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明末清初出生于如皋的文化巨人李渔, 是一位各体兼擅的作家, 他的小说、戏曲在故事题材、情节、方言、俗语等方面保留了诸多如皋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他出生、成长于如皋的有力证据, 而且是检验其作品的试金石。合理利用这些如皋元素, 有助于对其生平事迹、创作过程的研究, 也有助于对创作时间的定位。
关键词: 李渔; 小说; 戏曲; 如皋元素;
Abstract: Li Yu was a literature giant born in Rugao County, and he was good at different literature genres including fiction and opera. His fictions and operas contains many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of Rugao such as theme, plots, dialect and idioms, etc. These Rugao elements not only provide powerful evidences of his birthplace, but are also very helpful in the study of his life story, the time and process of his creations.
Keyword: Li Yu; fiction; opera; Rugao elements;
明末清初出生于如皋的文化巨人李渔, 首先是一位各体兼擅的作家, 其小说、戏曲创作在清代风格独特, 成就首屈一指。文艺来源于生活, 作家创作离不开孕育其成长的土壤, 李渔出生于江苏如皋, 自幼随其父母在如皋生活, 直到二十多岁才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如皋是他成长的摇篮, 如皋的水土孕育了一代天才, 其小说、戏曲作品中自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如皋印记, 记录了他与如皋的历史渊源以及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对其作品中的如皋元素加以梳理, 有助于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 还可以用来探讨其作品的创作时间。
一
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被学术界誉为“清代小说第一人” (孙楷第《李笠翁与十二楼》) [1] (P370) 。其作品以构思新颖奇特, 故事情节曲折, 语言流利纤巧着称。如果细心阅读, 可以发现, 在其小说题材、情节以及语言诸方面均保留了不少如皋元素。
先看小说题材和故事情节。李渔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第一种《合影楼》记叙男女爱情婚姻故事, 描写民间的婚俗:一是未婚男女先合八字。路公道:“婚姻大事, 不好单凭己意, 也要把两个八字合一合婚。没有刑伤损克, 方才好许。”[1] (P11) 古代用天干地支组合标记年、月、日等时间, 八字就是表示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四个节点的八个字;未婚男女的八字合起来, 如果相生相容, 可以成婚;如果相克, 就不宜结合。这一风俗在苏北如皋, 相沿成习, 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绝迹。二是会亲。“成亲过了三日, 路公就准备筵席, 请屠、管二人会亲”[1] (P19) 。会亲是男女成婚之后不久 (一般三天) , 由男方置办酒席, 宴请女方来往的亲戚, 大家相互畅叙亲戚关系, 联络感情。这一风俗在苏北好多地区, 蔚然成风, 至今仍有保存。
李渔小说丧葬风俗的描写也符合如皋的风俗民情:《连城璧》第十一回《重义奔丧奴仆好, 贪财殒命子孙愚》中写道:“百顺号天痛哭, 几不欲生, 将办下的衣衾棺椁殡殓过了, 自己戴孝披麻, 寝苫枕块, 与亲子一般, 开丧受吊。七七已完, 就往各家讨账, 准备要装丧回去。”《连城璧》第八回《妻妾败纲常, 梅香完节操》中, 主人公碧莲说:“我还有几件青衣, 总则守孝的人, 三年穿着不得, 不如拿去卖了。”碧莲还“时常买些纸钱, 到坟前焚化。”这些都是如皋丧葬风俗的再现。在苏北如皋一带, 老人亡故后, 收敛入棺, 子女亲属披麻戴孝, 开丧受吊, 逢七祭奠, 焚化纸钱。七七四十九天断七, 子女亲属守孝三年, 不得婚嫁喜庆, 举办宴会, 不穿艳丽衣服等。这些与小说的描写完全一致。
还有一些宿命迷信活动描写:算命。李渔拟话本小说集《连城璧》第二回《老星家戏改八字, 穷皂隶陡发万金》的主要故事情节, 是老星家帮穷皂隶蒋成戏改了生辰八字, 使其命运发生陡转, 交上好运;表现劝人行善, 修身立命的主题。
(山人) 对他道:“你若要过好日子, 只除非把八字改一改, 就有好处了。”蒋成道:“先生又来取笑, 八字是生成的, 怎么改得?”山人道:“不妨, 我会改。”重新取一张命纸, 将蒋成原八字, 只颠倒一颠倒, 另排上五星运限, 后面批上几句好话, 折做几折, 塞在蒋成袖中道:“以后人问你八字, 照这命纸上讲, 还你自有好处。”[2] (P33)
如皋是历史悠久, 封建迷信思想也影响深远, 算命的现象至今没有绝迹。
相面。《连城璧》第六回《遭风遇盗致奇赢, 让本还财成巨富》入话之后的正文写道:“如今却说一个人, 相法极高。遇着两个面貌一样的, 一个该贫, 一个该富, 他却能分别出来。后来恰好合着他的相法, 与前面敷衍的话句句相反, 方才叫做异闻。”接着, 叙述商人秦世良起先漂洋过海, 遭风遇盗;其次受人诬赖, 陷于贫困, 最后否极泰来, 强盗悔过、歹人返本加息, 而终于发财致富的故事。穿插写到杨百万精于面相术, 他对秦世芳说道:“论你相貌, 是个彻底的穷人。只是脸上气色与去年大不相同。去年是一团的滞气, ……你如今脸上, 不但滞气没有了, 又生出许多阴鸷纹来, 毕竟做了天大一件好事, 才有这等气色, 将来正要发财。”点明了真相, 说破了要害, 令人毛骨悚然。小说结尾写道:“相貌生得好的, 只要不做歹事, 后来毕竟发迹……就是相貌生得不好的, 只要肯做好事, 一般也会发迹。”作者劝人为善的动机, 一目了然。
相面在苏北如皋源远流长, 民间有麻衣相书, 流行颇盛, 其实质是以人的面部特征决定命运的荣辱盛衰, 并有人以此为业, 代人相面。这一活动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之后又有死灰复燃, 并未完全绝迹。
其他, 如测字等也有所描写, 也符合如皋的生活实际。
再看语言词汇。李渔小说中的如皋方言元素比较普遍, 有的甚至反复多次出现:
如皋方言例:
(1) 只要说得成亲, 就做临了一个, 也是情愿的了。 (《连城璧·寡妇设计赚新郎》) [2] (P227)
临了 (liao) , 最后、末了。苏北如皋流行的口语, 一般不说“末了”“最后”, 而称“临了”。
(2) 次日丈夫拷打丫鬟, 说为甚么夜头夜晚, 点灯到猪圈里去? (《连城璧·吃新醋正室蒙冤》) [2] (P 231)
夜头夜晚, 时间概念“夜晚”的一种民间说法, 有强调作用。苏北方言中流行的特殊构词法, 其他还有, 如:慌张, 慌里慌张;油气, 油里油气, 等等。至今犹存, 沿用不绝。
(3) 杨氏羞得顿口无言, 只得也穿了陈氏的衣服, 走过房去。 (《连城璧·吃新醋正室蒙冤》) [2] (P 238)
顿口无言, 哑口无言。如皋方言, 至今民间尚存, 百姓犹用。
(4) 产妇听见, 慌忙把脚牮住, 狠命一煞, 谁想孩子的头, 已出了产门, 被产母闭断生气, 死在腹中。 (《连城璧·老星家戏改八字》) [2] (P 27)
牮 (jian) 、夹。《如皋县志·方俗志·方言》:“牮, 使力正屋也。”这里指产妇提腹用劲, 夹住产门。如皋方言, 民间常用。
(5) 蒋成思量道:我闻得衙门里, 钱来得泼绰, …… (《连城璧·老星家戏改八字》) [2] (P 28)
泼绰, 一为钱财比较丰足, 数量多;二指出手阔绰, 大方, 舍得花钱。本文为第一义。如皋方言土语, 民间无文化群体常用。
(6) 蒋成手内无钱, 要清客也清客不来。 (《连城璧·老星家戏改八字》) [2] (P31)
清客, 整齐、清爽、美观, 显得年轻。如皋方言, 民间无文化群体至今还用。
(7) 自古道, “皇帝也有草鞋亲”, 就下贱些也无碍。 (《乞儿行好事》) [2] (P6)
草鞋亲, 富贵人家的贫穷亲戚。民间常言, “皇帝也有三门草鞋亲, 何况你我?”如皋方言土语, 民间无文化群体至今常用。
(8) 你如今若好好跟他回去, 安心贴意做人家, 或者还会生儿育女, 讨些下半世的便宜。 (《连城璧·美女同遭花烛冤》) [2] (P 107)
做人家, 典型的苏北如皋方言。家, 读如ga;人家, 指家业、财富。做人家, 意思为在持家过程中注意勤俭节约,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不断积累资本, 增加产业, 以聚财致富。此说流传十分广泛, 影响非常深远, 一直沿用至今, 如:“他平时舍不得花钱, 非常做人家”。
(9) 你劝人娶小, 想要把自己的粉头出脱与他, 多卖几两银子, 又好去贩梢的意思。 (《连城璧·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还不死之魂》) [2] (P143)
贩梢, 翻花样, 改变形象、立场、观点、做法等。苏北如皋方言, 民间常说“这人最喜欢贩梢。”下层百姓市民至今还用。
(10) 后来见满城财主, 分文不肯帮助, 他看不过, 方才做了畅汉。 (《连城璧·乞儿行好事》) , [2] (P 64)
要是我们瞒了家主, 要支几个铜钱使用, 他都是不敢的。那里肯做畅汉? (《连城璧·说鬼话智赚生人》) [2] (P 312)
畅汉, 过分豪爽、慷慨大方的人。苏北如皋方言, 有人常说:“他的经济并不富裕, 但花钱大手大脚, 喜欢做畅汉。”此语现在还有生命力。
(11) 每日梳完了头, 定要修一次养, 不但浑身捏高, 连内里都要修到。 (见《连城璧》大连图书馆藏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整理本将“高”改为“遍”, 盖不明方言故也。) [2] (P327)
高, 如皋方言, 遍, 满。如:“他家墙上的奖状贴高了。”
(12) 我偏要娶个人, 人家大似你的, 容貌好似你的。 (《连城璧·美女同遭花烛冤》) [2] (P 94)
若是那个好似这个, 就要减几两;若是这个好似那个, 就要增几两。 (《连城璧·清官不受扒灰谤》) [2] (P 75)
好似, 好于, 比……好。例如, 好似他, 即好于他, 比他好。似, 用于比较, 相当于“于”、“比”。在苏北如皋方言口语中习以为常, 至今不改。
(13) 家人拿了一把薄刀, 将砖头撬去一块。 (《连城璧·清官不受扒灰谤》) [2] (P 84)
薄刀, 即菜刀, 家庭厨房日常切菜用的刀, 有柄, 可以抓手, 一面是刀刃。苏北如皋称为薄刀。可能由朴刀音转而来。
(14) 穿衣吃饭的时节, 定要人立在旁边, 替他记着碗数件数, 才不至于伤饥失饱。 (《连城璧·说鬼话计赚生人》) [2] (P 310)
伤饥失饱, 因太饿太饱而伤害身体, 常指小孩或智商不高、神经不正常的人。苏北如皋至今犹存。
(15) 玉娟绝了妄念, 知道家人的言语印证不来, ……一总不去计论他。 (《十二楼·合影楼》) [1] (P6)
记论, 故意地计较、议论某件事。这一说法在苏北如皋一带至今犹存。
(16) 张见珍生的影子, 就丢下水去。 (《十二楼·合影楼》) [1] (P 9)
张见, 看见, 也可单用“张”, 悄悄地看。《如皋县志·方俗志·方言》:“张, 私窥也。”如, “你张张他最近身体好不好?”至今民间常用, 使用频率很高。
(17) 不想令爱的尊恙与时灾疫症一般, 一家过到一家, 蔓延不已。 (《十二楼·合影楼》) [1] (P 22)
过, 传染, 一般指疾病、细菌的传染。苏北如皋一带把“传染”称为“过人”, 至今还用。比如“你离他远一点, 他的感冒会过人。”
(18) 经他一番做造, 自然失去本来。 (《十二楼·三与楼》) [1] (P 47)
做造, 故意制造, 做作, 捉弄伤害别人。如皋一带的方言, 至今还用。
(19) 严老爷府上若有勤力孩子, 知道这些事的, 见惠一个也好。 (《十二楼·萃雅楼》) [1] (P 129)
勤力, 意为勤劳, 手脚快, 做事勤快麻利。如皋地区方言, 至今还用。比如“这个小伙子很勤力。”
(20) 万一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 倒把个如花似玉的女子掗上门去, 送与那丑驴受用。 (《十二楼·拂云楼》) [1] (P 164)
掗 (ya) , 别人不想要的, 而强制性地给人东西, 叫掗。《如皋县志·方俗志·方言》:“掗, 强与人物也。”如皋地区方言, 至今还用。比如“我已经吃饱了, 他还掗我吃饭。”
(21) 少不得留在身边, 做一匹看马。 (《十二楼·十卺楼》) [1] (P 183)
看马, 只好看而不中用的东西。如皋方言, 至今还用。如“这个人虽然能说会道, 其实是一匹看马, 缺少实践, 做事不行。”
(22) 你们二位都是有窍的人, 为什么丢了钥匙不拿来开锁, 倒用铁丝去掭, 万一掭了簧, 却怎么处 (《十二楼·萃雅楼》) [1] (P 125)
掭 (que) , 多义字。《广雅》:“择也”;《集韵》“棢也”;《广韵》“捎也”;《字汇》“削也”。以上诸条均非本文意思, 此处系方言假借。如皋方言读如“恰” (qia) , 不顺丝, 叫丝。如“她的头发梳得很光滑, 没有掭一根丝。”民间至今仍然还常用。
(23) 姨丈不肯许亲, 都是他的鬼话。 (《十二楼·合影楼》) [1] (P 12)
姨丈、姨丈人的简称, 姨娘的丈夫, 即姨父。苏北如皋民间习称姨丈。同理, 姑父称姑丈。苏北如皋一带至今还用。
(24) 只是这番礼数, 要行得闹热。 (《十二楼·鹤归楼》) [1] (P 223)
闹热, 即热闹, 如皋一带习称闹热, 沿用至今。如, “这些年轻人不肯安静, 喜欢闹热”。
一些流行于苏北如皋及周边的海安、泰兴、东台等地区的俗语也和大量出现在李渔作品中。例:
(1) 谨此奉告四方义士, 三党懿亲, 各发婆心, 共垂佛手, 或损半缣之费, 或损一饭之资, 割少成多, 共襄义举。 (《连城璧·气儿行好事, 皇帝做媒人》) [2] (P 57)
“割少成多”, 聚少成多。割, 合的假借字, 拼凑。如皋俗语, 民间至今还沿用。
(2) 只要大家略宽厚些, 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依旧顶你在头上, 决没有怠慢之理。 (《连城璧·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还不死之魂》) [2] (P 175)
“依旧顶你在头上”, 意思就是仍旧抬举你。抬举某人, 就恭维说:“顶在头上过日子”。如皋俗语, 民间老年人至今还挂在嘴边。
(3) 烦你们众人大家攒凑攒凑, 替我担上一肩。 (《十二楼·归正楼》) [1] (P 99)
“担上一肩”, 指分担一部分事务、责任, 而不是指挑担。本文指分担部分债务, 凑点钱。如皋俗语, 乡间时有所闻。
(4) 不是我夸嘴说, 只怕没有银子, 若拼得大主银子, 就是公主西施也取得来。你办眼睛看我, 我偏要娶个人家大似你的, 容貌好似你的, 回来生儿育女, 立家立业。 (《连城璧·美女同遭花烛冤》) [2] (P93)
“办眼睛看我”, 办眼睛, 似乎不通, 其实是苏北方言俗语, 办, 置办、准备。也可以说办舌头来品、办鼻子来闻、办耳朵听, 等。一般多以人体器官作为宾语。目的是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出奇本领。如皋俗语, 乡间时有所闻。
(5) 七郎正在急头上, 又怕耽搁功夫, 一句话也不说, 对着牙床扯了就走, 所谓忙中不及写大‘壹’字。 (《十二楼·拂云楼》[1] (P 172)
“忙中不及写大‘壹’字”忙乱中时间紧迫, 只求省事, 来不及注意细节。序数词“一”, 大写为“壹”, 忙乱之中, 肯定从简, 只写笔画少的“一”, 非常贴切、生动、形象。如皋俗语, 现在仍有生命力, 民间时有所闻。
(6) 姚子谷的父亲道:“那也顾他不得, 一锄头也是动土, 两锄头也是动土, 有心行一番霸道, 不怕他不依。” (《十二楼·拂云楼》) [1] (P 187)
“一锄头也是动土, 两锄头也是动土”意思就是反正做事已经开了头, 行为数量的多少无关大局, 结果都一样。一说:“打墙也是动土, 挖沟也是动土”;异曲同工。一般指做伤害别人的不好的事情。如皋俗语, 时有所闻。
(7) 里侯怕弄出事来, 只得把她交于邹小姐, 央泥佛劝土佛, 若还掌印官委不来, 少不得还请你旧官来复任。 (《连城璧·美女同遭花烛冤》) [2] (P 100)
“央泥佛劝土佛”, 泥佛、土佛, 指同类人, 这里指让同样类型的人去相互劝说, 其实没有一点作用。也写成“泥人”“土人”。如皋俗语, 至今还用。
(8) 古语道得好:“横财不发命穷人”。只有买屋的财主, 时常掘着银藏, 不曾见有卖产的人在自家土上拾得半个低钱。 (《十二楼·三与楼》) [1] (P 49)
“横财不发命穷人”, 这是宿命论调, 认为发财是命中注定的。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的话语。苏北如皋地区, 至今尚偶有流传。
(9) 古语道得好:“福在丑人边”, 他这等一个相貌, 享这样的家庭, 也够得紧了。 (《连城璧·美女同遭花烛冤》) [2] (P 90)
“福在丑人边”, 说相貌不好的人常能得到上帝保佑。苏北如皋地区, 至今尚偶尔保留这一说法。这与“上帝不会给你太多”“红颜薄命”等观点一致, 所以常能被人接受。
(10) (杨百万) 倒赔个笑脸道:“胜败乃兵家之常, 做生意的人, 失风遇盗的事, 那里保得没有遭把。自古道:‘生意不怕折, 只怕歇’。你切不可因这一次受惊, 就冷了求财之念。” (《连城璧·遭风遇盗致奇赢, 让本还才成巨富》) [2] (P 119)
“生意不怕折, 只怕歇”, 生意人口头禅, 包含哲理。生意不怕亏本, 只怕中断。做生意有赚有折, 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肯定能赢钱。苏北如皋地区, 至今尚有流传。
(11) 差人道:“官错吏错, 来人不错。你该点不该点, 请到县里去说, 与我无干。” (《十二楼·闻过楼》) [1] (P 270)
官错吏错, 来人不错, 意思为罪罚的责任应由主使者承担, 而与执行者无关, 不要难为经办的差人。如皋民间俗语, 至今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需要说明的是, 李渔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如皋方言俗语远不止这么多,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此外, 根据目前的李渔研究成果, 李渔的小说创作尚不止这两部拟话本小说集。长篇小说《肉蒲团》因其内容涉及色情, 不宜广泛传播, 故寓目者不多, 本文就不加以引证;笔者早在考订该书作者的有关论文中对于方言问题已有论说, 可以参看。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因有铁华山人改写而改变了李渔原着的风貌以及语言风格, 特此加以说明。
二
李渔的《李笠翁十种曲》在清代不仅风靡海内, 而且传到域外。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云:“德川时代之人, 苟言及中国戏曲, 无不立举湖上笠翁者。”[3]日本的德川时代相当于中国的乾隆时代, 可见, 李渔的戏曲早已传播并风靡日本。
《风筝误》是李渔喜剧的代表作, 从创作题材方面看, 其创作灵感明显来源于其出生、成长的如皋。如皋在长江北岸, 属苏北江海平原地带, 土地平旷, 一马平川, 登高远眺, 目力远达数十里之外, 行路略无障碍, 且四季分明, 季风强劲, 适宜放飞风筝, 是着名的风筝之乡。如皋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为全国四大风筝发祥地。流行的折叠式风筝和音响组合风筝则为如皋首创。如皋当地以放风筝为强身健体、凝聚人心的集体活动。冬春季节, 农闲时分, 大家争先恐后地放风筝, 并组织比赛, 谁家的风筝最大, 放得最高, 音响最美, 放的时间最久, 就能胜出。在民众心目中, 风筝是财富和力量的象征。如皋诞生了许多制作风筝的高手, 风筝样式名目繁多, 大致可分为造型风筝和音响风筝两大类[4] (P182) :造型风筝有游龙、凤凰、孔雀、蝴蝶、蜈蚣、白鹤、蜻蜓、仕女等各种名目;一般以竹篾为骨架, 糊以色绢或纸, 放飞上天, 随风飘荡, 栩栩如生, 立体感强;有资料记载, 如皋曾首创了游龙、蜈蚣等折叠式风筝。音响风筝, 则有四方、五星、六角、七星、八角、九簇菱等等名目。各种风筝形状大小不一, 小的高不盈尺, 用纸糊, 以丝线或棉线牵引, 小孩一人可以单独放飞, 玩耍游戏;大的高可丈余, 用布蒙在上面, 有长短不等的尾巴, 可以在半空中摇曳, 煞是好看。大的风筝需要有大风才能放上天, 用细麻绳牵引, 飞在天空, 力量很大, 要几个人乃至几十人一齐用力, 才拉得动, 属于多人参与的群体运动。音响风筝上面装有经过精心雕刻加工的音响设备, 小的由白果、蚕茧做成;大的音响一般由葫芦、竹筒和木口粘合而成, 放在天上, 木口迎风, 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悦耳声音, 两个以上声频相同的音响还可以产生共鸣。有的尖细, 有的粗宏, 各种不同的声音组合融汇成优美华丽的交响乐章, 响彻天空, 十分动听, 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深受群众欢迎。风筝经常发生断线现象, 断线的风筝失去控制, 随风飘荡, 最后落在异地, 要费力寻找, 也可能引起事端。可以肯定, 李渔本人应有过风筝断线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同样可以肯定, 李渔就是受到在如皋曾经放风筝断线事件的启发, 才产生了艺术灵感, 创作了其喜剧代表作《风筝误》。《风筝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 又是由如皋情结产生的艺术灵感, 所以其中包含了大量如皋元素。
风筝, 如皋俗称鹞子, 放风筝俗称放鹞子。《风筝误》第六出《糊鹞》、第七出《题鹞》、第八出《和鹞》、第九出《嘱鹞》、第十一出《鹞误》, 即用了如皋方言词汇。三十出中, 有五出在回目中用了“鹞”, 固然是由于单音字用起来灵活方便, 但也可见作者终身难忘如皋情结。
《风筝误》第八出《和鹞》: (副净) “他做出来的事, 就是惹厌的。”惹厌, 如皋方言;其义有二:一是小孩顽皮, 调皮, 谓之惹厌;其二, 讨厌, 讨嫌, 犯嫌。此处用第二义, 讨厌。
【剔银灯】“纸鹞儿又轻又巧, 才放手上天去了。”“纸鹞儿”, 纸糊的鹞子。“又轻又巧”, 轻巧, 是如皋俗语, 这里分拆开来加上副词“又”, 是一种修辞手段, 起强调作用, 加强了文字的表现力。
第十一出《鹞误》: (丑) “这浑身也像虼蚤叮的一般。”虼蚤, 如皋方言, 就是跳蚤。
第十二出《冒美》: (末) “今日等了许久, 不见有什么差事出来, 且在懒凳上睡他一觉, 再做道理。”懒凳, 苏北如皋等地特有的家具。是一种宽凳, 凳面宽度有一般长凳的两到三倍, 可以坐, 也可以睡觉。
第二十九出《诧美》:“粪缸越搅越臭。”如皋俗语。意为不好的东西, 不要提起, 更不能重复, 说多了影响更坏。如同“黑的东西越描越黑”。乡间一般谓“破竹棒搅粪缸, 越搅越臭”, 此句当为紧缩语。
第三十出《释疑》: (小旦) :“虽成了亲, 究竟不得明白, 方才在这边三对六面认将出来, 方才晓得是本新戏。”三对六面, 如皋俗语, 流传至今, 意为几个当事人当面对质;一作“三当六面”。又, 【锦后拍】“纵有十分道理, 原告的脚膝头预先落地。”脚膝头, 就是膝头, 膝盖, 如皋俗语。
可以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 李渔离开如皋的时间不断加长, 对如皋的印象愈来愈淡薄, 在他后来的喜剧创作中, 如皋元素渐次减少。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 但也并未绝迹。
《蜃中楼》虽然主要受到唐传奇小说《柳毅传》和元杂剧《张生煮海》故事情节的影响, 但海市蜃楼这一自然奇观的描写, 与如皋地域文化颇有渊源。如皋南靠长江, 东临黄海, 海市蜃楼的奇观常有出现。笔者在如皋生活三十年, 有过几次观看到海市蜃楼的经历, 看见长江上空图像清晰的江南山川房屋, 车水马龙。海市蜃楼在如皋乡间俗称“滂海蜃” (滂, 水涌起的样子, 这里的意思是浮在水面上, 如皋方言。) 李渔在如皋生活过二十多年, 中年后又故地重游, 肯定有机会看到这一奇观, 并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从而引发创作灵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如皋方言也是如皋情结的佐证。
第二出《耳卜》 (张介) “原来与相公们一般, ……自斟自饮, 再不见他做声”, “做声”, 发出声音, 出声。如皋方言, 至今还用。
第五出《结蜃》 (鱼背对众介) “我知道了, 这是个躲懒的法子。”“躲懒”, 偷懒, 如皋方言, 至今还用。
第六出《双订》 (丑) “若不回他一句, 教他没趣巴巴的, 怎么样转去?”没趣巴巴, 如皋俗语, 没趣的样子。巴巴, 后缀, 表示某一状态, 如可怜巴巴, 可怜的样子。这是汉语方言的一种特殊的组词模式。
第七出《婚诺》 (副净) “谁想生下的儿子, 愈加混沌, 吃饭不知饥饱, 睡梦不知颠倒。”吃饭不知饥饱, 睡觉不知颠倒。如皋人的口头禅, 通常指不知事的小孩或智力低下者的言行。
第九出《姻阻》 (净) “难道为一个女儿, 恶识了兄弟不成?”恶识, 得罪, 交恶。如皋俗语, 民间至今还用。
值得注意的是, 从《笠翁传奇》第四种《意中缘》开始, 李渔后来戏曲创作的语言风格有了微妙变化, 如皋元素明显减少。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是, 第三种《蜃中楼》与第四种《意中缘》两者的创作时间并不连续, 而是间隔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估计起码在一年以上。创作《意中缘》时, 他长期居住在杭州, 在西湖边安家立业, 写的又是当地发生的事情。日常接触的人多操吴地方言, 满耳吴语, 于是他渐渐入乡随俗, 慢慢淡化了如皋元素, 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 如皋毕竟是他的衣胞之地, 如皋方言仍然象电光石火, 在他的剧作中不时显现, 留下了特殊的印记。请看:
(1) 《意中缘》第五出《画遇》 (副净持扇上) :“杭州和尚真奇怪, 懒得看经做买卖。趁钱不知做人家, 个个欠些赌嫖债。”[5] (P333)
做人家, 典型的如皋方言。李渔小说中经常出现;如皋乡间至今还用。
(2) 《意中缘》第二十一出《卷帘》 (老旦付巾, 净背看得意介) :“妙, 我的汗巾是临了拿上去的, 倒先画起来, 可见有意到我了。”[5] (P388)
临了, 意为末了, 最后, 如皋方言。至今还用。
(3) 《凰求凤》第四出《情饵》 (老旦背介) (想介) :“我身边这些积蓄, 终久是他的, 何不预先做个畅汉, 娶一房正室与他?”[5] (P434)
畅汉, 指过分豪爽、慷慨大方的人。李渔小说中也有运用。苏北如皋方言, 至今还有生命力。
(4) 《奈何天》第二十三出《计左》 (生对旦曰) “……若在我家过世, 这句旧话就不验了。你如今好好跟他回去, 安心贴意做人家, 或者还会生儿育女, 讨些下半世的便宜。”[6] (P76)
过世, 去世, 如皋方言;做人家, 典型如皋方言, 李渔小说中出现颇多。
(5) 《比目鱼》第十三出《挥金》 (净上) :“……想来没有别意, 一定是不肯零卖, 要拣个有钱的主子, 成趸发兑的意思。”[6] (P147)
成趸, 如皋方言, 一揽子买卖, 大宗买卖;与零卖相反。
(6) 《比目鱼》第十三出《挥金》 (净) :“顶在头上过日子, 决不敢轻慢他。”[6] (P149)
顶在头上过日子, 典型的如皋俗语。李渔小说中也有运用, 可以互证。
(7) 《比目鱼》第十四出《利逼》 (小旦) :“多的终是呆钱, 少的却是活宝。”[6] (P151)
呆钱, 呆, 读如挨 (ai) , 呆钱, 死钱, 指数量固定, 不能生利的钱;与活钱相反。如皋独有的俗语。
(8) 《比目鱼》第十八出《回生》 (丑) :“嘻, 两个并在一处, ……叫奴家看了, 好不眼热也呵。”[6] (P168)
眼热, 羡慕, 苏北如皋特有的方言。
(9) 《玉搔头》第二十二出《极谏》 (净) :“怎么, 竟象个赖学书生, 躲进去了, 难道罢了不成?”[6] (P287)
赖学, 赖在家里, 不肯去上学。苏北如皋方言。
(10) 《巧团圆》第十出《解纷》【前腔】 (外用长竿, 负招牌上) …… (竖招牌介) :“远远望见两个后生飞奔赶来, 想是要买我做爷的了。”[6] (P346)
爷, 读如牙 (ya) , 父亲。如皋特有的方言。
(11) 《巧团圆》第十四出《言归》【前腔】:“为无亲, 苦认爷 (原注:音牙) , 并不是强低头学骗马。”[6] (P357)
爷 (ya) , 父亲。如皋特有的方言。李渔诗词中也有运用。
(12) 《巧团圆》第十五出《全节》 (旦) :“将爷看仔细, 奴家这个恶病, 是要过人的。”[6] (P360)
《巧团圆》第十七出《剖私》 (老旦) :“他身上有桩怪疾, 常要过人。”[6] (P366)
过人, 传染给别人。如皋方言。李渔小说中也有运用。
(13) 《巧团圆》第二十二出《诧老》 (末) :“古语道得好, 若要稳做, 先脱滞货。”[6] (P377)
滞货, 卖不出去的货物。在如皋方言中, 多指不聪明的人。乃骂人的话。
(14) 《慎鸾交》第二十七出《庵遇》 (小旦惊喜介) :“这早晚敲门, 难道还说不是?”[6] (P504)
早晚, 口头语, 指时间, 时光, 辰光。如皋方言。
由此可见, 李渔的戏曲离不开如皋元素, 在他的戏曲创作中, 如皋元素虽然不多, 但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可以说明, 李渔戏曲中的如皋印记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
李渔出生在如皋, 从小在如皋生活了二十多年。因为其父母去如皋经商的确切时间无考, 所以, 家里父母有可能操兰溪方言, 但他本人入乡随俗, 在如皋语言环境里生活, 熟悉如皋方言, 风俗民情, 会说一口流利的如皋方言, 是必然的。他中年以后闯荡江湖, 游走四方, 他的语言接受能力特别强, 可能熟悉很多地区的方言, 但如皋方言肯定是他终身不变的母语。通过研究李渔小说和戏曲中的如皋元素, 可以发现几个问题。
一是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如皋元素并不平衡, 小说中的如皋元素明显多于戏曲。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小说、戏曲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讲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戏曲体制格局较大, 容量也大, 富于细节描写, 生活气息比较浓, 吸收地方元素相对容易, 便于体现作者的风格特色;比较而言, 李渔小说中的如皋元素多于戏曲, 一方面, 这也有文体的原因, 小说是叙事体, 可以天马行空, 挥洒自如;而戏曲是代言体, 只有道白比较自由, 占了半壁江山的唱词则属于曲, 曲有曲牌, 凛遵曲谱, 文字属于韵文, 虽用衬字, 却十分讲究精炼, 不太容易吸纳地方元素。另一方面, 总体上可以表明, 随着离开如皋时间的逐渐加长, 李渔对如皋的印象越来越淡薄, 因此, 大致可以断言, 李渔的小说创作在前, 戏曲创作在后。当然, 不排除个别戏曲如《风筝误》, 创作较早。可能与小说同时, 甚至在小说创作之前。
二是大致可以从如皋元素的数量多少来推断其作品的创作时间。小说和戏曲有很多共同点, 但创作小说就好像讲故事, 相对比较容易、快捷。李渔视小说为无声戏, “稗官为传奇蓝本” (《合锦回文传》第二卷卷末素轩回评) , 他发现一个新颖题材, 首先构思出新奇的故事。他一般是先创作小说, 写成后卖给出版商, 获得报酬而养家糊口;再视情况改编为戏曲。他的小说由他本人改编成为戏曲的, 至少有《比目鱼》《奈何天》《巧团圆》《凰求凤》等六种[7] (P284) 。其戏曲创作开始于顺治八年 (1651) 前后, 搁笔于康熙十年 (1671) 左右, 前后将近二十年时间。可以发现, 创作较早的喜剧《风筝误》中出现的如皋元素相当多, 而后期的戏曲《慎鸾交》等则如皋元素很少。
三是如皋元素为李渔作品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是李渔作品的显着特征。如皋元素既是李渔出生于如皋, 成长于苏北的有力证据, 又是检验李渔作品的标尺。研究李渔作品的着作权, 可以用如皋元素作为试金石。笔者在探索《肉蒲团》作者, 考订李渔评点人情小说《金瓶梅》等课题研究中, 便使用了这一方法, 并且屡试不爽。这些研究成果均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肯定, 也为李渔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
戊戌夏日草成于金陵亚东仙林茶苑百世堂
参考文献
[1]李渔.十二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 .
[2]李渔.连城璧[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6) .
[3]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王古鲁编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
[4] 如皋历史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1) .
[5]李渔全集 (第四卷)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6]李渔全集 (第五卷)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7]沈新林.同源而异派[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