现出《五禽戏》具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渊源。
四、结语与展望
亳州新剪纸传承了亳州民间剪纸在图像上的处理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吸收绘画的因素,赋予新剪纸的图像处理之中,形成了亳州地区剪纸艺术独特的图像处理特点,引起了我国剪纸界的高度关注,深受广大海内外人士的赞誉。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繁荣,亳州新剪纸已成为亳州地区文化主打产品。亳州新剪纸以弘扬亳州文化为基础,不论表现形式、题材和表现技法怎样变化,都要保持着亳州独特的文化特色,让亳州新剪纸在文化的春天里绽放。
参考文献:
[1]安徽美术丛刊编辑部.亳州剪纸[M].合肥:安徽美术丛刊编辑部出版社,1982.
[2]潘鲁生,苗红磊.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傅作仁,朱一.中国剪纸艺术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 张丽华 ,创作与构图 [M]. 北京 :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