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经济伦理观的批判性继承

来源:西部学刊 作者:李广义
发布于:2021-03-25 共7748字

  摘 要:道教经典《太平经》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在"财富均平""以民为本""广嗣兴国""保护资源"等方面。其现代价值体现在:"财富均平"的正义诉求为政治目的的公平定位提供一定的道德理念;"广嗣兴国"的人口政策是对性别歧视的社会现实有力的道德谴责;"以民为本"的仁政理念为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予以一定的道德控制;"保护资源"的生态意识为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敲响清醒的道德警钟。《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值得批判性地继承与借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自信、弥补"现代性社会道德"的不足,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太平经》; 经济伦理; 现代价值;

  经济伦理属于现代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它"就是要研究和解决经济活动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研究和解决道德对经济活动的激励或约束作用"[1]36.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严格的经济伦理体系,但不乏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基于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的要求反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可以发现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太平经》是相传由神人授予东汉方士于吉的道教太平道典籍,其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从东汉至唐代,《太平经》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太平经》渗透着浓厚的伦理道德精神,道德与经济的结合是其伦理观予以关切的问题之一,经济伦理成为其伦理思想的重点内容。

经济

  一、财富均平:《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正义诉求

  中国古代社会下层民众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德心理,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都与此息息相关。针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田地、土地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现状,人们渴望尽早摆脱厄运,期盼"太平盛世"的到来。《太平经》正是抓住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这种心理需求,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老子》第77章)的理念,在"天下太平"的道德理想追求目标指引下,在经济方面提出了"财富均平"的正义观,主张实施"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措施,"希望统治者效法天道,抑强扶弱,在社会分配方面行使平均之道,促使社会治理更为公正。"[2]117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大胆、独特而又新颖的见解。由此也可以看出,"财富均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它与君王所奉行的统治政策有关,是一个非常重大而棘手的政治问题,反映了人们对于分配正义的追求。

  何为"周穷救急"?《太平经》认为:"夫饥者思食,寒者思衣,……是故当以此赐之也,此名为周穷救急。"[3]230~231即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太平经》并不把积财本身视作一种恶,而是劝诫富人、权贵们不要把财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夫财者,天地之间盈余物也,比若水,常流行而相从,常谦谦居其下。得多财者,谦者多得也。故期者,天不佑之矣。"[3]695谦和与慈善才是聚财的首要手段,"凡人家力强者,多畜私财,后反多贫凶,何也?"[3]247其原因就是他们通过"多智反欺不足者""力强反欺弱者""后生反欺老者"等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为富不仁"更使他们陷入绝境,"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乏)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3]242不肯"周穷救急"为六罪之一,罪过会延及子孙后代,后果相当严重,"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3]251~252

  《太平经》认为,那些一贯实践"周穷救急"的人,则会善有善报,"常力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凡天地增其算,百神皆得来食此家,莫不悦喜。因为德行,或得大官,不辱先人,不负后生。"[3]242~243由于他们经常尽力周济穷人,符合天道,所以不但自身能够延年益寿,而且会惠及后代、光宗耀祖。当然,对于那些有充沛精力而游手好闲之辈,则另当别论,因为不各尽所能来收获和集聚财物,同样是一大罪过。"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3]29由此可见,《太平经》并不是一味地放纵社会仇富心态的滋生蔓延,它不但倡导"周穷救急",也主张自食其力,提倡人人劳动,把因懒惰而使自己陷入饥寒的行为视作一种恶,具有较强的道德说服力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与"多所有者为富,少所有者为贫"[3]30的世俗贫富观不同,《太平经》提出了"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3]151这样不同以往的新贫富观。"《太平经》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一般的财物,真正的富裕也不是拥有奇珍异宝,而是积'德'得'道',进而获中和之'善财',以顺'天之道',这才是太平世道之最大财富。"[4]116归根结底,《太平经》不仅仅把眼光盯在具体的财物上,认为社会要顺应"天之道",君主与富人都应当行仁好施,那些不肯"周穷救急"的人将要遭到神灵的怪罪与惩罚。《太平经》同时告诫统治阶级生活要"寡欲""节俭",不可漠视民生民情,由此"体现了道教的慈善精神,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种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5]17只有以太平思想的公平观念去分配财富,以"损有馀而补不足"的补偿理念去解决社会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平均"的道德理想目标。

  二、以民为本:《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仁政理念

  从广义上讲,民生也属于经济伦理的范畴。在民本思想方面,《太平经》融合了儒家、墨家、道家的观点,形成了具有神学色彩的民本观。王明先生认为,《太平经》有关社会政治的一部分言论吸取了墨子的平民思想,即反对残酷剥削、主张劳动自助,一些主张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内心渴望。卿希泰先生认为,由于《太平经》内容庞杂不一,所以在这部书中,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内容,又有"部分思想,反映了当时农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使之成为农民起义的武器。"[6]他把这种思想称为乌托邦思想,其在《太平经》的表现就是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属于公共的东西,大家共同享受,不应该为少数人所独占、为少数人据为私有。"顺应民心,足其衣食,去其怨结,这是实现国家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7]116很多学者赞同卿先生的观点,认为《太平经》的道德"理想"虽然是一种幻想,"但这个幻想实际上是人民对封建王朝腐败统治的曲线谏言、侧面进攻。它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所以带有一定的人民性,显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8]38《太平经》描绘的社会蓝图虽然不动人,"但也给受尽苦难的人民以极大的精神寄托,使之簇拥在太平的旗帜下,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9]70所以《太平经》具有柏拉图式理想国的特点。《太平经》要求建立人人参加劳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节制消费等社会经济生活秩序,这些思想基本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由此可见,《太平经》并非全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它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富有道德理想色彩,这也是《太平经》伦理思想值得肯定的地方。

  笔者认为,《太平经》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民本"思想。"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3]这是对统治者依赖人民的强有力说明。《太平经》的"民本"思想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关心民生、民意,这主要表现在解决民众的"三急"上。《太平经》认为,"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3]43大急为"饮食、男女",小急为"衣服",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温饱问题与人的问题,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大事,"守此三者,足以竟其天年,传其天统,终者复始,无有穷已。故古者圣人以此为治也,其余不急,召凶祸物者悉已去矣".[3]44统治者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民心"对于统治地位的重要性,

  "民愁苦困穷,即仰而呼皇天,诚冤诚冤,气感动六方,故致灾变纷纷,畜积非一,不可卒除。为害甚甚,是即失天下之人心意矣。"[3]202~203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这是"道本",生产问题(包括人口生产)、温饱问题不解决,统治地位就不稳定,这与黄老道家"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统治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具有时代的历史进步性。

  三、广嗣兴国:《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人口政策

  人口生产政策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的国家管理手段。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战争频繁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统治者都认为众多和不断增加的人口是一国财富最重要的象征,人口繁衍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重令》);人口增减关乎国家的兴衰,"一部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史往往就在人口增加、过剩、剧减,再增加、再剧减的过程中轮回,而与之相应伴随着的是生产力的恢复、发展、破坏和再恢复、发展、再破坏。国家的兴亡、更替及分裂、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增减这一看不见的手所控制。"[10]114所以,研究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生育问题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共同关注的对象。

  《太平经》成书的汉代也是一个"人口增加、过剩、剧减,再增加、再剧减"频繁的时代。针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以"致太平"为道德理想目标的《太平经》当然不会等闲视之,认为人口众多是统治者贤明、国家富强、国有道德的象征,"国有道与德,而君臣贤明,则民从也。国无道德,则民叛也。是故治国之大要,以多民为富,少民为大贫困。"[3]264所以,《太平经》主张顺应人饮食男女的本能欲望,反对禁欲这类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认为人无子则人民愁苦、国家不兴,"大要实仰衣食于子。人无子,绝无后世;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3]150《太平经》不但提倡非禁欲主义,而且对人生育的最佳年龄段提出了科学的见解,"天数五,地数五,人数五,三五十五,而内藏气动。四五二十,与四时气合而欲施,四时者主生,故欲施生。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气足,而任施。五六三十而强,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统,以传类。会三十年而免,老当衰,小止闭房内。"[3]217~218人二十岁具有实施萌生之举,二十五岁才胜任交合之事,三十岁达至生育巅峰,之后直线下降,六十岁时要停止交合。《太平经》运用阴阳数理,近似现代生理科学般地解释了人体发育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上生殖机能的变化和运作。

  那么,什么是合乎当时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人口生产的特殊道德规范?笔者认为,特别之处就在于《太平经》提出一种有别于"一夫一妻"式的"一夫二妻"婚姻模式。"《太平经》对婚姻的理想模式提出自己的设想,认为:'一男得二女'(即一夫二妻制)能促进人类社会尤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并可有效地遏制弃杀女婴之恶俗。"[11]242《太平经》以阴阳观念为依据,从宗教的角度给予"一夫二妻"婚姻模式以合理性与神圣性,"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如大多女,则阴气兴;如大多男,则阳气无双无法,亦致凶,何也?人之数当与天地相应,不相应力而不及,故得凶害也。"[3]38一男娶二女,和合阴阳,辅助天地化生,共穿天地之统,太平之气则应运而至,《太平经》"广嗣兴国"之经济思想可谓用心良苦。

  四、保护资源:《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识

  道家已认识到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要遵循保护生物资源的生态道德规范,禁止"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捕猎方式,"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麚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殻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淮南子·主术训》)保护生物资源要用养结合、爱物节用,这样资源生长才能够长期稳定。

  《太平经》也有类似的保护资源"纲要",如:"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3]174意思是即使为了治病而不得已宰杀生物时,也要等到其化育成熟才可以用作药物。又如:"勿杀任用者、少齿者,是天所行,神灵所仰也。万民愚戆,恣意杀伤,或怀妊胞中,当生反死,此为绝命以给人口。当死之时,皆恐惧近,知不见活。故天诚矜之,怜愍为施防禁,犯者坐之。六畜尚去明爱,不忍中伤,人反不自惜更为贼虏,所取非一,妄行金刃,杀人不坐也。虽不即诛者,天积其过,杀败不止,灭尸下流未生。是者亦不得逢吉,鬼神憎之,司候在前,何有脱时?故记善恶重之,即不犯耳。"[3]581~582不可杀那些还有用的,还没有长成的动物,这是天意,不可违抗。要杜绝那些任意杀伤禽兽甚至把那些怀有幼崽的动物杀死、灭绝禽兽之命以满足人的口腹之欲的愚蠢行为。《太平经》认为这样残害生灵的态度会用在对待人之生命上,鬼神憎恶之,甚至殃及后人。所以,保护生物资源不是不允许杀伤动物,而是要保护物种,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的整体性,"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3]219不注意从根本上保护资源,则会陷入物种绝灭的危险境地。

  在《禁烧山林决》与《烧下田草决》两篇中,《太平经》认为要禁止烧毁山林,而丛生野草是可以烧毁的。"山者,太阳也,土地之纲,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烧山林丛木。"[3]669因为山、林、火皆属于阳,本应相辅相成,决不可相互抵消制约,故禁止烧毁山林树木,这是自然的法则;"草者,木之阴也,与乙相应。木者,与甲相应。甲者,阳也,与木同类,故相应也。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与乙相应也。乙者畏金,金者伤木,木伤则阳衰,阳衰则伪奸起,故当烧之也。"而草属于阴,与乙相应,不可阴盛阳衰,所以应当烧毁野草,以"悦阴兴阳".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解释虽然神学色彩浓厚,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其有关资源利用的思想还显得略微粗糙,但其保护资源的生态意识是符合生态经济伦理要求的,二者殊途同归,对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五、《太平经》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厘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环节。所以,挖掘《太平经》经典中所蕴藏的经济伦理思想既能起到传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作用,又是振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其手段方法可以作为有效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借鉴,彰显非同一般的现代价值。

  首先,《太平经》"财富均平"的正义诉求为政治目的的公平定位提供一定的道德标准。任何经济行为都包含一定的政治目的,由于政治的阶级属性问题,未必所有的政治目的都是"正义"的(即使是它们打着"正义"的幌子),只有经受住道德审视的"正义"诉求才符合政治目的的公平定位,才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从公平、平等的道德理念上看,《太平经》"财富均平"的正义诉求体现了制度的正义,"制度的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目标和整合价值的体现,不仅是一定阶段和一定社会的伦理价值的体现,也是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前途的价值目标。"[12]30在财富分配方面,《太平经》给我们提供了公平、平等的道德理念,有助于我们努力改变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太平经》"以民为本"的仁政理念为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予以一定的道德控制。经济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行为的完成离不开经济手段的运用。《太平经》"以民为本"的核心就是强调经济手段运用的道德性,虽然不可避免时代的局限性,但给现代社会提供的是可以部分"古为今用"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仁政"理念告诉我们:"如何处理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如何在政治治理中顺应民心与民意,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衡量政治统治是否具有道德正义性的重要标准。"[13]288"以人为本"更多体现的是"以民为本".在政治目的正义的引导下,经济手段正义愈发显示出其道德正义性,而运用不正当的经济手段则会造成诸如失去民心、民意的严重道德后果。因此,政府要加大经济手段的合理运用的道德控制,强化权力制衡机制,以纯洁的政治声誉与良好的信誉赢得群众的拥护。

  第三,《太平经》"广嗣兴国"的人口政策是对性别歧视的社会现实有力的道德谴责。性别歧视一直是社会的痼疾,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尺。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观,女性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男女平等的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太平经》"广嗣兴国"中的妇女思想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性,具有现代女性主义的雏形。其尊重妇女的思想是极为宝贵的,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社会女性伦理、人口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资源,有利于遏制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村)的不良倾向。当然,《太平经》不可能超越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大背景,提倡的仅仅限于生存权上的平等;它给女性指出的解放之路,也只是在宗教信仰的领域中寻找些许安慰与解脱,仍然脱离不开世俗社会的束缚,与现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思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四,《太平经》"保护资源"的生态意识为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敲响清醒的道德警钟。这个时代最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之一就是物种的灭绝,有科学家估计,曾在地球上生存的动植物物种的99%已经灭绝。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估计,每年约有4000到6000的物种濒临灭绝,或者说每天约有10余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具有直接的伦理责任。"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加剧生命之流的衰竭过程,这绝不是一件小事。物种的每次灭绝,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超级屠杀。它不仅杀死生命个体,还杀死一种生命形态(物种)。它不仅毁灭生命的'存在',而且毁灭生命的'本质';不仅毁灭生命的'肉体',而且毁灭生命的'灵魂'."[14]197《太平经》"保护资源"的道德规范,对于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很有借鉴价值。"日益恶化的环境呼唤人类改变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借鉴《太平经》'三合相通'思想,把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5]200《太平经》"保护资源"的生态精神有助于人类合理地利用资源,积极地保护自然,承担起"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

  参考文献

  [1]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吕锡琛。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道家道教政治伦理阐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张坤。《太平经》的三种"财富观"管窥[J].学术论坛,2005(3)。

  [5]杜洪义。《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J].中国道教,2008(5)。

  [6]卿希泰。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80(2)。

  [7]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8]朱永龄。略论《太平经》哲学、政治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社科版,1987(1)。

  [9]杜洪义。《太平经》社会政治思想浅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1)。

  [10]吴洁生。试论中国古代人口增减与王朝兴衰关系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11]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倪愫襄。论制度的正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3]吕锡琛。论道家"各便其性"的政治诉求[M]//李建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1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何立芳。《太平经》的和谐思想浅议[J].宗教学研究,2007(4)。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原文出处:李广义.《太平经》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西部学刊,2020(21):144-147.
相关标签:伦理经济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