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现存古赋八首,除《剑阁》《明堂》《大猎》为大赋之外,其他五篇皆为抒情小赋,其抒情小赋以“时间”和“生命”为主题[1]。本文结合李白抒情小赋的发展情况,对李白抒情小赋体现的思想主题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做一分析。
与以往大赋作品多数关乎帝王政治生活不同,笔者仔细研读发现,李白的抒情小赋似乎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时间”和“生命”,如名为咏物赋而实际为抒写送别之情的《剑阁赋》: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 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这里写到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一种悲伤、惆怅之情,但这种伤感之情就其深层次上讲乃是由于时间而引发的; 朋友相别,伤感的原因不在于离别本身,而是在于重逢的难以预期,其本质乃是时间的难以捉摸和生活、生命的不确定性。这种情感在现实人生中具有普遍性,因此读之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感。
如果说《剑阁赋》中所体现的“时间”“生命”意识还比较模糊、含蓄的话,那么在其余几篇小赋中则更为明显了。《拟恨赋》在一开始就真奔主题: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
接下来,李白一一写到了刘邦、项羽、荆轲、陈后、屈原、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人物中,有创业帝王、盖世英雄、一代名臣,并不都是因为有志难展,怀恨而死的人物,因此作者所写的“恨”也就超越了不同个体的特殊命运而具有了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就是无论如何伟大的人物,终有难免一死的命运,所以最后总结说:已矣哉! 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灭兮蝼蚁聚,碧台空兮歌舞稀。
与天道兮共尽. 莫不委骨同归。
所以赋中所写的“恨”的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生命不可常驻人间,而不仅仅是壮志难酬的慨叹。这是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与他诗句中的“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思想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的《惜余春赋》《愁阳春赋》和《悲清秋赋》,从其题目中的季节特征即可以看出,其与“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惜余春赋》: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情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虽然其中也隐约写到了“离别”“思念”一类的内容,但不难看出弥漫全篇的一种淡淡的哀伤、惆怅的情绪,这种哀伤在本质上讲是由“春不留兮时已逝”,即时间的无可挽回而引起的。再来看同样写“伤春”的《愁阳春赋》: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绿而芳新。野彩翠兮阡眠,云飘摇而相鲜。演漾兮夤缘,窥青苔之生泉。缥缈兮翩绵,见游丝之萦烟。魂与此兮俱断,醉风光兮凄然。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绿草如茵,但为何带给作者的却是“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这种浓重的“愁闷”情绪呢? 这固然与抒情小赋的传统有关,也与作者对时间、生命的敏感相关。《悲清秋赋》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情感: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袅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这些词句表达的是一种共同的思考与忧虑,即企图寻找一个能够逃避时间的流逝、避免生命的凋零的最安全的处所,然而又不可得,所以才产生了这样浓重的忧伤。
李白的这些抒情小赋之所以如此集中地关注“时间”与“生命”的主题,是因为既与抒情小赋的传统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生命意识有关[2]。所谓“抒情小赋”,是与汉大赋相对而言的,它产生于汉末,繁荣于魏晋,六朝时期继续发展。其次,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白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对于生活和生命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现存李白的诗中,有不少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句子,如《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再如《览镜书怀》: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以及《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些诗句里,“白发”作为衰老的象征,被李白一再地提及,显示出他对生命的敏感[4]。
参考文献
[1]李白. 李太白全集[M]. 王琦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77. 377.
[2]王 瑶. 李 白[M].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79. 124.
[3]康怀远. 李白论探[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3.
[4]杨 义. 李 白 诗 学[M]. 北 京: 北 京 出 版 社,2001.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