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商法论文

CISG对商业惯例的认定和判例分析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作者:申欣冉
发布于:2021-12-08 共10686字

  摘    要: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商业惯例作为默示承诺的认定分为两种情况:当事人约定或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惯例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特定行业的交易者所通用的商业惯例。目前国内关于国际合同中商业惯例的判决和国际商事惯例的裁判都比较少,在裁判文书中对于商业惯例的认定较为模糊,需要对该公约商业惯例的认定进行解释,从而为国内法院处理相关问题提供思路。结合世界范围内的判例法,对商业惯例做出主客观条件的限定,客观方面商业惯例应当具有国际性、地域性、行业性,主观方面要求当事人对法律后果“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特殊地域对于主观要件的要求更高,如展销会等区域,默认推知该区域的国际商人对商业惯例知晓。对商业惯例的适用需要当事人主张并提供证据,若通过专家证人证言来证明,则要求专家证人经常从事该行业,法官在做出裁决时需要站在国际商人的角度,而不可从无关第三人角度做出裁判。

  关键词 :     CISG,商业惯例,默示承诺,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 recognizes business practices as implied undertakings in two situations: specific practices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or formed during transaction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commonly used by traders in specific industries with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area.At present, domestic judgments on business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practices are relatively rare.The determination of business practices in the judgment documents is relatively vague.Combining with worldwide case law,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are defined for business practices.On the objective side, business practices should b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industry-specific, and subjectively, the parties are required to “know or should know” about the legal consequences.In special regions, the requirements for subjective elements are higher, such as trade fairs and other areas, where it is assumed that international businessmen in that area are aware of business practices.The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practices requires the parties to assert and provide evidence.If the testimony of expert witnesses is used to prove, the expert witnesses are required to be engaged in the industry frequently.The judges need to st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en when making a ruling instead of unrelated third parties.

  Keyword: CISG; transaction custom; Implied commitment;

  一、CISG对于默示承诺方式的具体规定

  默示并不等于不作为。不作为同义于“缄默”,不采取任何措施,同时没有意思表示;而默示具有意思表示,只不过不通过书面或者口头来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40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可见,对于默示意思表示的达成方式主要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以下简称CISG)就承诺的方式做出规定,其第18条第(1)款规定承诺可以明确的作为来达成:“被发价人声明或做出其他行为表示同意一项发价,即是接受,缄默或不行动本身不等于接受。”此规定与我国《民法典》规定意思一致,即单纯的沉默没有意思表示存在,不得视为承诺的达成。这里规定的“其他行为”不仅包括履行主合同义务的行为,也包含着其他表示同意达成承诺的行为,如默示签订合同确认书、接受相关合同条款、不提出异议等。CISG第18条第(3)款属于意思实现,规定承诺可以通过行为达成,需要根据双方之间的交易习惯做出,此时无须明确的意思表示。“如果根据该项发价或依照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做法和惯例,被发价人可以做出某种行为,例如与发运货物或支付价款有关的行为,来表示同意,而无须向发价人发出通知,则接受于该项行为做出时生效,但该项行为必须在上一款所规定的期间内做出。”此规定允许当事人双方根据已经形成的交易习惯以默示的方式达成承诺。同时,这里的行为也包含履行主合同义务的行为,但与第(1)款不同,不包含其他非履行主合同义务但表示同意的行为。

1.png

  CISG规定了在默示情况下以商业惯例达成承诺的途径。其一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商业惯例来达成承诺,这里的商业惯例是明示的,仅限于当事人双方之间约定的,并且经过实践而形成的特有的商业惯例,区别于普遍通用的国际习惯;其二是在默示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双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习惯,以默示的方式达成承诺。这里对国际习惯的要求是“着名”,即为从事国际商业贸易的理性人所应当知道的国际习惯,并且还应当是局限于当事人所签署的特殊行业内的特定种类合同、为从事该行业的人所广泛知晓的国际习惯1。

  比较《民法典》与CISG对于默示承诺方式的规定,可以看出,后者对于默示情况下以交易习惯达成合同的规定更加细致。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以商业惯例构成默示承诺的情况经常发生,产生纠纷时,需要对商业惯例进行具体分析,而在判定当事人是否可以以商业惯例达成默示时,需要结合CISG第8条与第9条的规定,对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解释。

  二、关于商业惯例的概念及判断标准的理解

  CISG第8条第(3)款允许采用商业惯例来解释当事人行为所代表的意思表示:“在确定一方当事人的意旨或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应有的理解时,应适当地考虑到与事实有关的一切情况,包括谈判情形、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惯例和当事人其后的任何行为。”CISG第9条则赋予了商业惯例规范当事人行为的功能:“(1)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2)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这里的商业惯例不仅适用于对合同内容的解释,也适用于对合同是否订立的解释。但从该条文内容看,对于商业惯例的限定并不清楚,如关于商业惯例的概念以及认定标准是什么、该商业惯例的适用地域范围是否应当做出限定等,因而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从判例法中寻找对于交易惯例的解释。

  奥地利的判例法中对惯例给出的定义是:在当事人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频率发生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善意地假定在类似情况下还会再次发生这种行为2。英国对于商业惯例的确定与定义有更加具体的规定,当事人需要举证证明商业惯例的存在,由法官根据“着名、确定、合理”三要素来判断是否适用[1]。这三个标准在判例法中被广泛承认和适用。

  “着名”要求商业惯例是由古老的传统形成,被当事人普遍接受,不要求实际了解其用法,但该用法必须为从事有关特定贸易的当事人广泛知晓并遵守。如在澳大利亚的一项判决中,原告卖方声称有一项国际贸易惯例,规定买方应在装运前至少15天开立信用证,除非另有约定,双方应受该惯例的约束。然而,卖方无法证明这是国际羊毛业中广为人知的惯例。卖方错误地认为买方违反了合同,并错误地回避了合同,法院裁判结果为:买方可因卖方未交货而要求赔偿损失。

  “确定”是指商业惯例的内容具有确定性、明确性,其含义不存在含糊不清,即要明确规定商业惯例的内容、形式。如在中国1997年6月25日的一项关于中国买方和韩国卖方之间的艺术品买卖纠纷的仲裁裁决中,决定将CISG作为国际惯例适用,因为缔约双方都提及了该公约并且该公约内容清楚明确,故予以适用3。

  “合理”则可以理解为合乎法律的规定。如在德国1993年的一个案例中认为尽管交易习惯的形成应当与时间、地域、适用范围相联系,但是如果一个商业惯例过于不合理,则不能承认其存在。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存在“有关贸易主体极不寻常”的做法,即在交易中,要求买方立即对交付的货物进行检查,加强了买方的义务4。

  由于商业惯例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些标准在近些年来的实践中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首先,关于“着名”这一标准,例如《美国统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中对于商业惯例的规定为被经商者所经常遵守并且使用,并不要求其为众人所知。其次,对于“合理性”,CISG第9条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商业惯例具有合理性,对合理性的一般理解为适应法律的规定,即不与法律冲突,而现有的判决中,出现了国际商业惯例的适用倾轧国内法律规定的情况5。最后,对于“确定性”,即商业惯例应当是明确的,但这一条件无疑是较难把控的。国际商业惯例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所有交易者的认同,曼哈顿的交易者之间即使有多年的交易经历,但是对于商品的品级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使习惯变得确定是十分困难的[2]。由于存在以上冲突,需要重新对这些商业惯例的判断标准进行解释。

  三、对商业惯例的认定和判例分析

  (一)CISG第9条的历史以及约束力来源的主客观论之争

  CISG第9条中的商业惯例并不是指习惯。习惯(custom)与惯例(usage)不同,习惯是指需要当事人长期遵守并不断实践一种行为,并且人们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该习惯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惯例则多是在契约中形成的,当事人知道这一惯例的存在,能够约束当事人是基于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将其纳入合同之中。而对于这种商业惯例的约束力来源,则存在主观论与客观论之争。主观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认为应当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由其赋予商业惯例以约束力。在默示的情况下,当事人此时没有在合同中援引某个商业惯例,但是当事人依照商业惯例行动,此时根据当事人的行动推出其意思表示,若一方当事人并不清楚该惯例的存在,则该惯例不得适用。客观论认为惯例相当于任意法规范,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渊源,有补充与解释合同的功能,其约束力来自于其自身,而并非来自于当事人的约定,与其主观意图无关。商业惯例总会被适用,除非当事人以反向约定明确排除。此外,即使当事人不知道该惯例的存在,也可以适用。从CISG第9条形成的历史来看,其最终形成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CISG的前身是1964年在海牙通过的两个国际贸易公约,但由于在起草过程中缺乏第三世界国家的有效参与,其并未得到广泛接纳6。而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决定修改这两个公约,最终合并定名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而在起草讨论过程中,第9条第(2)款成为争议焦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所持观点为:商业惯例对当事人具有适用效力,不论当事人是否同意适用,其都可以独立于当事人的意志来发挥规范性作用。但这样的观点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否定,理由如下:其一,商业惯例优先于统一法,而有些商业习惯是为强势企业所制定的,其适用可能会影响判决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其二,不同地方的理性人对于适用于合同的商业惯例有不同的理解,易造成裁判结果的不确定性;其三,若当事人受到他们所不清楚的商业惯例的约束,会导致当事人义务的不确定。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商业惯例大多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国际贸易经验,发达国家成为这些惯例的制定者和主导者,而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些商业惯例并不清楚,指出在当事人不了解这些惯例的情况下被迫直接适用,有可能会不利于其本国的贸易;而发达国家倾向于商业惯例不需要援引,可以直接适用,以保持交易的高效性。

  经过多次修改,如何适用商业惯例最终在CISG第9条第(2)款的规定中确定下来:“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由此可知,CISG不再侧重从一般理性人的角度来分析商业惯例,而是要求从从事国际贸易商人的角度来分析实际可以适用的商业惯例,而不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分析当事人应当遵循的商业惯例。显然,这更具有合理性,降低了不确定的风险,降低了法官因对商业惯例不理解而做出误判的风险。其不仅体现了发达国家的要求,而且因为同时提出“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作为主观要件,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主张,保护当事人避免因对国际商事惯例不了解而遭受不利。此外,该条款也否认了商业惯例凌驾于统一法的规定,确定了CISG优先适用的顺序。正是由于第9条是对不同利益协调的结果,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结合,因此对于其采取“主观说”还是“客观说”并不清楚。而对于商业惯例的具体认定,应当对CISG第9条的第(1)(2)两款进行分析。

  (二)结合CISG第9条第(1)(2)款对商业惯例的具体分析

  CISG第9条第(1)款的规定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根据当事人约定的商业惯例从而产生效力,其效力以当事人合意为基础,具有契约性效力;其二,当事各方在其业务领域行事,并在先决条件下彼此有进一步的频繁商业关系时,才能考虑当事各方在彼此之间确立了一种惯例,并且另一方则根据这种惯例默示接受了一般条款。

  如果销售合同中没有对货物的具体描述,如果没有对货物的质量做出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贸易惯例应是解决争议的原则。买卖双方在履行有争议的合同之前确实履行了双方之间的通行合同,通行合同主要包含合同的一般条款,双方当事人在履行通行合同过程中就质量问题确立商业惯例,这种惯例对双方都应具有约束力。如1990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对一个布料样品纠纷案的仲裁裁决中认为,缔约双方对先前交付的货物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其证据如“吴先生的样品”中有“棕色布料样品已经过确认”的字样,这表明双方之间已经确立了确认布料样品的惯例[3]。

  2005年荷兰仲裁机构在对一商业确认书纠纷案的裁决中认为,缔约双方以默示方式形成的惯例是有效的,即便该商业惯例的内容与其他地区通行的同种类的商业惯例不同,也应当优先承认双方约定的商业惯例的效力。在该案中,缔约双方确立了签署商业确认书形成合同的惯例,这一惯例一直得到双方的认可与执行,在卖方向买方提出仲裁条款的选择时,买方同样签订了商业确认书,没有提出异议,关于仲裁条款的选择,买方同样以确认书的形式做出了承诺,但后来就此发生争议时,买方认为尽管其签署了确认书,但不代表其同意该仲裁条款的选择。买方认为在欧盟法律体系中,仲裁条款这样的合同条款必须以书面形式明确批准两次,买方没有这样做,因此不受仲裁条款的约束。而仲裁庭认为这是不正确的,首先,根据CISG第9条第(1)款之规定,缔约方之间制定的惯例具有约束力。而本案中买方没有一次偏离这一惯例,也没有在收到确认书后向卖方提出他不希望适用这些条件或希望适用自己的一般条件,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推知卖方可能依赖买方在确认书上的签字来表示对这些条件的接受。其次,买方提出的这一惯例是意大利法律的一条规则,但这条规则在欧洲法律体系中不存在,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仲裁庭拒绝买方的异议7。

  CISG第9条第(2)款的适用在第(1)款之后,即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没有确定存在于其间的商业惯例时,可以适用第(2)款中的商业惯例对其进行解释。此外,第(2)款中的默示同意与第(1)款中的默示同意的含义不同。第(1)款中的默示同意是指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特有的惯例来推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默示同意,即此时双方当事人对于商业惯例是有合意的;而第(2)款中的默示同意是指由于当事人对于该商业惯例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此时推定该商业惯例的存在,而非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合意的商业惯例来约束彼此。

  CISG第9条第(2)款中包含了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具体分析如下。

  对客观要件的认定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商业惯例应当是为当事人广泛知道的惯例,是指在同行业的国际贸易中为当事人所普遍公认的商业惯例,不需要该特定行业中的所有贸易人都知道,也不需要为其他行业的人所广泛知道。其二,商业惯例要为特定贸易中的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普遍认可并遵守。即使是在同一领域,不同类型的合同所使用的条款通常不一样,所通行的商业惯例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限制。虽然没有明文法对于商业惯例进行明确定义,但商业惯例需要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是各国所认可并达成共识。其三,虽然商业惯例是在国际贸易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国际性与地域性,即应当是在一定地域内为多个国家中该行业的经营人所公认的,并不要求是全球范围内为人所知,但在有些情况下并不排除区域商事惯例在没有当事人合意适用时适用该商业惯例的可能性。这在一些判例法中有所体现,如英国“芬尼亚保险公司与通用再保险公司再保险合同纠纷案”就体现了上述要件。法官提出可以通过咨询相关专家证人来判断其是否为多数人经常使用,以及该行为是否是重复性的,从而决定该行为是否是商业惯例。除此之外,该法院还确立了具体识别商业惯例的标准,一是该商业惯例必须是客观的且可操作的,而不能只是存在于主观想象之中的;二是该商业惯例必须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三是不按照该商业惯例行事的负面后果8。该案确定的商事惯例是存在于伦敦地区保险业务中的商业惯例,其排除运输保险。可见,具体案例中的商业惯例需要具备专业性以及地域性[4]。

  对主观要件的认定,首先是对“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理解。欧洲地区许多国家将商业惯例与地域相联系从而确定该商业惯例是否纳入CISG第9条的范畴,即要求当事人在该区域内经常从事国际商业活动,或者有营业场所等,由此对当地的商业惯例保持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状态,即不可能不知道。对于知道的程度,并不要求特别具体,只需要大概了解其形式即可,但对于商业惯例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必须清楚。这一主观要件的认定在许多国家的判例中都有体现。如奥地利最高法院在有关判决中认为,当事人在从事国际贸易时,只需要了解与其营业场所相关的特定领域内为商人广泛知道并经常遵守的商业惯例。这一观点也为多个国家的法院所认可。1992年瑞士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在奥地利和瑞士,确认的商业通信的合同效力并没有被否认,因此,双方当事人都承认这种通信的法律效力。根据普遍意见,确认书构成“对所订立合同的组成和内容的表示”9。荷兰法院在判决中认为,当事人之间有着长期的交易,一方当事人应当知道对方当事人国家关于延期付款利率的相关规定,该方当事人需遵守对方当事人国家的相关规定。1995年德国法院在其做出的关于商业确认书中的贸易惯例的判决中强调了贸易当事人对于商业惯例法律后果的理解:尽管要约双方在其营业地的管辖区内以沉默方式订立合同是一种公认的贸易惯例,由于CISG的国际性,应只考虑在要约人的管辖区和受要约人的管辖区内为法律所认可的贸易惯例。此外,贸易惯例的法律效力必须为双方所知。该法院进一步认为,如果某一贸易惯例仅在两个缔约国中的一个国家有效,则不足以承认该惯例。因此,关于商业确认书的规定必须在两个参与国得到承认,并且双方都知道其后果,该贸易惯例仅存在于德国信函收件人所在地是不够的。因为对收到商业确认书保持沉默在法国的效果与德国不同,这种确认在法国贸易实践中并不常见10。其次,关于特殊地域,对于主观要件有不同的要求。若是在各国贸易的集中地,如商品展销会、仓储、港口等经常发生同类型交易的市场,在这里进行国际交易的商人都适用此处的商业惯例,此时可以期待在这个市场初次进行交易的商人对该商业惯例是知晓的。若当事人是第一次在这里进行交易,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也可以推定当事人对此地的商业惯例是知道的,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最后,对于普遍适用的国际商业惯例,即广为人知的商业惯例,此时只需要考虑是否满足客观条件,无须考虑当事人是否知道并应当知道这一主观要件。因为国际商人一般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经商能力,并且见多识广,对于商业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而具有普遍性的商业惯例所具有的特质就是为大多数人所知道,所以可以推定其对于该商业惯例是知悉的。

  四、商业惯例的其他相关问题

  法院对商业惯例的适用是被动适用。如果当事方没有主动提出并证明该商业惯例的存在,则法院不能主动适用商业惯例对合同进行解释。如果当事方既没有指称也没有证明交易惯例的存在,则不能确立这种交易习惯的适用11。对专家证人的证言进行采信时,应当参考该专家证人的身份,即该专家证人应当属于经常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如果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参与该行业的业务,而商业惯例具有灵活性与时代性,那么其对商业惯例的了解程度也会受到质疑,应当排除。

  商业惯例有时会背离成文法的规定,但不能因此一概否认其合理性,因为有些商业惯例的存在是满足商事主体在交易中的特殊需要,此时其背离成文法的状态并不能否认其合理性,只要其超越的并非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仅仅是任意性规定,应当承认该惯例的适法性;但是,如果该商业惯例超越的是强制性法律规范,为保护公共法益,则应当对其适用加以限制。尽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印发的《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考虑国际商事海事惯例,不再将公共秩序保留对其进行限制[5],但在二者有冲突时,对商业惯例的尊重不能排除强制性法律规定。

  关于商业惯例的减损,结合CISG第9条与第12条可知,若商事主体希望排除某商业惯例,其可以选择明示排除,也可以选择在事前明确表示自己对于交易习惯不熟悉、不了解,抑或可以通过选择非缔约国法律或者缔约国特定实体法,从而默示排除商业惯例的适用[6]。

  对于涉及合同内容发生实质性变更的条款,不适宜认定为在默示情况下构成商业惯例的内容,如规定价格调整的条款,因为价格调整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其变更需要明示进行,降低存在误解的风险。比利时在2005年的一个判决中指出,价格调整的条款不能被视为习惯条款或现行条款,因此应谨慎考虑对这一条款的接受和适用性12。

  商业惯例具有统一性与趋同性,若商业惯例的确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法官在裁判时过度依赖主观经验而做出错误决定。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国际商业惯例视为一种法律渊源,与成文法并列具有约束力,强调商业惯例与不同法律渊源之间的适用顺位关系。国际商业惯例与成文法不同,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因此不适于将其固化,而应当采取原则性的规定,决定其一般原则。同时,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对于商业惯例的规定,可以推知对于商业惯例的识别与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其行为模式以及内心真意,从国际交易双方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能脱离这一事实,从裁判者的角度考虑。裁判者应当结合当事人的意图,从其角度进行裁判,不可脱离当事人的交易背景进行裁判。如芬兰一法院规定CISG规定的交易惯例必须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类型的联系人的当事人广泛知晓并定期遵守,参照有关行业中谨慎的商人,并考虑到适用的任何有关习惯和惯例13。

  综上所述,对于CISG中商业惯例的认定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结果,虽然在其条文中无法明确主客观论之争的结果,但是根据条文内容并结合判例法,商业惯例的总体概念是指当事人在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频率发生的行为。商业惯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商业惯例;其二,当事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内默示形成的商业惯例;其三,当事人在没有约定也没有默示形成商业惯例时,可以采用普适性的商业惯例对合同进行解释,此处的商业惯例要求主客观要件都要满足,其必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为该行业中该类合同所通行的商业惯例,并且当事人对于可能的法律后果知道并且应当知道。特殊地域内可以推知国际商人对该场所的商业惯例保持了解。对于可能引起合同实质性内容发生变更的条款不适用默示来达成承诺,如价格变更条款。关于与成文法发生冲突的商业惯例,应予尊重,不能一概否认其效力,对于违背强制性条款的商业惯例可以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否认其效力,而对于违背一般条款,法官可以酌情认定商业惯例的有效性。法官对于商业惯例进行裁判时,必须站在缔约当事人的角度进行判断,不能脱离交易背景,否则在缺乏对交易的理解下做出的裁决会有失公允。

  参考文献

  [1] DALHUISEN J.ROY GOODE ,HERBERT KRONKE AND EWAN MCKENDRICK. Transnational commercial law:Text,Cases and Material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published in the U.S. ,2008.

  [2] LISA BERNSTEIN.The myth of trade usages:A talk[J,Barry law review,2018 (23):119-127.

  [3] DONG W U.Cietac's practice on the CISG[J] Nordic Journal of Commercial Law,2005(2):1-46.

  [4]宋阳论国际商事惯例识别方法的构建[]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6):179-189.

  [5]李健男.论国际惯例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中的适用: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J]太平洋学报, 2011(6):17-22.

  [6]左海聪,林思思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默示排除:以法律选择条款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 2017(10):191-199.

  注释

  1这些集中体现在CISG第9条的内容之中。

  2Austria August 31,2005 Oberster Gerichtsh of Supreme Court.

  3CIETAC June 25,1997,CISG/1997/16,Zhong Guo Guo Ji Jing Ji Mao Yi Zhong Cai Wei Yuan Hui Cai Jue Shu Hui Bian[Compilation of CIETAC Arbitration Awards] (May 2004) 1997 vol.pp.2102-2110.

  4January 13,1993,Germany,Saarbrücken,Oberlandesgericht[Court of Appeal],1 U 69/92.

  5例如在英国审理的Perry v.Barnett案中,英国法院认为国际商事惯例甚至可以改变法律中的禁止性规定,在德国最高法院审理的“船舶经纪人佣金案”中,法官根据汉堡港存在的国际商事惯例直接排除了《德国民法典》第652条的适用。

  6Commission Documents of UNCITRAL,Doc.A/CN.9/11/Add.1.

  7February 10,2005,Netherlands Arbitration Institute.

  8General Reinsurance Corporation and Others v.Forsakringsaktiebolaget Fennia Patri.

  9Switzerland December 21,1992 Zivilgericht[Civil Court] (W.T.GmbH v.P.AG).

  109 U 81/94 German case citations do not identify parties to proceedings.

  11Germany June 29,2006 Landgericht[Regional Court] (German case citations do not identify parties to proceedings).

  12Belgium January 25,2005 Rechtbank Van Koophandel[District Court] (Scafom International BV & Orion Metal BVBA v.Exma CPI SA).

  13Finland May 31,2004 Hovioikeus[Court of Appeals] (Crudex Chemicals Oy v.Landmark Chemicals S.A.).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
原文出处:申欣冉.论CISG对于商业惯例作为默示承诺的规定[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04):126-1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