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6 共8658字
论文摘要

  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现状

  贷款定价是指商业银行为获取预期的收益,采取风险收益、盈利目标、信用评价和客户关系管理为中心的方法,为贷放的资金确定合理价格的行为,也即确定合理贷款利率的行为。在现代商业银行长达三百余年的演化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资产,贷款一直在银行运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合理的贷款定价、良好的贷款结构和大量的贷款资产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从计划依赖到市场驱动的转型,贷款定价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以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权限。2012 年 6 月 8 日和 7 月 6 日,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两次下调,并进行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首次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 10%,贷款利率下浮至 30%,突破了银行的保本点,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已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到位,商业银行已具有较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

  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改革的过程,贷款定价理论的研究也异军突起,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贷款定价改革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谭德俊、彭建(2007)认为,贷款定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一项复杂性极高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提出了以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三性”平衡为基础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周凯(2008)研究了基于 RAROC 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分析了 RAROC 贷款定价的必要性并推导了 RAROC 贷款定价模型,阐述了 RAROC 贷款定价模型的核心思想,认为贷款定价的四个决定因素是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马鸿杰、杨玉兵、胡汉辉(2008)以贷款溢价率为因变量,以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的对数值、主营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合同特征和治理结构特征等为自变量,实证检验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机理。蒋立芳(2008)研究了新疆巴州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机制,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贷款定价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贷款定价机制的制定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何晓光、许友传(2009)研究了贷款定价信用风险成本的计量方法,认为正确地评估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成本和客户的违约风险、合理地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关键性环节,并对一般客户的单项债权和重要客户的全部债权的信用风险成本进行了分析,为银行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字如钧、崇凌俊、范向前(2010)以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为例,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构建问题,按照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一般性方法,结合于成本主导和差异化贷款定价策略构建了一个成本主导的供需均衡贷款定价模型,并由此推导了均衡贷款利率公式。潘再见(2010)在对 Pavlov-Wachter 进行扩展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相关分析模型,发现房地产价格与利差和汇率负相关,与存贷利率正相关,而提高借款人的自付权益成本可削弱贷款定价中的低谷行为对房价的影响。王天赐(2012)以贷款利率为自变量,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补贴收入/净利润、大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性质为自变量构建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司的财务数据对贷款定价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宋磊(2012)以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作为因变量,以营业费用率、资金成本率、不良贷款增长率、资产权益率增长率、最大 10 家贷款企业占比、低压和质押贷款占比为自变量,以基准利差率为控制变量,实证性地检验了贷款定价的内部机理,发现了显着性和非显着性影响因素。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以商业银行平均贷款余额为因变量,以年平均贷款利率、GDP 同比增速、通货膨胀率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自变量构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贷款定价模型,发现违约风险、贷款集中度和资本充足率是决定银行贷款利率的主要因素。

  综合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各种贷款定价模型;第二类是以贷款收益为核心的各种风险定价的分析,主要有贷款收益、客户盈利程度、银行成本补偿、资金风险回报的分析;第三类是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信用评价,注重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分析,通过借款人行为的分析来求出违约率和包含提前偿还风险在内的内含期权价值;第四类是通过对各种贷款定价方法的比较,对适合于中国银行运营的贷款定价模式进行探讨。

  二、贷款定价的内涵与原则

  贷款定价是银行运营的核心业务,是信贷业务的关键环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是指商业银行在科学计量和评估不同类别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的定价行为。贷款风险定价所设定的利率需要大于或等于贷款最低目标利率。在这里,贷款最低目标利率的计算公式是:

  贷款最低目标利率 = 贷款资金成本率 + 贷款管理费用率+ 税负成本 + 预期风险损失率- 吸引存款率 - 中间业务收益率+ 要求的资本收益率贷款价格是一个组合概念,包括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贷款服务费、提前偿付或逾期罚款等要素。其中,贷款利率是贷款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环境中,贷款利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贷款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作为贷款的供给方,从微观层面来看,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贷款定价因素。

  银行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效益原则。银行贷款定价要以效益为中心,贷款利率的确定要与银行的筹资成本、风险和预期收益相匹配,即在有效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实现银行贷款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市场原则。银行的贷款定价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为目标,通过银行与客户的协商来确定借贷双方满意的贷款利率。三是区别对待原则。银行要根据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贷款品种和不同的客户来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一般而言,对一般客户实行规范化的统一贷款定价,而对重要客户实行个性化的综合定价。四是规范管理原则。银行在建立先进的贷款定价机制和科学的定价方法的基础上,切实提高银行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水平,并在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建立高效、规范、科学的定价机制。

  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始于 1986 年,是在西方信贷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产生的。1993 年,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和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至 2005 年 1 月 30 日,人行又发布了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若干市场化贷款定价策略。2012 年 6 月 8 日和 7 月 6 日,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两次下调,并突破了银行的保本点,意味着信贷市场利率改革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利率管制的约束,我国商业银行很少考虑贷款价格和风险之间的对称关系,信贷市场贷款定价经验匮乏。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银行的推动下,这一局面逐渐好转,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初步建立了贷款定价机制,规范了贷款定价的程序;其二,建立了贷款定价机构,由财务、审计、信贷等部门组成,职责和分工明确;其三,实施了贷款浮动利率,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意图,提高了人民银行利率杠杆的作用;其四,实施了差异化贷款定价,增强了风险溢价的意识。

  我国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探索性的过程,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同时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异,导致我国利率市场化远未达到成熟、稳健的状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简要路径如表 1 所示。

论文摘要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础理论

  银行贷款利率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信贷赔给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这些理论在银行贷款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发挥着现实的作用。不过,古典利率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没有考虑到信息不等称环境下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而信贷配给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不仅考虑到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的差异,也考虑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

  1. 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以市场供求理论来决定资金价格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贷款利率是由信贷市场上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共同决定的,供需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贷款量。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时,利率上升;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时,利率下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金供不应求时提高利率,反之则降低利率。不过,银行贷款利率始终大于存款利率。

  2. 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指贷款利率是由最后一个贷款资金单位的边际效用决定的,最后一个单位贷款资金价格就是贷款利率。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随着银行贷款资金数额的增加,它的边际利润将逐渐减少。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即贷款收益等于存款成本时,银行停止贷款,并将这时的单位贷款收益或单位贷款成本作为银行的贷款利率。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资金边际供给曲线和边际需求曲线的焦点决定了均衡贷款量。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分为三类:一类是边际生产率理论,包括杰文斯的“时间边际生产力”理论、克拉克的“资本边际生产力”理论、庞巴维克的“最后生产过程边际生产力”理论及“时差利息”理论;另一类是局部均衡利率理论,包括马歇尔的“储蓄投资”理论、费雪的“借贷资金”理论、卡佛的“边际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性”理论;还有一类是一般均衡利率理论,包括熊彼特和罗伯特的“可贷资金”理论、希克斯和汉森的“IS-IM”理论 、 麦 芝 勒 的 “ LL-MM” 理 论 和 帕 金 廷 的“CC-BB”理论。

  3. 信贷配给理论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收益不仅取决于利率,也取决于贷款风险,即企业违约为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很高的利息,银行也未必给予贷款,即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之上,银行便停止贷款,这种现象就是“信贷配给”。可见,信贷配给的根源在于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在无法完全监控借款人行为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它认为贷款利率是一个低于使借贷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的利率,信贷资金需要在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并非每个借款人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4. 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理论经历了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上世纪 50 年代,H.Markowitz 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为金融理论带来革命性的变革。1958 年,J.Tobin 利用资产组合原理证明了风险资产和非风险资产组合下的风险和收益理想组合存在的可能性。上世纪 60 年代,Sarpe & Lintner 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理论,认为投资收益等于无风险资产收益加上风险调整。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教授 Robert Merton、坦福大学荣誉教授 M.Scholes 和数学家F.Black 提出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推进了期权定价理论和其它衍生品定价的发展。1976 年,Ross 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认为在市场资产组合的收益上,投资收益的期望值与其协方差线性相关。

  五、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模式

  银行贷款定价模是包括成本加成定价、基准利率加点定价和客户盈利分析定价三种基本模式。不过,在银行实际贷款定价过程中,三种模式可以混合使用。

  1.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是指这样一种定价模式,贷款的价格必须补偿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相关管理费用和贷款风险,并确保银行获取一定的利润。资金成本是指银行机构为筹集资金所支付的成本,而贷款价格由筹资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和目标利润等组成。贷款费用,有时也称为“非资金性操作成本”,由信用调查费用、信用分析费用、抵押物鉴别与评估费用、贷款资料管理费用、工资和福利等因素组成。风险补偿费用是指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而收取的费用,包括违约风险补偿费和期限风险补偿费。违约风险补偿费取决于客户的信用评级,而期限风险补偿费取决于贷款期限。目标利润是指一定贷款利率下银行所获得的利润水平。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包括贷款保本利率和贷款保利利率两种基本的计算公式,前者是资金成本、贷款费用和风险补偿费之和,后者是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和目标收益率之和。银行业是典型的“金融百货公司”(Financial DepartmentStore),或者“多产品企业”(Multiproduct Industry),在进行成本加成定价时,需要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系统,精确地归集和分配各项贷款成本,并充分估计贷款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等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

  2. 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

  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是在“基价”的基础上加上不同利差的定价模式,是国际银行业较为流行的贷款定价方法。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和不同的客户种类实施不同的贷款利率,客观上要求银行在确定资金成本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贷款的违约成本,以一般市场价格水平为出发点来寻找最优贷款价格。

  在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下,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 (优惠利率) 和风险加点两个要素,前者包括银行的预期利润,后者考虑到客户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具体操作方法是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为“基价”,再根据客户的不同信用等级或者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利差。对于银行机构而言,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或者乘上一个合适的系数。上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优惠利率”就是一种基准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同业竞争的加剧,贷款利率有时候会低于优惠利率。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LIBOR 成为许多银行的基准利率。

  3. 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客户盈利分析模式是指银行机构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视角通过全面分析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来进行定价的方式,是一种以银行和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基础的定价模式。在客户盈利分析模式中,银行机构需要综合计算成本和收益,充分考虑到目标利润和客户风险的影响。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的三大要素是银行的目标利润、来源于客户的收入以及贷款服务总成本。

  目标利润受到银行的产权资本目标利润率、贷款额和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三个要素的影响。产权资本目标收益率通常由银行上层管理者来决定。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于“资金库”,而“资金库”中的资金来源于“负债”和“产权资本股东权益”。西方财务学家一直认为,商业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资金来源都可分解为举债和产权资本两个方面。

  来源于客户的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客户存款账户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和其他服务费收入等。其中,贷款利息收入包括所有的授信资产收入,如票据贴现收入、打包贷款收入和出口押汇收入等;客户存款账户收入是指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是指银行办理各种国内国际结算手续费的收入;其他收入包括代理买卖外汇、代发工资、代发水电费、保管箱业务等获取的收入。

  贷款服务总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客户违约成本、客户存款利息支出费用、帐户管理成本等要素。其中:资金成本是指银行提供贷款所耗费的成本;贷款费用是指贷款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项目评估费、贷款资料和档案保管费、客户信用调查费用、抵押物的维护维修费用、信贷人员薪酬和福利、法律文书费用和贷款回收费用等;客户违约费用是指银行的信用风险损失;利息支出费用是指为客户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所支付的利息;账户管理成本是指转帐、存现、提现和账户维持等业务所发生的账户操作费用。

  六、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比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经验不足、技能匮乏,远未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定价方式随意性较大。贷款定价需要商业银行依赖于内部评级数据对资金成本和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地分析,合理分摊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量化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和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市场竞争、客户信用等级、上级机构的指导利率、央行的利率政策等因素,但对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营运成本、客户贡献率、预期利润、区域市场利润水平等缺乏精确地测算,容易在最大上浮利率和最大下浮利率的两个极点上飘动,忽略了银行内部的合理资金配置。

  第二,风险和收益之间缺乏匹配。我国信贷市场处于利率市场化的过渡时期,根据国际信贷市场的经验,利率水平是逐渐升高的,长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根据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如果贷款的期限越长,则贷款风险越大,风险溢价就越多,利率也就越高。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却常常存在短期贷款利率高于中长期贷款利率的现象。

  第三,贷款定价机制僵化。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就是削除利率管制的负面影响,根据资金成本和目标收益来灵活地选择定价模式并确立贷款价格。由于受到上级银行的限制,我国大多银行机构自主定价的权限过小,甚至完全丧失,只能对特定的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定价。定价机制的僵化必然导致贷款价格的大范围雷同,形同于利率管制。

  第四,贷款定价的业务数据不足。现代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需要历史数据的支持,因而需要大量贷款数据的积累、储存和管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较短,长期以来对客户的违约、担保补偿和贷款回收的情况缺乏详细记录。同时,我国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制也较为落后,主要依赖于客户自己提供的资料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的资料,可信度较低。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约束,尽管一些商业银行引入了国外成熟的定价模式,但也往往功败垂成。

  第五,贷款成本管理滞后。成本核算是贷款定价的前提,在成本加成定价、基准利率加点定价和客户盈利分析定价中都是核心性的要素。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金来源成本和资金运用成本脱钩的现象,“分客户核算”、“分业务线核算”和“分产品核算”的功能不足。贷款成本管理主要依赖于银行信息系统,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贷款成本核算子系统的功能有待扩充。

  第六,贷款定价机制缺乏。贷款定价机制是组织机构设计、操作流程规范以及贷款风险评估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缺乏定价自主权,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进行贷款定价的计算,只考虑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缺乏主要表现在缺乏完整的组织框架来负责贷款利率管理,缺乏专门的贷款定价机构,没有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系统,未能将贷款项目收益和部门受益以及人员收益相挂钩。

  七、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深化策略

  贷款定价涵盖银行战略实施、信用风险评估、客户综合贡献评价、全面成本估算和银行内部交易等事项。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定价机制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在如下方面深入发展:

  首先,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内部资金业务包括资金筹集业务、资金调拨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等,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目标是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银行的各个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在功能上可以实现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将贷款决策集中于信贷风险的分析。在内部资金转移过程中,资金管理部门负责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工作,并兼顾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部门的利益以及总行与分行的利益。

  其次,构建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以测量贷款风险水平。贷款定价的关键环节是风险评估和确立风险补偿水平。以内部评价法为核心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客户风险评级和以违约损失率为核心的债项风险评级二维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实施风险级别的细分、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积累风险计量信贷数据。其中,信贷数据包括客户评级基础数据、评价历史数据、级别迁移数据、客户违约数据、违约清偿数据等。

  再次,建立运营成本分摊系统以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是建立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逐步缩小成本核算单位,将运营成本合理地分摊到相关的银行部门、机构、产品和客户,从而准确地评价客户的综合贡献率和产品盈利能力。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作业成本法来细分成本流程,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另外,构建贷款定价信息系统平台。贷款定价信息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平台,需要与其他业务子系统高度集成,并且能根据现有的银行数据产生准确的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收益率等参数。贷款定价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是银行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银行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之一。

  最后,构建科学的贷款定价激励机制。贷款定价是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信贷业务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客观上需要建立可靠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贷款定价的效率。贷款定价激励机制一般以盈利能力为核心来引导信贷营销,以此来发挥贷款定价系统的功能。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激励的方法较多,应用较为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方法较为单一,且缺乏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Rafael Repullo,Javier Suarez. Loan pricing under Basel capital require-ments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4).

  [2] Roger M. Ste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ault prediction and lendingprofits: Integrating ROC analysis and loan pricing [J].Journal of Bankingand Finance,2004(5).

  [3] Mario Onorato,Edward I. Altman. An integrated pricing model for default-able loans and bond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

  [4] Jean-Paul Decamps,Jean-Charles Rochet,Benot Roger. The three pillarsof Basel II:optimizing the mix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

  [5] Elena Carletti. The structure of bank relationships,endogenous monitor-ing,and loan rat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1).

相关标签:金融市场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