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叶净能诗》之历史真实与当代书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7 共7720字
论文摘要

  敦煌变文中,有关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的讲唱文学作品,是僧侣或民间艺人根据历史人物加以创作而来,其中故事原貌或人物形象等难免已被一定程度变更。变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其对人物、故事内容等观点、想法注入其中,同时也将当代社会风气、人们观点、类似事件等引入文中。因此透过检视这些变文中“历史人物”书写转变或差异,亦可了解唐人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时代现象、社会风气等,以及故事书写背后的意义及目的。故而,笔者以《叶净能诗》为例,考辨其对唐朝当代“历史人物”———叶净能的书写转变或差异,以求探寻文本作者对其评价以及故事书写目的、意义,从而窥测文中所映射出的唐代社会文化。在进行论述之前,应首先对变文之概念做出界定与说明,方才符合本文阐述必要以及立足所在。

  1 敦煌变文定义概述

  敦煌藏书中与文学有关的内容甚为繁杂,有唐诗、唐末五代词,其中最多的是形式与后代弹词类似的讲唱体作品。至于如何界定这些作品名称,历来学者存有不同主张。郑振铎先生《敦煌的俗文学》一文首先采用“变文”这名称并得到学界公认,把这些俗文学作品统视为“变文”,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变文具体定义,学者亦各有其说,笔者今择重要且具有代表性者列之,以求深明变文之定义。

  郑振铎先生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原来‘变文’的意义,和‘演义’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

  正如流行于同时的‘变相’一样……其初,变文只是专门讲唱佛经里的故事。但很快的便为文人们所采取,用来讲唱民间传说的故事。”[1]后又言:“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衍佛经之故事了(或简称为‘变’)。”[2]可见郑先生是从文本故事内容来定义变文,不仅讲述佛经故事,而且也包含民间故事。后关德栋先生则开始从词源角度来定义:“‘变文’一词的来源就是与‘变相’图相却,也就是如郑振铎氏所谓像‘变相’一样,所谓‘变文’之‘变’,当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3:201]周一良先生则更追溯词源,并与梵文汉译相联系:“我觉得变文之变,与变歌之变没更关系。

  变文者,‘变相’之‘文’也。……我觉得这个变字似非中华固更,当是翻译梵语。……我疑心‘变’字的原语,也许就是Citra。”[3:162]关德栋先生后又以“变”字为中心,立足词源角度进行总结:“我觉得‘变相’、‘变文’的‘变’字的来源是这样:(一)‘变文’的‘变’字就是‘变相’的‘变’字;(二)‘变相’的渊源是‘曼荼罗’;(三)‘变相’的‘变’字就是翻译梵语Mandala一字的略语。”[3:236]后路工先生则开始从文体角度阐述:“变文是僧徒改编民间故事传说,利用‘说话’的技巧而创作的作品……变文就是佛教徒宣讲教义的一种文体。……变文是僧徒――职业的唱导者宣唱的记录本。这些职业的唱导者,他们在不同观众面前宣唱,在不同地区宣唱,吸取当地流传的故事、传闻,‘与事而兴’,编成宣唱的本子。”[3:400-401]而周绍良先生则扩大路工所说的文体来源为文体关系,开始正式定义变文为一种文体,其言:“‘变’之得名,应该是由于它是从某一种体裁的东西改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缘故,如依佛经改变成说唱文,或依史籍记载改变成说唱文,都称为‘变文’……虽然它的体裁也各有不同,有的说白兼用,有的则类长诗,这并不因为体裁不同就会变的不叫‘变文’,原因是只要它依据另一种体裁改变成讲唱的就都称之为‘变文’。“变文”不是和尚演唱的,它只由一人就图讲解,边说唱边指点。”[3:408-409]萧登福先生则另从所讲故事之内容变化,从发展角度来进行论述,其有言:“‘变文’是开讲时所用的讲本;除讲本外,开讲时另有铺陈给观众看的‘画本’。变文的内容,约可分为演述佛经故事与自由叙述的两种。初期的变文因受俗讲的影响,所以大都有讲有唱,且以演述佛经中的故事为主。到最后则取材较宽,讲说的内容已扩至历史人物故事及一般性题材,并且并不一定要兼具讲唱;只要是配合变相以讲的,都可称之为变文。”[4]苏莹辉先生则开始确定变文主旨及艺术追求:“变文之主旨,则在敷衍故事。故事内容,则多采取佛经或中国原更之故事,重加敷衍;使变为通俗而生动,故曰‘变文’。”[5]张鸿勋先生便确定变文产生时期,其言:“变文又简称为‘变’。它是唐五代时期民间说唱技艺‘转变’的底本。转变,就是演唱变文,其名屡见唐五付人之记载。”[6]高国藩先生则认为变文是民间文艺,与民间文学相归属:变文原是唐付民间盛行的一种叫“转变”的民间文艺体裁的蓝本,这种“转变”的民间文艺体裁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翻开给观众看的图画叫“变相”,根据图画讲唱的内容亲叫“变文”[7]。

  综合上述学者对于变文定义,可以知晓变文是佛教僧侣为了向普系大众介绍、宣传佛经教义所使用的一种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且搭配着相关的图像(变相)来辅助说明。这样的表演方式随着唐代繁荣的社会经济、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僧侣或民间艺人在讲述内容时也得考量人们的喜好,因此讲述内容不再局限佛教故事并扩及历史故事,或当代人物故事。然而其中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时代意识,所书写的人物故事必定与真实情况存有差别,或与史书所记,或与当代其他记述,其虚实程度自当不同。今以《叶净能诗》一文来探讨此类情况。

  2《叶净能诗》之历史真实与当代书写叶净能,史书中确有其人,或作叶静能,其活跃于唐中宗时期,后因拥立韦后夺权而被临淄王(唐玄宗)兴兵讨伐韦后党羽时一并杀害。由此可知,变文《叶净能诗》所载叶净能与唐玄宗故事,其实另有他人,即活跃于唐玄宗时期的叶法善。虽所载故事内容多为叶法善与唐玄宗故事,但也附会唐代其他著名道士等相关事迹,故《叶净能诗》中之叶净能就如张鸿勋所说,是集唐代方术道士明崇俨、叶法善、张果、系公远等人传说于一身的“箭垛式人物”(所谓“箭垛式人物”即指许多相关事件被集结于一人身上)。今先探讨史书所载叶净能形象,再对照探讨文本故事内容与其他相关故事的差别所在。

  2.1史书所载之叶净能《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皆有记载叶净能、叶静能等事迹,且内容大同小异。今以《旧唐书》说明内容如下:第一:卷三七、卷五一及卷九一,记载叶净(静)能在中宗及韦后时,因善于道术为中宗、韦后所喜爱、重用及礼遇。祕书监郑普思、国子祭酒叶静能,或挟小道以登朱紫,或因浅术以取银黄,既亏国经,实悖天道[8:1356]。

  四年正月望夜……时国子祭酒叶静能善符禁小术,散骑常侍马秦客颇闲医药,光禄少卿杨均以调膳侍奉,皆出入宫掖[8:2174]。神龙元年正月……时更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祕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苦言其不可[8:2928-2930]。

  通过上面史书所记,可知卷三七及卷九一所载为同一事一人,因此叶净能或作叶静能。

  第二,卷七及卷五一,记载叶净(静)能因拥立韦后,而于临淄王发动兵变诛杀韦后党羽时一并杀死。景龙四年夏六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临淄王讳……等率兵入北军,诛……叶静能……诸韦、武党与皆诛之[8:152]。

  临淄王率薛崇简、锺绍京、刘幽求领万骑及总监丁夫入自玄武门……及武延秀、安乐公主皆为乱兵所杀。分遣万骑诛其党……叶静能……及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8:2174-2175]综合上述,可知叶净(静)能因道术受到中宗及韦后重用,但临淄王即位为唐玄宗前,其寿命早已结束,无法与唐玄宗有如《叶净能诗》中所描述一样,施行道术带着玄宗到剑南观灯、游月宫等活动。所以,《叶净能诗》所载故事实为唐代道士的集合体。

  2.2《叶净能诗》与唐人杂记之故事对照《叶净能诗》[9:1103-1115]一文,虽然缺前文,但主体内容依旧存在,主要讲:叶净能修道有成、道术高超,为唐玄宗重用,但最后唐玄宗要杀叶净能,叶净能使用道术离开宫廷。故事以叶净能为主轴,将十几件事情串成一个连续发展却实为独立的事件,甚至附会他人事件而来。这些事件,在唐人杂记中就有类似故事记载,可与之对照分析说明。

  (1)叶净能途经华阴县,得知常州无锡县令张令妻被华岳神抓去当第三夫人,透过黑符、朱符及黄符三道符箓让张令妻得以返回。所记此事件可与《太平广记》五处记载相对照:其一: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以传拾遗》谓:蜀川张尉之妻,死而复生,复为夫妇。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10:170-171]其二:卷二九八“赵州参军妻”条引《广异记》,叙述赵州卢参军之妻忽暴心痛而卒,卢生求正谏大夫明崇俨救之。崇俨云:“此泰山三郎所为。”遂书三符以授卢:“还家可速烧第一符,如人行十里,不活;更烧其次,若又不活;更烧第三符。横死必当复生,不来真死矣。”卢还如言,累烧三符,其妻遂活,顷之能言。[10:2373]其三:卷三??“河东县尉妻”条引《广异记》谓:景云年间,河东南县尉李某妻王氏,为华山府君所摄:更人诣门,自言能活夫人……忽见一人,乘黑云至,云:“太一仙唤王夫人。”神犹从容,请俟毕会。

  寻又一人乘赤云,大怒曰:“太一问华山何以辄取生人妇,不速送还,当更深谴。”神大惶惧,亲仙送至家。”[10:2382-2383]其四:卷三?一“仇嘉福”条引《广异记》叙述仇嘉福求太乙神于华岳祠救暴亡之崔司户妻:太乙神问何以夺生人妻?神惶惧,持簿书云:“天配为己妻,非横取之。”然不肯遣。须臾,更大神五六人,持金杵,至王庭,徒众骇散,独神立树下,乞宥其命,王遂引己还。嘉福自尔方知贵人是太乙神也。[10:2392]其五:卷三七八“李主簿妻”条引《逸史》谓:选人李主簿新婚妻为金天王所摄,叶以师善符术:遂画符焚香,以水噀之。符化北飞去,声如旋风,良久无消息。仙师怒,又书一符,其声如雷,又无消息。少顷,鞍驮到,取朱笔等,令李左右煮少许薄粥,以候其起。乃以朱画一道符,喷水叱之,声如霹雳。须臾,口鼻有气,渐开眼能言。[10:3012](2)叶净能安置于长安玄都观。康太清女被野狐精魅所附,叶净能将野狐精魅斩为三段,康太清女宛然无损,平复如故。此事件可与《太平广记》一处记载对应,即:卷二八五“叶道士”条引《朝野佥载》谓:唐陵空观叶道士,咒刀。尽力斩病人肚,横桃柳于腹上,桃柳断而肉不伤。后将双刀砍一女子,应手两段,血流遍地。家人大哭。道士取续之,喷水而咒。须臾,平复如故。[10:2269](3)叶净能分身为皇帝采以药,途中行经钱塘江,有恶蜃,书符一道,斩为三段,过江取得仙药。此事件亦可与《太平广记》所记一处对应,即: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仙传拾遗》谓:钱塘江有巨蜃,时为人害,沦溺舟楫,行旅苦之。投符江中,使神人斩之。[10:171](4)高力士命人掘地道,内打五百面鼓。皇帝向叶净能表示大内有妖鼓之声,希望他能处理。叶净能索水一碗作法,化大蛇入地道得知事情真相,故奏曰“陛下试臣符箓之功,令人打鼓。”此事件与《太平广记》所记两处相对应:

  其一: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以传拾遗》,曾指法善“祛妖伪”[10:172],笔者疑指此。

  其二:卷二八五“明崇俨”条引《朝野佥载》谓:唐明崇俨有术法。大(大原作文。据明抄本改。)帝试之,为地窖,遣妓奏乐。引俨至,谓曰:“此地常闻弦管,是何祥也?卿能止之?”俨曰:“诺。”遂书二桃符,于其上钉之,其声寂然。上笑,唤妓人问,云:“见二龙头,张口向下,遂怖俱不敢奏乐也。”上大悦。

  [10:2270](5)叶净能将酒瓮化成一道士,为皇帝宴会取乐。可与《太平广记》五处记载对应:其一: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以传拾遗》谓:燕国公张说,尝诣观谒,师命酒。说曰:“既无他客。”师曰:“此有曲处士者,久隐山林……燕公将去。师忽奋剑叱曲生曰:“曾无高谈广论,唯沉湎于酒,亦何用哉!”因斩之,乃巨榼而已。[10:172-173]其二:卷三?“张果”条引《明皇杂录》、《宣室志》、《续神仙传》谓:饮及一斗……酒忽从顶涌出,冠子落地,化为一榼。玄宗及嫔御皆惊笑,视之,已失道士矣。但见一金榼在地,覆之,榼盛一斗。验之,乃集贤院中榼也。[10:193]其三:卷七二“叶静能”条引《河东记》叙述唐汝阳王好饮,术士叶静能曰:“某更一生徒,酒量可为王饮客矣,然虽侏儒,亦更过人者,明日使谒王,王试与之言也。”[10:450]其四:卷三六八“曲秀才”条引《开天传信记》叙述叶法善宴会朝客,忽有曲秀才闯入:年二十许。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于末席,抗声谭论,援引今古。

  ……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盖。一坐惊慑惶遽,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酝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抚其瓶曰:“曲生曲生,风味不可忘也。”[10:2931-2932]其五:卷三七?“姜修”条引《潇湘录》叙述并州姜修嗜酒无对手:忽更一客,卓衣乌帽,身才三尺,腰阔数围,造修求酒。修饮之甚欢,乃与促席酌……乃一多年酒瓮,已破矣。[10:2943-2944](6)叶净能索水一盆,书符作法为唐玄宗取得龙腿一只。可与《太平广记》两处记载对应:

  其一: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仙传拾遗》,有“烹龙肉”[10:172]事,但未详说。

  其二:卷二八五“刘靖妻”条引《朝野佥载》谓:唐蜀县令刘靖妻患。正谏大夫明崇俨诊之曰:”须得生龙肝,食之必愈。”靖以为不可得。俨乃书符,乘风放之上天。须臾有龙下,入瓮水中,剔取肝,食之而差。[10:2270](7)叶净能作法求雨。与《太平广记》一处记载相应,即: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仙传拾遗》,曾说其“致风雨”[10:172],然未详述。

  (8)皇帝大赦天下,任百姓点灯供养。叶净能作法带皇帝、高力士等人至剑南观灯,并在蜀王殿上奏乐及遗留汗衫子为信。可与《太平广记》一处记载对应,即: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仙传拾遗》谓: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以观灯。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

  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于楼下,人莫知之。……玄宗称其盛者久之,乃请回。复闭目腾空而上,顷之已在楼下,而歌舞之曲未终。玄宗于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于凉州,因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10:172](9)为皇后祈子。可与《太平广记》一处记载对应,即:卷三??“叶净能”条引《广异记》谓:“开元初,玄宗以皇后无子,乃令叶净能道士,奉章上玉京天帝,问:“皇后有子否?”久之章下,批云“无子”,迹甚分明。[10:2385](10)八月十五日夜,叶净能带皇帝游月宫。可与《太平广记》四处记载对应:其一:卷二二“系公远”条引《神以感遇传》、《仙传拾遗》、《逸史》等书谓: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10:147]其二:卷二六“叶法善”条引《集异记》及《仙传拾遗》谓:八月望夜,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

  问其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名之曰《霓裳羽衣》。自月宫还,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月光如昼。师因请玄宗以玉笛奏曲。时玉笛在寝殿中,师命人取,顷之而至。奏曲既,投金钱于城中而还。[10:172]其三:卷七七“叶法善”条引《广德神异录》谓: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10:487]其四:卷二?四“唐玄宗”条引《开天传信记》谓: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余以上清之乐。流亮清越,殆非人所闻也。酣醉久之,合奏清乐。以送吾归。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向以玉笛寻,尽得矣[10:1552](11)叶净能见大内一宫人,美貌殊绝,作法取之。可与《太平广记》一处记载对应,即:卷二八五“东明观道士”条引《开天传信记》谓:唐开元中,宫禁有美人,忽夜梦被人邀去,纵酒密会,极欢而归,归辄流汗倦怠。……美人半醉,见石砚在前,乃密印手文于曲房屏风之上。寤而具启。帝乃潜以物色,令于诸宫观中求之。果于东明观得其屏风,手文尚在,所居道士已遁矣。[10:2273](12)皇帝命高力士设计欲杀之。叶净能作法隐身入殿柱,后遁归大罗天。皇帝后悔不已。可与《太平广记》两处对应:其一:卷二二“系公远”条引《神以感遇传》、《仙传拾遗》、《逸史》等书谓:玄宗怒,骂之。遂走入殿柱中,数玄宗之过。玄宗愈怒,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又易磶。破之为数十片,悉有公远之形。玄宗谢之,乃如故。[10:149]其二:卷七七“系思远”条引《开天传记》谓:不旬日,有中官自蜀道回,逢思远于路。乘驴而笑谓使者曰:“上之为戏,一何虐也。[10:486]透过故事内容对照,可以发现《叶净能诗》揉合了唐代许多著名道士如叶法善、明崇俨、叶净能、系公远等人的事迹故事而成集合体,当中有一个共同特性即道士法术无所不能,故《叶净能诗》作品流传或许与道士透过道术、道法、符箓等法力无边、无所不能来推广宣传道教思想,让更多术众信仰,因而形塑“叶净能”无所不能形象。推测此应为《叶净能诗》书写传递意义所在。

  3《叶净能诗》反映唐代社会对道士道术之解读

  3.1道教的发展

  《叶净能诗》具有浓厚道教色彩。道教源自中国上古以来神仙之术、巫术等并揉合长生不死、阴阳五行等思想,至汉朝末年逐渐形成派别,如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等。此外,道教修练可分为丹药及符箓两种。

  唐朝因道教奉行老子李聃为祖师,及皇帝对于长生不死追求等,将道教奉为唐朝国教,其中又以唐玄宗最为积极,曾为《道德经》作注、举行道举等。

  故《叶净能诗》选择唐玄宗做为故事内容一员有其代表性,透过积极推崇道教的唐玄宗来衬托叶净能法术无边,并反映唐人对于唐玄宗热衷追求长生不死、吃丹药、宠信道士等之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人对于道士法术、符箓等无所不能的好奇,如《叶净能诗》提及叶净能修行道法后,可以辟谷食气如仙人一般及会乘踢、符籙、分形、隐形之术等,最后长生飞升归大罗天。

  3.2民众生活写照及对未知世界之好奇

  《叶净能诗》叙述叶净能法术无所不能,他帮民众解决困难、帮君王求得仙药、龙腿及带领君王游玩剑南、月宫等处。内容充满想象、幻化、奇异,但也透露民众生活的疾苦或困难的问题,如华岳神娶生妇一事,不就是民众遇到豪强、土匪、官员强取民女,无力反抗,不得不接受之写照?又如叶净能祈雨一事,不也是民众遇到干旱天灾,生产生计受损,遭受生命威胁,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祈求上天降下甘霖的无助写照?又如叶净能带着唐玄宗夜游月宫,不也是人们对于月球、月宫的好奇吗?因而在《叶净能诗》中描绘月宫“以水精为牖,以水精为楼台。……娑罗树边看树。……枝条直赴三千大千世界,其叶颜色,不异电银,花如却云色。……冷气凌人,雪凝彻骨”[9:1112-1113],仿佛不食人烟的仙界。

  综上分析,透过史书与《叶净能诗》所载叶净能事迹,可知《叶净能诗》中之叶净能是唐代多位道士事迹的集合体,其书写目的与意义,应是透过唐玄宗大力崇道之史实,来衬托叶净能施展法术无所不能的形象,并藉此推广道教思想。此外,透过《叶净能诗》反映出了唐代社会对道士道术的解读、憧憬及反映唐人生活的写照等。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9:449.[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84:190.[3]关德栋.谈“变文”[A].周绍良,等,选注.敦煌文学作品选[C].北京:中华书局,1987:162-409.[4]萧登福.敦煌俗文学论丛[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77.[5]苏莹辉.敦煌学概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1988:

  82.[6]张鸿勋.敦煌说唱文学概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1993:49.[7]高国藩.敦煌术间文学[M].台北:联经出版,1994:19.[8](晋)刘昫,等.旧唐书(新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152-2930.[9]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1103-1115.[10](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新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7-3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