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昚虚是盛唐诗人,虽然新旧唐书并未对其立传,《经籍》、《艺文》二志亦未见着录,《全唐诗》今只存其诗十五首、残句一则,但是其声名在古代甚高。盛唐着名诗歌选本《河岳英灵集》中评“昚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倾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国宝”。[1]
元代关于唐代诗人的评着《唐才子传》中记载刘昚虚是“崧山人。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后欲卜隐庐阜,不果。交游多山僧道侣”,“集今传世”。[2]
刘眘虚与盛唐间诗人也有交往,从现存的作品中可知的有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司空曙等,故当时刘昚虚也应跻身于着名诗人的行列。刘昚虚现存诗歌按题材可分为赠别唱和与山水田园,本文拟从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山水”的情怀三方面对这些诗歌进行探析。
一、语言特色
1.清新平淡
刘昚虚工于五言,现存刘昚虚诗歌中除《赠乔琳》、《茙葵花歌》外皆为五言诗。其诗歌语言平淡,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如《积雪为小山》中“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该诗写的是伴春而还的飞雪,在诗人任自然的眼里,这些飘雪随意堆积成了小山,峰岩虚设,看上去形秀却是陡峭难以攀登。因为静幽皎洁,这些小雪山又幻化成了美人,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阳光照射下,飞雪、小山、美人并没有随着落日而去,而留顾在永不消停的岁月里。诗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忘我地看着想着,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与人同样有了生命,人与自然相通为一体了。这首诗语言简易,不显山露水而山水姿态毕露,涉以成趣,同时又将山比喻成人,通过对积雪的幻化描写,体会一片清净自在,感叹人间岁月年华的无穷。再如《九日送人》中“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这里看似平淡无奇、不假修饰,但其中蕴涵着诗人脱凡出世、鸟倦飞而知还的情趣,这首诗题为“送人”,实则借行舟河海影射离别之情,又在借离别之间把酒赏菊,给人一种放下了的感觉,颇有陶渊明遗风。又如《阙题》中“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诗人行走于山间,一路风光秀丽,茫茫山路与白云一起消失在尽头,但溪水潺流,落红随流水漂浮,花香布满路途。青青柳色掩映住了雅致的书院,树林深密,阳光透进来露出清幽的光辉,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这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吵闹,只有大自然的安宁,让人摆脱了外界的纷繁嘈杂,可以静静的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诗可看作是刘昚虚诗歌的代表作,平易浅近的表面语言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无尽的爱恋。
2.端庄典雅
在《寄阎防》中“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描写了诗人在丰德寺萌生的隐逸之情,场景孤独幽深。“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暮春的落花纷纷而至,和着寂寞,沾粘衣巾,可以看得出诗人的精巧构思。“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动静结合,写出了终南丰德寺的寂静,终南深处,本是清净无人,惟有山中的松柏对着潺潺的流水,偶尔有行人路过,便会带着些许声音。“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讲作者对阎防的读书环境殷羡不已,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爱恋、对名利的淡泊、对人世间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再如《登庐山峰顶寺》中“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诗以“登庐山峰顶寺”为题,诗中以孤峰联系前世今生,参之以道,同之前的清新淡雅不尽相同,尤其是第二联与第四联对仗工整,语言看似平易但实则是经过雕琢而达到的圆润。前四句从孤峰写景起,给人以秋天高清爽朗的气象,孤峰、天际、林端、有空旷之意,接着诗人由景及人,山门中二位缁叟振锡而发幽声,似乎开通了生生世世的命门。由此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由物及情,肉体虽还处在情世“爱网”中,但是灵魂已经升往“真机静”了,恍然参悟了道的玄机。
二、表达技巧
1.兴象交融
“兴”主要指表现在作品中的诗人由外界事物触发而产生的感受与情兴;而“象”是指作品中的外界事物的具体形象。“兴象”就是指外界事物与诗人由此引发的情兴和感受。[3]它“力求主客体的统一、心物的感应,并且,逐渐由相互外在的感兴交会,发展到相互内在融契渗透,体和妙有”。[4]即所谓的以情观景,“追求兴象玲珑,情与景融为一体,达到兴在象中,兴在象外”。[5]
兴象跟刘昚虚诗中的山水景物密切相关。《九日送人》中“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联点名送别之地;“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流水潺潺无穷尽,装着盈盈送别之酒的酒杯只是徒设,与朋友离别感伤之情就像流水那样没有尽头,大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托物言志,以菊花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性,立志要归隐山林。“诗题‘送人’更是劝人,既然已不得志,那么就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把酒赏菊吧。诗言志,言为心声,本诗也像陶渊明《清晨闻叩门》诗一样,传达着刘昚虚归隐田园的向往”。[6]
又如《越中问海客》中“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开头道出时间、地点、环境,暮天风雨一孤帆衬托出行人的孤单;“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一句采用夸张之笔孤舟行驶之疾速,但是速度再快,却找不到歇停之处,所以“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夕阳西沉,山色渐暗,行人也愈稀。“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此时的游子更显孤单;“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让人联想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肃杀之境,可以想象这时的行人孤舟漂泊,景色亦怆然可凄,外界场景微茫而人更遥无所依,此时情景正好配合行人的乡情达到了心物同一的境界,整首诗以风雨飘摇渲染主人公的惨凄,情与景相互渗透,是典型的兴象交融。再看《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作者首先从暮秋傍晚的扬子江畔写起,秋天木叶纷纷下落,落日的余晖笼罩着大地,林山相依,水天相接一色,前四句写出一片迷茫与萧瑟的景象,接着诗人由这迷茫与萧瑟感叹秋天的久长以及它带给人尤其是旅人漂泊的乡情愁思和对念人怀旧。一轮微月伴着一叶孤舟,羁旅之愁更甚。
后八句既有情兴又有景致,诗人的感兴一层一层流露,“全诗景与情偕,层层深化而又变化多姿,读来如友人晤谈,但诗情婉曲而深厚,不愧为五足佳构”。[7]
2.想象别致
通常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刘昚虚的诗歌想象也很别致。如“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傍晚时分,秋天的落叶纷纷而下,那拂照大地的分不清是夕阳是炊烟还是清霜,林山相对着晚暮,天与海相接,一片青苍与空旷。诗人写道自己与故人一在扬子江,一在襄阳,分处汉水长江两地,彼此只能遥遥相望,这里诗人没有直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想象友人与自己江汉相望,借友人的思念增强相思之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思,颇具新意。此外,诗人写日光时也很有想象力,“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阙题》),诗里诗人在不断探寻之中,看到了藏在浓密的柳荫之中的“读书堂”,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但因树林深密,给人的却是清幽之感。“清辉”一词多用来形容清幽的月光,像“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杜甫《月圆》)、“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李白《把酒问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等。在这里,诗人用“清辉”形容日光,将日光想象成清幽的月光,让伴春还,春庭晓自闲。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整首诗中,诗人将随意堆积的雪想象成小山,小山形秀却陡峭难攀,又由小山想到美人,美人孤影,玉颜对着冰镜寒光,没有艳丽光彩,让人感到凄清寂寞。这雪是现实中的雪,这山、这人又都是诗人想象中的,雪、山、人并没有随着落日逝去,而在留连不尽的岁月年华。该诗写的是雪景,然而诗人通过想象,将这些随意堆积的雪想成了山,又将这些形秀岩虚的山想象成了美人;最后,诗人由现实的雪,想象的山、人,联想到岁月不止,在想象中,诗人完成了对自己情感的一次升华:人抛弃了一切杂念与自然合二为一。
三、“山水”中的情怀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情感意志的独特方式,它仿佛就是诗歌中的眼睛,寄寓着诗人的所思所感,所以它再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志的寄托,好的意象常有画龙点睛之效。古人诗文尤其是诗词中惯用意象,通常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通过意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志,如“明月”让人联想到思乡怀人,“青松”让人觉得高贵不屈,“燕子”让人想到春意盎然,“落叶”让人想到秋冬垂暮。刘昚虚诗歌中较为重要的意象是山跟水,这跟他偏爱山水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有莫大的关系。据统计,在刘昚虚现存诗十五首以及一则残句中,山跟水作为单独的意象共出现过17次。刘诗中的“山水”主要体现出了他的恬漠心境、思乡情怀、怀友情结。
1.恬漠心境
在《寄阎防》中“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作者虽题“寄阎防”,表达的却是自己向往归隐田园的真情实感。“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一动一静将深路古寺中景物状写得工致传神,终南深处,古寺里空旷无人,惟有山中的松柏和着潺潺的水流声,偶尔有行人的声音,但随即又复归寂静,“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诗人对朋友生活环境的羡慕不已,情钟山林。诗人将山水景色与自己的感兴融合在一起,轻描淡写却朴实存真。作为盛唐山水诗派的一员,刘昚虚诗中的山水意象体现的闲情逸致的一面与盛唐山水诗人群的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盛唐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大都喜欢山水,他们“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8]
2.思乡情怀
游子思乡,不论何时何地,故乡始终是游子心中的港湾,是游子寻求心灵慰藉的地方。故乡,它不仅仅是家的所在,也是乡土文化的化身,人的出世就是故乡特殊文化的产物。乡愁同时也是中国人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思乡题材作品也常写常新。刘昚虚现存的一则残句“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
驻马渡江处,望乡待归舟”中,乡愁成了汨汨不绝的春江水,归家的梦如春水般永远流淌,江水携着归人的梦缠绕故乡,带给游人一丝安慰,这样无生命的事物成为诗人怀乡的载体。《送韩平兼寄郭微》中“即为临水处,正值归雁后。前路望乡山,近家见门柳”山水又直接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诗人把目光聚在故乡的山水,见家前门柳而情更怯切。
3.怀友情结
刘昚虚在当时交友广泛,现可知的就有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司空曙等人。其诗中的山、水意象也见证了朋友间的真切友情与深切怀念。现存刘昚虚诗歌中有一半都是与这些朋友的赠别唱和之作。《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中“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前六句写只身赴远的友人路途艰险,山艰水深,为其行程孤单寂寞而担忧;后三句作者的思念一路随着风波、花气、海水直到友人的家乡,作者虽然没有和友人同行,但是他的思念却已经在山程水路中行走了好远好远。这首诗里的山、水不在于恬漠,而是充满不舍依惜。
盛唐诗坛是一个英杰辈出的时代,刘昚虚身处这样的时代,虽不能像李白杜甫那样气象雄伟、包罗万象,但诗坛若缺少像他这一类的诗人,也难免寂寞。由于研究资料的稀缺,我们已经很难清晰而完整地认识刘昚虚全部创作的精彩,不过通过对其现存诗歌的解读,我们也大概可以管窥全豹。
参考文献:
[1] 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84-85.
[2]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185-189.
[3]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 李荣昌.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刘昚虚隐逸思想探析[J].船山学刊,2009(1).
[7] 张伟.解读刘昚虚———兼及湮没不显的原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