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市场利率化改革
1.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大萧条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美国出台一系列法案严格限制银行的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推出不同的金融工具和业务来摆脱政府管制。1970 年 6 月美国取消了 10 万元以上大额存单利率上限,1973 年 5 月取消所有大额存单利率上限,1978 年 6 月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83 年 10 月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所有定期存款利率,1986 年 4 月政府当局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从居民角度来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市场主体投资方式,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大部分居民从银行存贷款转到金融市场,使得居民的投资渠道丰富化,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脱媒现象。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美国重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破产银行机构的数量减少的幅度也在逐年下降(见图 1)。从银行角度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资金成本不断提升。银行一方面不得不摒弃原有的盈利模式,调整存贷款比例,加快银行信息化,市场化的步伐,不断扩大中间业务,通过业务创新培养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契机不断优化客户结构,提供适应不同人群的差异化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1】
1.2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谈到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上历时 17 年,从 1977 年到 1994 年。1975 年日本政府再次发行国债,而这次发行的国债是由金融机构以低于市场的利率认购的,随着国债数额不断变大,这种根据政策人为制定的低利率遭到人们的反对。1977 年经过日本政府允许银行开始向资本市场出售国债,国家也逐渐放开对国债利率管制,以流动市场利率参考来决定国债发行利率。1978 年以招标方式发行中长期国债揭开了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同年四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同业拆借率弹性化,这样银行间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得以实现。
随后,1986 年短期国债被顺利引入,日本又利用八年时间通过降低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商品交易单位的方式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日本的利率改革经历了四个步骤:
由国债到短期债券,从银行同业出发到与客户的互动,长期利率逐渐向短期利率的转化,从大额交易到小额交易。
对于日本的改革进程,中国作为一个同样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来说,也应该从贷款利率入手,逐渐向存款利率改革迈进。然而不同的是,中国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企业无法从债券市场取得有效的融资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1.3 国外的经验对中国启示 从美国方面看,由于大萧条后美国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而进行的利率管制制度,但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规避监管而对改革产生的倒逼机制,与我国现有情况不相符。同时因此导致的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之间优胜劣汰,我国是否能承受这种竞争?反观日本的改革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从货币市场利率起步再到银行利率改革,逐步消除了使利率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的各方面因素,最终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中国自身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拓宽居民的投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有利于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难以很准确的衡量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央行可能会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总需求量的调控,更加注重价格工具的运用。
2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上个世就已经展开。1996 年 6 月 1 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次年 6 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 年 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 年 10 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同年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上浮 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0年 9 月 21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对 3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 年 3 月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 年 10 月 29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2006 年 8 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85 倍。2008 年 10 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0.7 倍。2013 年 7 月 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2.2.1 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缺乏利益约束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无法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只计较资金的可得性,不在乎资金的成本,即使有的企业有亏损最后也是由国家买单。由此而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体制”,使得企业长期占有大量资金,银行利率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大。
2.2.2 从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带来对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目前存贷款的利差仍然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2014 年 11 月 22 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 个百分点至 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至 2.75%,这次央行的非对称降息使得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利率市场化必将伴随利率风险的产生,存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企业成本增加,高利率使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引起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带来的资产与负债在时间上的不匹配也会进一步促进发利率风险的可能性,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20世纪八十年代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大幅度提上升,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使得大多数国家陷入银行倒闭,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等问题。
2.2.3 从市场来看,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缺少传导的主体,影响利率调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无法依靠市场来进行资金的有效调配。股票债券发行缺乏严格的规范,由此引发的银行对国家信贷体系的过度依赖。
2.2.4 从宏观和微观分析看,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利率由市场决定,也就是通过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和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制定一种以中央银行为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为中介促进资源充分利用的利率体制。然而中国的利率还处于被政府严格把控的阶段,特别是银行存贷款利率。从宏观角度分析,政府对利率的过度干预造成金融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使得金融资产无法合理配置,导致我国粗放型经济的形成。因此,也促使传统产业结构流行,政府投资不断扩大,居民消费被挤出,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导致房价虚高不下,增加了居民的贷款压力,促使民间借贷在无形中做大。从微观层面看,首先就国内市场而言,银行的管制利率往往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大企业占用大量借贷资金,而大企业本身并不缺资金运转,企业的过度借贷必将导致在资金运用效率的低下甚至浪费。利率市场化通过提高资金的借贷成本,加强企业运用资金的意识,提高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样也减少大型国有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过度占有,使得更多信贷资源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借贷的利差收窄,减轻银行对借贷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使得银行更多拓展中间业务研发更多金融创新产品。由于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大,使得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双向选择变为可能。
3 中国利率市场化解决的对策
3.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从企业角度加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由外延粗放型模式向内延集约型转变,一方面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另一方面使企业更加注重贷款成本,提高利率调节的杠杆作用。由于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限制,企业必将合理调节存贷款数量,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减少坏账呆账的发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2 加快业务转型,加强产品创新
首先,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促进多元化经营,拓展盈利渠道;扩大代理、托管、咨询等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减少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寻找产品的差异化定位,提供差异化服务,减少风险较高的个人业务,实现特色化经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展开,产品创新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导向作用。根据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调整产品结构,更加重视优质资产业务,增加对新兴产业的融资,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信贷策略。
3.3 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一要扩大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资金在地区间的横向流动,减少行政控制,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二要扩大证券的自由流通,有利于企业减少融资成本。三要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调控机制,加快立法规范,防止直接融资导致的市场混乱。
4 总结
首先,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必不可少的,其次,加快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这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参与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也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借鉴各国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出更适合于自己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孙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难点与对策[J].学术探索,2004,7:29-32.
[2]徐浩鸣,孙卓敏,康姝丽.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对策[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23(3):127-131.
[3]刘东庆.浅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85-86.
[4]阎素仙,陶建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11.
[5]黄林梅.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影响[J].财经界,2014,24:11-12.
[6]赵英军.利率自由化———并非自由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挤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