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西方银行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欧美银行界开始对银行运营模式和金融监管方面进行全面反思。 “十二五”时期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制度和标准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中国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和长远竞争力都将产生显着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行业改革重点落在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 构的内部 改革之上。
改革初显成效,发展不断加快,业绩也表现良好。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竞争加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行业提供金融保障的偏好性,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的后续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这就迫使我们在“十二五”长期发展规划中以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为指导采取前瞻性的系统风险管理措施,增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二、 “十二五”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由于本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以下变革:一是世界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关系以及世界市场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实体经济发展将会再次引发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和产业重组;三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引致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革;四是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市场份额将会有所改善;五是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将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坚持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这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也为银行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
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创新,也为银行业的综合经营和混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保障。同时,金融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银行业加强了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使得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银监会“六项机制”的出台,加快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思考,在金融保障方面提供差异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许多地方提出了设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陆续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加快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的步伐。
例如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在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实行城市圈的建设。这样不仅能够缩小区域建设的差异化,带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同时也推动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将给我们的银行业管理部门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现在要操作涉及的经济实体已经远远超过先前所操作的实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中发挥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工业化、城市化迫切要求经济的加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对融资的需求压力加大,这就需要拓宽金融投入的主渠道,加大信贷支持的规模,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此外,银行业在其他方面的竞争态势紧张:农村金融市场瞄准“三农”红利的诱惑,竞争日趋激烈;手机银行和支付宝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竞争的新蓝海,私人银行瞄准新富离岸业务需求,基金托管中小银行异军突起,银行渠道争夺战激烈,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竞争逐渐转移网络领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升温,中外资银行争夺激烈,银行人才流失严重。
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具体定位
中国银行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际国内发展,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推进银行业改革,完善各项基础机制。银行业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领,以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增强金融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提升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
换句话说,银行业应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关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坚持发展经济、政府推动、金融创新和社会支持,推动金融业全面发展。从整个银行业科学发展出发,引导个体银行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银行监管有效性,实现有效监管新跨越。
从宏观上来说,银行业要走科学发展模式,对经营企业实施必要的刚性监管,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强化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加强审慎监管。微观上来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建立审慎监管评价制度,考核银行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同时要纠正银行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偏好性选择,特别是区域经济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增加对一些薄弱领域和环节的支持保障力度,正确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银行业的科学发展,银行业可以对经营企业及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经营行为进行监管评价,对于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进行鼓励,对于偏离科学发展要求的对其采取强制性的监管措施,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四、“十二五”期间银行业科学有效监管的具体措施
央行已经明确要以“社会融资总量”取代“货币信贷”增强央行宏观调控的直接效力,这种改变将给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以及资产价格带来若干新的变化:融资结构有积极的变化,股市融资的规模在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股市融资额的变化对全社会融资边际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这种规模的流动性不易在实体经济内循环。另外,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了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由“直接融资”为主导,向“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重大转变;市场利率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为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发展质量,银行业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同步推进新巴塞尔协议第二版和第三版实施,加强我国金融发展的稳健性和竞争力。同时要对整个银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大力推动多元化发展银行业组织体系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加快转型发展的速度,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同时完善内控制度,加大信贷风险监管力度,降低企业的不良资产率。加强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多做产品,升级业务操作流程,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力推动电子银行的发展,在目前银行卡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电子银行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优化组织体系,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化的约束激励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人力资源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积极为企业储蓄资源,尤其把稀缺人才的储备放在首位,不仅要奖励优秀人才,更要培养新生血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对接,发展金融机构,协调金融组织体系中各个实体的独立与合作发展的资源,充分发挥各个实体的独立与合作发展优势。完善金融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与人行征信部门的合作沟通,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建立社会通报和考核评价制度,发挥惩罚机制的作用,优化信用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有效维护金融债权,积极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金融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从而最终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银行业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和金融司法环境。银行业要为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金融保障,为企业排忧解难,将金融资源重点向我国规划的项目和产业倾斜。运用经济、舆论和法律手段,有效维护金融债权,坚决打击各类金融犯罪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在全社会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宣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户以及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体系,由城市转入乡镇从而涉及到全国各省市,共同成为金融信用户,提升金融诚信,提高各级政府和各方面对发展金融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同时加强贷款各个环节的协调和沟通,减少降低借贷和还贷的各种周转成本,实现对金融机构,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全方位的有效监控,营造和谐友好的金融合作的环境,促进金融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企业文化和公共关系的联合提升“十二五”带给我们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发展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滞在物质资金的膨胀,我们更要丰富各个企业的文化精神,万众一心,引领提升各银行的企业文化,同时,完善公共关系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五、银行业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的主攻方向确定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呈现从过去重视的东西向新型的事物转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将从“快”向“好”、从“国强”向“民富”、 “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等一系列转型。
尤其是目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入新时期,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都处于关键阶段。
这就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信贷要求,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充收入渠道,进一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完成新经济下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1-3-5”: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发展路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葛兆强. “十二五”时期的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0(01).
[3]中国金融网.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的具体概念[EB/OL].[4]赵斌.湖北确立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七大目标[J].当代金融家,2010(12).
[5]周清玉.商业银行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J].当代贵州,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