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1]在我国,诗词多讲究意境之美,许多独具匠心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其诗作在让人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得到启迪和教育.而作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容若,其诗作更是巧妙地将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融入其中,无论抒写相思的凄苦、哀叹爱妻,还是动伤春伤离之思绪,均能意到笔随,巨细必达.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曾给其极高的赞誉: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2]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情和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元素,离开作家主观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不可能形成艺术作品的意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当情和景巧妙融合后就构成了意境.
( 一) 有情有景,情与景浑,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写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它既能深化感情,又能使感情形象化,使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纳兰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处理景物和主观情感的关系上进行了一些独有成效的实践,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有意识的把个人情感隐藏于景物之中,而在景物之外,又可以使人领悟到他感情的宣泄.这种风格,既是他洒脱个性和横溢才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诗歌美学理想的自觉实践.例如他的名篇《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容若是中国词史上一位着名的"伤心人",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
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开篇的"西风"便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映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 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的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所以只能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去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
( 二) 以景为主,寓情于景,景中藏情
诗虽然以抒情为主,但景作为情的载体,其地位也是不容低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道: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纳兰用一支生花妙笔,通常在形象的描绘出景物之后,将自己的身心与景物相融,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如脍炙人口的《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帘影碧桃人已去,鞢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词上片由景起,情景交织."雨歇梧桐泪乍收",从秋雨写起,说的是秋雨已消歇,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泪乍收"语涉双关,可以说是梧桐停止滴雨,就好像停止了流泪,如此则梧桐已然通了人性,自是脉脉含情; 也可以说是词人听见秋雨暂歇而不再泫然流泪,如此则伤情毕现.
下片紧承"旧风流",铺写眼前空寂之景."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化用了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好景不常的感慨和无限怅惘的情怀.你看,帘影招招,碧桃依旧,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此情此景,真是叫人无限叹惋."两眉何处月如钩?"结句遂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 三) 以情为主,情中见景,因情造景
以情为主,情中见景,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的,不过是隐蔽着没有自觉而已.当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纳兰词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可以直抒胸臆,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每一个人当最初和你相遇,那种美好的感觉就象春天初放的花,那种温馨、那种自然、那种真诚、那种回忆,因此就一直弥漫在了你的生命中.为什么在人的交往中会有误会、费解、猜疑和非议呢?
只有淡淡如水的情怀不就足够了吗? 纳兰为了表达这个感情,用了"骊山送别"、"雨霖铃"等意象形象为"人生初见"的感情衬托出了气氛.
二、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3]这是对意境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恰当的概括."出之贵实"就是要以现实为依据,以真实生活为基础; "用之贵虚"就是文艺创作的想象和虚构.在我国,诗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简单的再现和复制,而是在此基础上,经过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形成的艺术创造.纳兰的词常常伴有奇幻的想象和惊人夸张,这使他的词极富浪漫色彩.如《金镂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词的上阕开头就是一个问句,看似突兀,实则情发有端,乃哀思之深沉悲痛也.全词情真意切,虚实相间,由己及彼,由彼及己,将幽冥生活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一腔深情倾诉,真可谓字字含泪,句句泣血.人间自是有情痴,情痴如纳兰,世间几人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纳兰不仅善于选择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内在的感情,而且还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由实写虚,由虚入实,在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之后,把这些感受变为鲜明的形象,构成具体而完整的意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引起丰富的艺术联想,这就是意境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魅力因素和效果,它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体现出来的.韵味通常也称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讲究韵味,是我国诗词创作的艺术传统和显着特色.纳兰的词,讲究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在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作传神写照时,追求一种余韵悠长、含蕴不尽的美,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长相思》一词就是如此: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那畔行"写的则是词人往前瞻望的目的地,也激荡出一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豪迈情怀.而"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的壮观景象.且想象一下那幅豪壮的场景,风雪之中,夜空之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多么壮观! 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相提并论.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这里的"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故园有家有亲人,有天伦之乐,有画眉之趣,让自己没有心思细听这风起雪落,没有机会思忖这温暖家门之外侵入骨髓的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了风雪夜异乡旅客的情怀.
总的来说,此词写的传神动情,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 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韵味十足.
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语言是入门的导向,意境才是核心.诗词的美包括意象美、含蓄美、时空美等,但是意境美却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一条纽带.纳兰词通过对于意象的组合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从而使读者在体味诗歌意境美、取境美和韵味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纳兰的一腔真情,满腹幽怨."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正因为有意境的存在,才会更具有张力,才会使其永葆青春,成为我们欣赏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参 考 文 献]
[1][明]朱承爵. 存余堂诗话[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12.
[2][明]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M]. 宛平,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
[3][明]王骥德. 曲律[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7.
[4]张文勋. 诗词审美[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