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困境与途径

来源:湖南包装 作者:胡新明;林军;席冰
发布于:2020-02-25 共5111字

染织专业论文第七篇: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困境与途径

  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探求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策略与路径, 通过分析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梳理出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面临的困境, 以此为研究基础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下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策略, 提出传承经典艺术, 挖掘文化内涵、拓展多元化和品牌化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创新设计平台的创新开发核心路径, 为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 衍生品开发;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nan Traditional Dyeing and Textile Art Deriva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u Xin-ming Lin Jun Xi Bing

  School of Zhongge Ar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湖南传统染织技艺是湖南民间艺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湖南各民族人们的生活及生命状态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1]。湖南传统染织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湘楚文化特质, 在中国染织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2]。然而, 随着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演进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强调手工技艺的湖南传统染织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 “销售无门、后继无人、即将消失”不仅是传统染织艺术的困境, 也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的缩影。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时代需求下的发展重点, 它的兴起为传统艺术提供了生存环境与发展机遇。在当前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传统文化被逐渐重视的潮流下,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应该重拾自信, 主动进行现代性转型, 积极进行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研究, 在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

  1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的现状及问题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用途广泛、种类繁多、风格朴素典雅, 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审美特点与文化色彩, 其湘绣、苗绣、挑花、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湖南传统染织艺术可分为织锦、印染、刺绣3个部分。织锦有土家、苗、侗、瑶族四大锦, 其中土家锦以他们世代相传的“打花铺盖”闻名全国;湖南民间印染最有名的是蓝印花布, 其历史悠久, 花样繁多, 流传极广, 制作技法有印染、扎染、蜡染、拔染等;湖南民间刺绣与挑花有苗绣与花瑶挑花, 在人民生活中运用极广, 大至堂檐、帐檐、被面、衣饰, 小至枕头档、口水兜、钱荷包, 无不精美动人。

  目前市场上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存在款式陈旧、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产品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审美模式和视觉语言, 可以说产品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传播方式都远远地脱离了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 由此,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陷入了与时代脱节、与大众远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境地, 农耕文明下衍生的文化形式逐渐被现代文化冲击和消解。纵观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归纳和提炼出背后的本质原因:首先, 从研究视角来看, 目前对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一种民间艺术品, 忽视了染织艺术作为大众消费品和大众传媒的特征, 较少以染织艺术与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为直接切入点, 因而, 其解读局限于“染织艺术”本身, 对染织艺术在新经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无能为力。其次, 从研究方法来看, 目前对湖南染织艺术的研究主要采取美术学和民俗学等理论方法, 很少引入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开展研究, 缺乏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研究染织艺术的发展路径。再次, 从研究内容来看, 目前对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研究集中在染织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描述与解读, 关于染织艺术变迁、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2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的困境

  就目前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存在的问题而言, 在表象层面表现为产品陈旧、审美单一、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 但在深层次实际上是认知狭隘、发展局限、研究滞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农耕社会下催生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发展困境。

  2.1 生活方式颠覆下的发展困境

  人类社会的更替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并到信息社会, 工业文明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信息技术改变了消费方式和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逐步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居住方式等生活方式中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 在现有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下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 并面临沦为消亡之物的发展困境[4]。

  2.2 审美趣味更新下的接受困境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是农耕文明催生和发展的产物, 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鲜明的民俗特征, 常常通过“有意味的美的形式”诉说和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在后工业时代, 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逐渐向情感性、艺术性和人文性转变, 并且与现代的审美趋势和审美意味紧密结合。在湖南传统染织艺术一成不变的发展语境下, 其所代表的审美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严重发生偏离, 既不适应当下受众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趣味, 也不适用受众在不断求新求变的社会环境下的审美诉求, 特别是与社会脱节的保守的装饰性图形的运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染织的衰亡。

  2.3 消费社会驱动下的传播困境

  在消费社会下, 商家以刺激消费和取得利润为终极目标, 人们处在一种快节奏的消费模式中,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封闭性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虽然封闭性意味着技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艺术的保守与僵化。从发展脉络来看, 传统染织艺术的实现手段与产品形式基本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 即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许多技艺高超的传统染织艺术精品, 但其传播方式相当有限。大众化的染织艺术产品由于形式单一、观念陈旧和产品更新慢等原因, 受众的接受度很低,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举步维艰[4]。

  3 文化创意产业下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路径

  从传统染织艺术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可知, 在农耕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湖南传统染织艺术, 已不能满足当下受众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 失去其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 因此,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背景, 积极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开发和利用, 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识对传统染织艺术进行活化,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新材料与新艺术相结合, 丰富传统染织艺术的表现形式, 拓展传统技艺的内涵和外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路径的研究。

  3.1 传承经典技艺, 挖掘文化内涵

  通过梳理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技艺手法、审美特点、文化意蕴等, 挖掘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将之提炼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进而推进文化艺术的传播以及文化商品价值的提升。以湖南民间印染为例, 湘西苗族推崇万物有灵论, 他们以印染图形这种艺术形式为载体, 充分表达自身的原始信仰和族群情感, 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也表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5]。因此, 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将湖南民间印染的表现形式、技艺特点、传统用料等作为传承中应保留的原点, 把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染织艺术中的独特形象、装饰纹样等归纳提炼成符号化语言成为旅游纪念品的嫁接和再利用的元素, 再以简化、夸张、变异、重组等方式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最终转化为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卖点。一方面突出民间艺术地域性、淳朴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将文化内涵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和表达, 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衍生品的开发, 强化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带来的人文精神及社会价值, 打造独具湖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6]。

  同时, 在传承技艺、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技术与艺术对传统染织艺术进行改造, 如将湖南传统染织艺术中的蜡染、湘绣、苗绣等运用到服装设计、产品设计中, 用现代化的方式和语言将之再设计, 摈弃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 在造型语言和物质转化上探索现代化的设计语境。

  3.2 拓展多元化和品牌化发展方式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 文化性和情感性需求是现今的主流, “文化消费”理念使传统艺术传递出复古、怀旧的情感特征的同时, 也传递出鲜明的识别性的符号特征, 促使湖南传统染织艺术创新走向品牌化发展的趋势, 拓展染织艺术多元化和品牌化的发展方式。

  3.2.1根据每种传统染织艺术自身的特征进行分层次、系统化的开发方式, 引导湖南传统染织艺术朝着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以符合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发展模式。首先, 以湘绣、苗绣为例, 在技术整体性传承的基础上, 演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的艺术创作手段, 尝试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 比方说高级礼服定制等方式, 以求为刺绣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其次, 由于传统染织艺术的物用功能已经淡化, 其精神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表达成为关键因素, 因此, 改变传统染织艺术产品的应用形式, 制作技艺精湛的具有收藏价值的高档陈设品, 以适合展示空间、公共空间的展示或收藏。再次, 在确立产品基本风格的前提下, 突破文化衍生品的固有模式, 以全新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地域文化符号等呈现, 积极进行设计创新和个性化定制[7], 积极拓展其在服饰面料、家居用品、民间风格艺术品等方面的广阔设计空间[8]。

  3.2.2在大力推行手作的社会语境下, 将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 制作出具有新时代生命力的手工产品, 最终产生较好的社会推广性和受众接受度, 这对推行手作的体验性和文化性都具有现实意义。如有生活气息的创意产品、具有文化意蕴的文创礼品、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

  3.2.3针对现有产品缺乏统一视觉形象的问题, 明确产品形象、建立产品品牌、表达产品思想是必要的路径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型, 强调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独创性等维度, 为品牌化的塑造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

  3.3 建立协同创新设计平台

  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研究需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 在政府管理层面建立服务性、宣传导向作用的平台, 由官方及民间团体实时跟踪传统民间织染的发展动态, 适时给予帮助, 在宣传报道、文化梳理记述方面形成一个动态机制, 建立专属创新设计平台, 实现文化资源共享[9]。传统染织艺术的诸多文化面貌可以凭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充分展示、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 积极建力协同创新设计平台, 通过与高校设计学院合作探索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创意和开发模式, 与企业合作实现设计创意方案的投产和推广, 有效地保障染织艺术衍生品从调研、设计创意、生产和推广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有效性, 实现当地技艺传承人高校、设计团队和企业的资源整合。湖南大学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设立了“新通道”研究基地, 通过与当地合作开发侗族织锦, 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固有的存在形式, 设计符合受众审美趣味和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产品, 其产品多次亮相米兰国际舞台, 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取得了经济效益, 充分体现了通过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意义。

  4 结论

  当前, 挖掘与整理地域性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探索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是全球性的研究热点。湖南传统染织艺术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需积极探索开发模式, 染织艺术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艺术领域, 而是在文化创意产业、政府文化工程、地域文化品牌、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载体。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拓展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创新设计平台等路径为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探寻新的生存方式。研究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染织艺术创新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这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现实性的研究主题, 为塑造湖南文化品牌形象和染织艺术的现代化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湖南民间美术全集[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1994.
  [2]龙湘平.湘西民族艺术文化[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3]汤素兰, 刘大炮.凤凰染布匠[J].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4]盛羽.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J].宁波大学学报, 2016:18-21.
  [5]林军.湖南民间传统印染与其文化内涵[J].艺海, 2017 (3) :89-91.
  [6]田卓明.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突围与创新——以静乐剪纸和光影纸雕的探索为例[J].湖南包装, 2017, 32 (4) :39-42.
  [7]张彤, 韩俊武.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 2011 (20) :214-215.
  [8]陈磊.河北民间美术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的历史性发展机遇[J].大众文艺, 2015 (15) :53.
  [9]肖娅晖.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湖南湘绣品牌设计策略思考[J].湖南包装, 2016, 31 (2) :25-27.

点击查看>>染织专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原文出处:胡新明,林军,席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2):31-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