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及后天因素共同的影响,如《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此即说明人体在出生时已经存在着体质的差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均是说明体质的形成亦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中医体质学是坚持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辨体质、辨病和辨证的诊治思想,以帮助分析不同体质与疾病的发病、病证的反应状态、病机的发展趋向、转归预后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药物的特性改善偏颇体质,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更为贴切的重要参考依据。股骨头坏死在中医学被划归为“骨蚀”“骨痿”“骨痹”等疾病范畴,并认为其发病的内因在于脏腑亏虚、气血失调,外因在于跌打损伤、外感淫邪,内外病因共同导致气血瘀滞,痰阻经脉,最终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产物以及这些病理产物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文拟对股骨头坏死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做一归纳分析,探讨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发病机制与中医体质的相应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以为本病中医诊治思路提供参考。
1、中医体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早在秦汉时期《内经》中就已有对个体体质差异的认识,并对人体的体质进行了划分,如根据阴阳之盛衰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及根据五行属性将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等。现代医家王琦教授根据古代文献结合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提出9种体质的基本分类法,成为目前公认的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而机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感受外邪,在正常体质状态下,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外邪的能力,即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平衡或和谐,此时虽有外邪侵袭但并不易致病,如《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亦云:“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曰绕煮,竟不为害也。”而当人体处于病理体质时,在感受外来邪气时,常因体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相对虚弱,而给邪以入侵的机会,致使发病。如《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灵枢·五变篇》曰:“肉不坚,腠理疏松……则善病风。”《灵枢·百病始生》亦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说明中医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病。现代研究发现,不同的中医体质往往易引起某些疾病的罹患性和倾向性。如王长海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医体质与骨密度关系研究发现中医体质类型与骨密度关系密切,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是主要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的5种体质。司志平对膝骨性关节炎发生的易感体质研究发现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为易感体质。周明旺等发现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是膝骨性关节炎的高发体质。
2、中医体质对证候的影响
中医证候受中医体质的影响亦存在着倾向性,同时中医体质还可影响病因病机的变化,在中医证候的转化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灵枢·五变》云:“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素问·痹论》:“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伤寒总病论·叙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均说明不同体质在感受相同邪气后所表现的证型不同,中医体质影响着中医证候的形成。《医宗金鉴》曰:“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胜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此即中医所讲的“从化”理论,六邪致病随中医体质变化而变化,表现为不同证候,说明因体质不同,证候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和传变性。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证型因中医体质不同而存在差异,如何丽清等研究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发现风寒湿痹证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相关;肾气亏虚证型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相关;痰瘀互阻证型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相关。蔡亮等研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发现老年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居多,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居多。
司志平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发现寒湿阻滞证中阳虚质较多;痰瘀痹阻证中血瘀质、痰湿质较多;肝肾两虚证中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相对较多。姚星等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发现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型,气郁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型,阳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证型。
3、股骨头坏死中医体质的探讨
目前,现代医家股骨头坏死中医体质的研究虽较为罕见,但对其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的研究已非常广泛,现将本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做一归纳总结,以分析探讨可能与本病发病相关的中医体质。古代文献中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这一病名的直接记载,从其症状描述来看,与“骨蚀”“骨痿”“骨痹”等的记载极为相似。《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云:“虚邪之入於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
《脾胃论》亦云:“脾病则下流于肾……则肾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也”。现代医家如袁浩等提出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特点为气血不通瘀滞而致“瘀血”。根据将病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各种致病因素、辨病辨证与影像学和术中所见相结合,提出了“瘀血”为主证型,“肾虚”型和“痹证”型为亚证型的分类方法,以指导辨证论治,并将肾虚型分为肾阴亏损和肾阳不足两型,据该学者的研究可推测本病的发生与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有关。刘少军等认为“脉络瘀滞”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并以脉络瘀阻为基础,将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分为脉络瘀阻、脉络瘀阻兼肝肾亏虚、脉络瘀阻兼痰湿蕴结3型,推测与中医体质中的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有关。魏秋实在“瘀”证基础之上,将中医证型分为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和痰瘀蕴结型3型,推测与中医体质中的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有关。丁锷等结合病程将本病分为血瘀证(瘀血期)和肾虚证(修复期),推测与中医体质中的血瘀质、气虚质有关。陈卫衡等认为“痰瘀”是股骨头坏死致病根本所在,认为本病发病为脂质代谢紊乱及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内外因素所致,分析不同证候的理化指标,发现各中医证型组中血脂及凝血方面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并提出三期四证理论,将股骨头坏死证候分为早期(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中期(经脉痹阻)、晚期(肝肾亏虚),推测与中医体质中的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有关。
从上述研究中发现,现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痰、瘀、虚,发病之本为肝肾亏虚,标为血瘀痰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病与王琦教授提出的9种体质中的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有关。血与气本不相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舍于血,血随气行,气血相辅相成,相互依附。在人体生理情况下气促进血的生成,并推动和固摄它的运行,血承载并营养着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气血充盈,统摄有权,则气血运行畅通,精髓得以充,筋骨得以养。气虚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
气不足则津血生化乏源,敷布失常,精与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亦会降低,机体关节失却濡养;同时气虚则致血脉鼓动无力,血不行反聚为瘀;气虚则亦固摄无力,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失去濡养的功能反聚为瘀,瘀阻脉络,加之筋脉关节失却温润濡养,骨枯髓减,发为本病。而血瘀质本身,感受外邪或外伤后易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离经之血流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凝结为瘀,致脉络不畅,筋骨失养,发为本病。痰湿质的患者多为脾虚之人,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运化无权,饮食物入于胃不能生成水谷精微营养周身,反聚为痰湿,留于体内,随气血运行升降,无所不至,流窜于经络,输注于骨节,痰郁结于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瘀滞由生,痰阻瘀滞,致筋骨失养,筋脉拘挛,骨痹强直,发为本病。阴虚质的患者津液多不足,气血生化亏虚,不能濡养筋脉骨髓;同时虚火内炽,灼液为痰,痰阻滞于络,筋脉失养更甚,加重了髓精空虚,致使骨失所养,发为本病。阳虚质:脾阳不足则转输推动不利,水津不布,聚而为痰,肾阳不足致开阖不利,温煦失职,水湿上泛可聚而为痰,血遇寒则凝,失去温煦,聚而成瘀,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产物,发为本病。气虚、血瘀、痰湿、阴虚、阳虚等促使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络,阻碍气机,加重了虚证之虚,形成恶性循环,使变证丛生。
4、小结
中医体质在疾病的易感性、传变及预后转归发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治方面的研究亦与日俱增,但在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较为鲜见。笔者通过分析探讨中医体质对疾病、证候的影响及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证候变化的情况,对股骨头坏死与中医体质的关系进行探讨,推测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为股骨头坏死发病中的易感体质,但这仅是基于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及中医体质理论上的推测,其真正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琦.2008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0.
[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52;66;78;86-87;104.
[4]于潼,谢利民.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0,29(5):393-396.
[5]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6]王长海,栗平,马志新,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密度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9):6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