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正式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是在2000 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自此,国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那些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定价上都占尽优势的国际金融产品的流入,我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不再对银行利率做行政规定, 而是依据市场上资金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按照价值规律,放开利率的制定,使其自发地根据市场情况来进行调节。 通常我们认为实施利率市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第一,在贷款利率的决定上,银行享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利率的实质就是通过资金供需关系反映出来的资金价格。 银行作为市场上资金交易的主体理应享有自主定价权利,有权根据资金的偿还期限、交易价格和交易规模等来与资金需求方进行协商,且可以采取招标等方式来决定协商价格。
第二,利率的自主调节是基于市场的基准利率的。 从理论上来说, 尽管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的自由调节,但是不同档次的利率都应当依据某一种为交易主体广泛接受的基准化利率,以此为基础上来进行上下浮动。 央行不再决定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但是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政策的变化,通过已经掌握的金融资源等来调节这一基准利率,起到调整市场利率的作用。 即货币管理当局不直接控制,而是间接影响利率水平。
第三,根据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利率的构成。 也就是利率不在由央行根据行政手段来决定,而是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不同的资金供求交易有着不同的风险、规模、期限,所以理应对资金区别定价,按照价值规律来,依托于市场需求来实现利率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银行业的利率差额收入逐步缩小
目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银行业的贷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都不再受到央行的直接的、强制性的管制,得到逐步的放开,存贷款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来自主调整。 由此可以看到,利率市场化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最直接的资金价格的竞争,资金变成日常市场上公开交易定价的“ 商品”,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就资金的定价展开竞争。 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受到长期管制,利率水平一直较低, 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在利率市场化实施阶段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在业务竞争中往往会出现不正常的、非理性的资金价格竞争,打“ 资金价格战”.
在存款利率方面, 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增加存款数量,往往会提高存款利率,作为主要的吸引手段,这会使得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在贷款利率方面,银行为了促进贷款需求的增加,进款地消耗吸收存款时的负债成本,会进入银行信贷业务市场的“ 买方市场”时期,在信贷产品的定价方面,贷款客户享有更多的定价主动权,使得贷款利率不能够达到原有的水平。 很显然,存款利率的上升,贷款利率的下降,使得我国银行业的利息差额收入逐步减少。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利率差额收入不断地减少,银行必将面临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银行必须要在这个微利时代寻找新的利率增长点。
2、银行业信用风险逐渐增大
信用风险是可能对银行经营造成最严重破坏的风险。不管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还是此前巴林银行的倒闭,都揭示了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计划经济管制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压抑,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信用体系,我国银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依然较为落后,最直接的体现为过去的业务经营中,银行的信用风险较大。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初步阶段,银行业的压抑得到释放, 必然会使得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出现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以及市场中存在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很可能会出现“ 逆向激励”或者“ 逆向选择”的结果,即银行会影响于将款项带给高风险的项目。
从“ 逆向激励”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来支持项目的进项,在与银行进行利率协商过程中,往往会不惜代价。 为了弥补贷款的高成本,贷款人在项目实施中就有压力去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项目, 这一现象,我们就成为“ 逆向激励”. 贷款人项目风险增加,间接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水平。
从“ 逆向选择”的角度来看,在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时期,市场一直处于资金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利率制定的放开,会使得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利率出现报复性的上涨。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银行更多地会追求高收益,也就是选择将款项带给较高收益的项目,高收益项目往往承担着较高的风险,这将大大地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加上银行对贷款企业取得的信息不能保证全面与客观,不能对项目的具体风险作出客观的监测与评价,不能对贷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经营规模等作出准确的评价,所以信息不对称也会增加银行贷款决策的失败风险,即使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3、银行业正在面临着新的竞争模式,压力较大
在央行管制银行业利率的时代,银行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资金的价格,在资金产品定价上没有自主权。在这种模式下, 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 价格之外”的形式来进行的,银行间竞争的范围主要是分销渠道、产品营销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由此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维持客户关系来保证业务量成为了各银行之间最主要的竞争领域。 随着利率制定的放开,银行获得了资金产品的定价权,不同银行间的存贷款利率出现了差异,这使得银行资金竞争的主要内容变为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 但是这里的价格竞争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价格竞争有所不同,银行的价格竞争除了金融产品定价竞争外还包括金融产品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竞争;除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也包括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价格竞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 银行之间的竞争最直接地表现为争取客户质量与数量方面的竞争,银行为了保证业务量、增加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消耗取得的存款资源,必然会通过降低金融产品价格的形式来实现竞争;第二,银行与贷款客户之间的价格竞争。 银行与贷款客户作为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在协议签订或者交易达成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博弈,双方会根据自主的实力,结合当前市场形式来最终达成一致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关取得资金价格的博弈;第三,贷款客户与贷款客户之间的价格竞争。 客户资金的价格竞争会促使导致银行资金价格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见,利率市场化将银行的竞争模式带入了“ 价格竞争”的新模式,某种程度上来说银行在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这三种“ 价格竞争”模式,都会给银行业得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我国银行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从上文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包括上文提到的银行业的利率差额收入逐步缩小、 银行业信用风险逐渐增大、银行业正在面临着新的竞争模式和越来越高的竞争压力。
第一,我国银行业要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避免利率差缩小带来的压力,提高自身在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的竞争地位。 从目前获得的数据来看,我国银行业中基本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于存贷利率差,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营业收入仅有百分之五十左右来自于存贷利率差,可见我国银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在业务增长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在仔细研究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结构后, 发现以下几种业务所占比重较大,分别是银行卡手续费、保险服务费、结算服务费、账户管理费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低附加值业务项目。 可见我国银行业要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要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减小利率的频繁波动必然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我国银行业要积极构建风险管理机制,严格管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不仅要面临信用风险,同时也必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核流程与机制, 要全面搜集贷款客户的相关资料,保证信息的完整与正确。 在日常的审核机制中要加入非常正规的检查手段,增加检查的不可预见性,以此来更好地发现与管理风险。 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银行内部应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率风险管理来对利率的未来走势做出最大限度的准确预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数据是较为常见的预测方法之一,即建立预测模型。 同时我国银行业应该加强网络技术在日常业务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员工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业务相关数据的搜集效率,以此来作为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 熊建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2014( 16)。
[2] 刘静: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财政监察,2014( 4)。
[3] 朱霞: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