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记小说是指杂录志怪、 传奇、 琐闻、 传记、 随笔之类的著作。 内容庞杂, 包罗万象, 其中有不少书史相关的资料。 近来读此类著述, 发现三个小问题, 或可以校正当代著述, 或可校正古代书家之言, 或可考证人物名实之来由, 现裒录于此, 略加考证, 以飨读者。
一、 曹操悬帐观书, 书者是师宜官, 还是梁鹄?
唐太宗作 《王羲之传论》 言: “伯英临池之妙, 无复馀踪; 师宜悬帐之奇, 罕有遗迹。”南宋王应麟 《困学纪闻》 记载, 《王羲之传论》: “师宜悬帐之奇。 以卫恒 《四体书序》 考之, 悬帐乃梁鹄书,非师宜官书也。” 查卫恒 《四体书势》 原文记载如下: “梁鹄奔刘表, 魏武帝破荆州, 募求鹄。 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 故而自缚诣门, 署军假司马, 在秘书以勤书自效, 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 魏武帝悬著帐中, 及以钉壁玩之, 以为胜宜官, 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那么, 这里是唐太宗正确, 还是卫恒正确呢? 然后我们再查一查唐太宗手下的大臣房玄龄、 褚遂良等人编撰的 《晋书》, 里面记载梁鹄之事, 完全摘录于卫恒的 《四体书势》, 说明 《四体书势》 所记史事已经得到唐太宗时代史传编修者的认可。 而且卫恒生于西晋, 去曹魏不远, 其所记更加可信。 所以还是唐太宗搞错了, 也许是唐太宗在写 《王羲之传论》 时, 崇王之情溢于言表, 一时激动, 出现了笔下误。
二、 与赵孟頫一起赏鉴法书的霍公谨、 公馀丈是谁?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载 《松雪斋论书》 所记一事: “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 与霍公谨集鲜于伯机池上, 郭右之出右军 《思想帖》 真迹, 有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之势, 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这里的霍公谨是谁? 查史料, 根本没有此人。 原来是元代刊本 《松雪斋集》 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由于脱字出现了讹误。 霍公谨其实是霍肃和周公谨两人。 当时与赵孟頫一起观赏王羲之 《思想帖》 的还不止这几个人, 明代汪砢玉 《珊瑚网》 所引用则更详细, 也让我们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 霍肃清臣、 周密公谨、 郭天锡祐之、 张伯淳师道、 廉希贡端父、 马昫德昌、 乔篑成仲山、 杨肯堂子構、 李衎仲宾、 王芝子庆、 赵孟頫子昂、 邓文原善之集鲜于伯机池上, 祐之出右军 《思想帖》 真迹, 有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之势, 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孟頫书。”霍肃 (字清臣) 和周密 (字公谨) 都是赵孟頫的好友, 都是元初有名的书画鉴藏家。 他们之间经常一起品鉴书画, 交流心得。 周密的两部笔记文献 《志雅堂杂钞》 《云烟过眼录》 记载了当时与其交往过的五十多位藏家的书画等文物藏品, 其中就有霍肃和赵孟頫。 霍肃藏有孙过庭 《千字文》、 张旭 《秋深帖》 萧子云 《出师颂》 和唐摹 《兰亭》 等书画作品。
赵孟頫1295年自大都返回杭州所收的书画古物也被记录在内。 可见, 霍公谨实属讹误。 同样, 上海书画出版社 《松雪斋论书》 所记赵孟頫跋传为王献之 《保母碑》, 《保母碑》 虽近出, 故是大令当时所刻, 较之 《兰亭》, 真所谓 “因应不同”, 世人知爱 《兰亭》, 不知此也。 丙戍冬, 伯机得一本, 继之公馀丈得此本, 令诸人赋诗, 然后朋识中知有此文。 丁亥八月, 仆自燕来还, 亦得一本, 又有一诗僧许仆一本, 虽未得, 然已可拟。 世人若欲学书, 不可无此。 仆有此, 独恨驱驰南北, 不得尽古人临池之工, 因公余出示, 令人重叹。
这里的 “公馀丈” 和 “公余” 其实是周公谨, 即周密。 “丈” 是敬辞, 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周密 (1232年生) 长赵孟頫 (1254年生) 22岁。 其实关于这段跋文的墨迹现在仍然存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体是行草, 与墨迹对照后发现, 原来是后人释文出现了讹误, 把草体写法的 “谨” 字误释成 “馀” 字, 后人多拾人牙慧, 以讹传讹, 为我们的引著带来了麻烦, 如果不加考辨而直接引用, 则会贻笑大方。
三、 古代买卖书画的卖驵叫牙人, 还是互人?
在古代的书画市场上, 有一种专门从事书画买卖的经纪人, 时人称为卖驵或牙人、 牙郎。 为什么叫 “牙人”呢? “牙” 与书画买卖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是取卖驵出售书画需要劳费口舌来说服买家购买之意? 后来读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则豁然开朗, 今人谓驵侩者为牙郎, 本谓之互郎, 谓主互市事也。 唐人互作牙, 互与牙字相似, 因讹而为牙耳。
再查阅资料发现, 最早关注 “牙人” 这一称谓的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 南宋叶庭珪在《海录碎事》 里援引 《温公诗话》 所载: “牙郎当作互郎, 主互市事也。 唐人书 ‘互’ 作 ‘牙’, 转为 ‘牙’耳。”后来比司马光稍晚的朱胜非在 《绀珠集》 进一步解释, 唐人书 “牙” 为 “互”。
可见, 在唐代,“牙” 与 “互” 两字写法比较接近, 在传抄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 以致后人使用这一称谓的越来越多, 也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了。
注释:
[1] 唐 李世民 《王羲之传论》,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21页。
[2] 晋 卫恒 《四体书势》,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5页。
[3] 元 赵孟頫 《松雪斋论书》,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第178页。
[4] 明 汪砢玉 《珊瑚网》 卷一 “法书题跋”, 《中国书画全书》 第五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一版, 第720页。
[5] 宋 周密 《云 烟 过 眼 录 》 “霍 清 甫 清 臣 所 藏 ” 条 及 周 密 《志 雅 堂 杂 钞 》 都 有较详 细 记 载 。 详 见 《云 烟 过 眼 录 》, 辽 宁 教育 出 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第30页; 《志雅堂杂钞》,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第48页。
[6] 元 赵孟頫 《松雪斋论书》,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第180页。
[7] 元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第6278页。
[8] 宋 叶庭珪 《海录碎事》, 卷十五,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宋 朱胜非 《绀珠集》 卷九,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