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论述古代军旅诗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战争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2585字
论文摘要

  战争观是军事思想的总纲,是人们从事军事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它包括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认识,对战争与民众关系的理解,对战争与天时、地利以及主观指导的考察等诸多方面。中国是诗的国度,许多名篇佳作至今仍为国人所传诵。对军校学员来说,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军旅诗更值得研读,这些经典的军旅诗篇,不仅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古人对战争的看法和思考。
  诵读、研析中国古代军旅诗,有助于学员更好地体悟中华传统战争观,并汲取其中的先进内容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助其树立新时代的“武德”。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古代军旅诗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战争观。

  一、热爱和平,慎战非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立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人们在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思想。另外,离开家乡去打仗,面临着客死异乡的危险,对先民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加之中原地区虽然文明程度较高,但过着农耕生活的中原人的战斗力在冷兵器时代远远逊色于在马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国人在双方的交锋中也是负多胜少。在这双重背景下,国人形成了热爱和平、慎战非战的战争观。军事家孙子就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战争无法避免,也要把破坏性降到最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墨子则提出了“非攻”的观点,他认为“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
  他认为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毁坏人们的家园,这是至大的不义,因而他从根本上反对战争。这些思想也体现在军旅诗里,如《小雅·采薇》《十五从军征》、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等。
  《采薇》里的战士因为猃狁进犯不得不予以还击,在非战不可的情况下,战士们还是发出了“曰归曰归,心亦忧止”的呼声。尽管诗歌主人公战后平安返家,途中依然发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叹。古诗《十五从军征》则用朴素的文字、夸张的手法叙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极言服役时间之长,经过了漫长的战争,主人公幸运地活着回到了家乡。然而“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家里亲人都已不在,田园一片荒芜,老人的凄凉晚景可想而知。诗中对战争的厌倦和谴责是显而易见的。曹松在唐代并不出名,但其诗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一语道出了战争血腥而残酷的本质。

  二、进行义战,以战止战

  国人一直奉行“义战”思想,虽然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会使国家和人民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正义的战争却是古代思想家和军事家们坚决支持的。孟子就有过这样的言论“: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齐国伐燕,是因为燕王暴虐无道,这场战争就属于义战,不仅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而且一定会取得胜利。着名兵法《司马法》中也有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了军旅诗的创作中,正义的战争使人们同仇敌忾,而不义的侵略战争则引发了诗人的愤慨和批判, 代表作品有岳飞的《满江红》、李颀的《古从军行》等。
  《满江红》展现了将士们高扬的战斗精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正因为战争的目的是收复失地、赶走异族侵略者,将士们才发出了战斗的最强音。
  抵御外来侵略只能以战战止战,身为军人的岳飞深深懂得一味苟安、妥协,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但如果是统治者好大喜功,为一己私利发动战争,这样的不义之战就只能给百姓带来痛苦,拓来诗人的批判。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就是对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批评。

  三、厌恶朝政、军政腐败,渴望忠臣良将的出现

  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在危急关头,朝政、军政的腐败,将帅的无能就格外令人无法容忍。中国古代军旅诗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就对军政的腐化、将帅的无能做了辛辣、无情的嘲讽,对历史上的名将、英雄则予以热烈的褒扬,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高适的《燕歌行》等。
  李清照就写下了大气磅礴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既是对悲剧英雄项羽的礼赞,更是对南宋苟安、怯懦的朝廷和军事将领的讽刺。高适则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用触目惊心的对比刻画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和将领的狂妄自大、玩忽职守。正是将帅的腐化堕落、怯懦无能,屡屡导致了战事失利,所以诗人们才格外渴望出现李广、吴起那样体恤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

  四、歌颂英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人虽然并不好战,但也从不怯战,历史上更是曾涌现出无数战争英雄。在古代军旅诗歌中,塑造英雄形象、赞美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比比皆是,代表作有屈原的《国殇》、曹植的《白马篇》等。
  屈原的《国殇》颂扬了楚国的英雄,他们“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里还展现了楚国将士的英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多么惨烈的场景,又是多么高贵的英雄!曹植的《白马篇》则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他骑着白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显示出少年英雄的无畏勇气。
  中国古代军旅诗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是他国难以媲美的,其中所蕴含的军事思想也极为丰富。我国最早的军旅诗出自《诗经》,《诗经》里的军旅诗表达了国人对战争自发的、直觉的体会,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战争观的情感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理性共识,则推动了成熟的战争观的形成。后世的诗人将这二者融合,创作出了大量情理兼胜的军旅诗,为我国的诗歌宝库增添了一笔新的财富。本文仅简要分析了我国古代军旅诗歌的极小一部分及其所反映出的部分军事思想,如果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先人战争观的部分内容,那么本文的撰写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曾德明.先秦时期战争观念述论[J].求索,2000,(4).
  [2]熊武一.古代兵法鉴赏辞典[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3]汪守德.中国战争诗歌[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4]孟轲.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