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行走时加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笔者自2006年以来运用中药内服及南星止痛膏药局部外贴治疗跟痛症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均为本院2006年9月~2013年10月风湿科和骨伤科门诊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61.4岁;病程6个月~21年;单足跟痛18例,双足跟痛10例。对照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1岁;病程9个月~22年;单足跟痛17例,双足跟痛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足跟部疼痛,晨起站立或行走负重时加重;(2)局部检查有叩击痛、压痛,均在跟骨结节周围,或有局部轻度肿胀;(3)X线检查常见跟骨结节部有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或无异常改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内服方为自拟补益肝肾、散寒活血方加减,药物组成:独活10g,桑寄生10g,杜仲10g,牛膝10g,山萸肉10g,制川乌6g,制草乌6g,桂枝15g,细辛5g,白芍15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路路通10g。上药水煎取汁分服,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服药同时用复方南星止痛膏(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30802)剪取合适大小外贴足跟,每次贴24h,隔天再贴,连用4贴为1个疗程,隔4d后再贴第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醋氯芬酸肠溶胶囊(陕西开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01020),每次0.1g,每日2次,饭后即服;同时外涂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19990291),每日3次。口服外用均以治疗10d为1个疗程,间隔2d再行第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制定。痊愈:足跟疼痛症状消失,活动正常,不影响行走,半年以上不复发;好转:足跟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基本上不影响行走,或仍有反复发作,但足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足跟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28例中,痊愈12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26例中,痊愈9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慢性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是中、老年人足跟部骨与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本病始见于清·刘恒端《经历杂论·诸痛论》,后代医家将本病归属于“骨痹”范畴。本病发病根源责之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因足根位于人体最低,负重最多,易感水湿寒冷。肾主骨,肝主筋,人至中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又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筋骨,或劳损外伤致气滞血瘀,瘀阻脉络,不通则痛,乃发为本病。本病病机为肝肾不足、寒凝瘀阻,治疗当以补益肝肾、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为法。
内服方中独活、桑寄生、牛膝、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桂枝温补肾阳,散寒祛湿止痛;红花、乳香、没药、牛膝、路路通活血通经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主要成分有生天南星、生川乌、丁香、肉桂、细辛、乳香、没药等,具有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其有镇痛、局部麻醉、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对照组所用之醋氯芬酸肠溶胶囊和双氯芬酸钠二乙胺乳膏均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两者对胃刺激较轻,可快速减轻患者的疼痛,且疗效维持时间长。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跟痛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我们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减药后症状易反复,且长期使用也存在着许多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本病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标本兼顾,减少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5参考文献
[1]张文柱.药醋熏洗治疗跟痛症9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4,36(4):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