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邺城历史渊源及建安文学形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11 共4046字
论文摘要

  一、邺城历史渊源

  邺城历史久远, 文献记载春秋时为齐桓公所筑。 邺的名称最早见于《管子》,《管子·小匡》文载:“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 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牧秋,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 ”战国时期邺为魏国的陪都,魏文侯时派西门豹去治邺。 经过西门豹设巧计除恶霸、禁巫风,引漳十二渠,治邺大见成效,邺也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 邺城作为都城在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曹操封魏王后在邺营建国都。 《水经注》曰:“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此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已由许昌移居邺城。 自曹魏后,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建都邺城,历经一百二十六年。
  邺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北城为曹操所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 (公元 538 年) 依邺北城南墙而建。 根据考古发现,邺城建筑格局不仅影响了隋唐的长安城, 还影响了日本飞鸟时代的平城京及中国的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 邺城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按照后天八卦、周礼、河图、洛书兴建布局的王都和帝都。 邺城开创了古代城市以中轴对称布局的先河,城市用地分区功能明确,结构严谨,强调了城市的统一规划。 建筑物的走向由南北朝向代替了之前的西南朝向,形成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样式。 在城市路网架构上,它经纬龙骨,棋盘交错,首创城市主干道与皇宫丁字交汇的新格局。
  曹魏政权建都邺城后兴建了多处皇家园林,最着名的是城西北“铜雀园”,园内建有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史称“三台”。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巍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 ”它不但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建安文学”发祥之地。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 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 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 《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邺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重要地位备受中外学者关注。 自 1935 年北平研究院首次做实地调查开始, 考古学者就没有间断过勘探和调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迹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过勘探发掘,探明邺城遗址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了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的位置,以及宫殿区建筑和城区道路,并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这次全面的勘探发掘印证了历史文献的文字记载, 对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东汉末年邺城的政治地位

  建安十八年 (213 年) 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开始在邺城建魏国社稷宗庙,接着又在邺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晋爵为王,邺随成为曹魏王都, 邺城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翻开辉煌的一页。 这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上,还是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推动了我国历史的进程。曹操建邺城后,在政治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军事天才。 曹操以邺城为根据地,进行一系列军事行动,统一了北方局势。 他先扫除袁氏在北方的势力,接着又北征三郡乌桓,稳定了北方边界。 在东方,他军至淳于,击垮管承,东方得以安宁。 又向南数次攻打孙权、刘备,逼孙刘势力于江南、巴蜀一隅,形成三国局面。 北方广大领土均统一于曹魏政权之下,东汉后期混乱局面得以平复。
  曹操在以邺城为中心的控制区内, 改革了袁绍乃至东汉的许多行政制度。 在进驻邺城不久,便免除了当年的租赋。 下达 《收田租令》“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针对袁绍放纵豪强,兼并土地严重,租赋不均的情况,制定了较轻的租赋承担标准, 在选举人才上, 注重实才,不重虚名,推行“惟才是举”的用人制度。 从建安十五年(210 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的短短 7 年间, 曹操在邺曾 3 次颁布招贤令, 招贤纳士,广蓄人才。 《求贤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由于用人得当,这段时期社会平稳,生产发展,物阜民丰。 西晋左思的《魏都赋》描写了邺城的繁荣景象:“廓三市而开廛, 籍平逵而九达。 班列肆以兼罗,设阛阓以襟带……”《三国志·魏书》中载:“建安十九年,曹操始耕藉田”,这是天子才有的行为,曹操在邺代之。 曹操在邺还加紧军事训练,史载有关他“演兵习武”的地名星罗棋布。 今天的邺镇西 5 公里处讲武城村,现残存部分城墙,是曹操训练士兵的地方。 邺镇东南 8 公里的大片低洼地带和邺镇西北俗名黑水坑,是曹操训练水军的玄武池旧址。 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 古名相台村, 战国时赵魏等六国结盟抗秦,封苏秦为相,筑高台于此。 后曹操在此设柴草库,故名柴库村。 柴库村西的东、西粮村,相传是曹操的屯粮之地。 安阳河是曹军的安阳河训练基地,曹操经常在水中一小岛上表彰武士, 故后人取名彰武村。 大量遗迹都说明邺城的繁荣和重要性。
  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就不再去许都,开始在邺处理军国政务。 从曹操建魏国到被晋取代,邺城作为魏都前后共有 52 年。 史载当时许多政令都是在邺城颁布的,召见使臣、大的军事行动、论功封赏也是在邺城进行的。 邺城在这个时期以其显赫的政治地位着称史册, 以气势恢弘的城市建筑闻名于世,还以其辉煌的“建安文学”载入中国文学史。

  三、应运而生的建安文学

  东汉末建安时期(169-220 年)是我国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黄金时代, 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坛高手。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一个以建安风骨为标志的强大文学流派。 建安诗人笔下文风清丽,通脱、语约而意赅,不拘形式,洒脱利落,飘逸有致,不雕饰,不浮夸,很有气势。 李白称“建安文学”之风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语道破了建安文学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文学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原因。 “天时”,主要是得益于曹操的支持和身体力行,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 曹操本身就是个大诗人,有很多佳作传世,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蒿里行》。 而且他在繁忙的军务、政务之余,经常与邺下文人饮宴,诗赋唱和,使邺下文人紧紧聚集在他的周围。 曹操对邺下文人十分看重,分别在政府或军中给他们安排相应职务,使其衣食无忧。 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邺下文人的创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文学创作活动。 “地利”,即曹操为邺下文人提供了较为稳定和宽松的创作环境。 曹操始建邺城后,短短几年使邺城具备了王都的规模。 朝廷军政大权全在曹操的掌握之中,邺城成了曹氏政权可靠的大后方, 为邺下文人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和舒适的创作环境, 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 “人和”,即邺下文人之间的亲密相处和学术交流。 邺下文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与融洽,彼此相互敬重,相互包容,在学术上沟通交流相得益彰。 如邺下文人的领军人物曹丕、曹植兄弟,关系亲密融洽,就很受邺下文人的看重,为邺下文人的创作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在邺下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涌。 文帝,陈思纵髻以聘节;王、徐,应、祯,望路而争趋。 ”从汉末五言古诗来说,题材狭窄,内容单薄,不足开启一代诗风,建安诗人却以丰富的内容,高远的志怀,慷慨的激情,为五言诗输入了峥嵘的“风骨”。 例如蔡球的《悲愤诗》,曹操的“古直悲凉”,曹王的“鄙直如偶语”就很有代表性。 建安文学情辞慷慨,格调刚健。 像《诗品义疏》中所说:“文采缤纷,不离闾里歌谣之质,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 ”
  建安文学是在邺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为“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被称为“七子”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 建安时期,邺城给了文学一个发展空间和宽松环境。

  (一)铜雀台宴赋歌舞升平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不解之缘,是文人常常聚会的地方。 是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 曹植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王粲的《登楼赋》、《初征》,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等作品大都是在铜雀台所作 ,还有刘帧、陈琳、徐干、邯郸淳等也常常聚集在铜雀台直抒胸襟、慷慨用气、在“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中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作品, 掀起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高潮。

  (二)西园水榭亭台吟诗作赋

  西园也称铜雀园, 因该园在邺城西北故称西园。 园内引漳水入园,有鱼池、有石濑又有丛郁芳香的兰渚, 园内亭台楼阁甚是宜人。 西园是 “三曹”、“七子”等文人常来之地,游览之中吟诗作赋其乐融融, 由于众多文人相会于此, 被后人称为“西园会”,开创了文人聚会的先河。

  (三)大都会邺城吸纳八方艺人

  唐朝李百药有诗赞邺:“南馆招奇士, 西陵引上才。 ”邺城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艺人聚集该地,此时还涌现出歌舞、曲辞、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 有一种叫作 “相和三调”(又称铜雀三调)的曲子就是在此产生的。 舞者随乐起舞,惟妙惟肖。 “三曹”就创作了大量的“相和三调”曲辞,《乐府诗集》被收集 37 首。 韦诞、钟繇是着名书法家,曹魏宫殿的门匾匾额多出自二人之手,钟繇的楷书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邺城的兴盛和建安文学的兴起尽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时间短暂, 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邺下文人集团随着曹操去世、曹丕迁都、曹植被逐以及一场莫名其妙流行于邺城的瘟疫而风吹云散。 四百年后唐代诗人温庭筠拜谒陈琳墓时写了一首极富感情的诗作:“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共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

  参考文献:
  [1] 徐 光冀 ,顾智界.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J].考古,1990(07).
  [2]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M].2000.
  [3] 逯 钦立辑校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M]. 北 京 : 中华书局1983.
  [4] 张之.邺城兴废考[J].中州古今,1983(03).
  [5] 林 庚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 京 :中华书局 19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