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一些人和事,但历史长河浩如烟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学生往往对一些野史、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比较感兴趣,但对历史教材却望而止步。初中学生相比较于小学生而言,有了更强的自我学习和控制能力,但与高中生存在差距。而且,历史课多数都在上午十点之后,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充分集中起来,他们每天学习多门功课,脑海中萦绕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初中生活泼好动,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还有课前教室内外一些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多样化课堂导入。
一、用视频,更加直观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仅靠书本的文字,难以理解晦涩的历史.教师如果把一些重要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影像等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进行一次穿越,能起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授“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时,先放映一段视频:2012 年春晚《机器人总动员》,然后提问:你知道这基于哪次科技革命吗?顺利导入新课。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赏歌曲,产生共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投入的增加,教室内都配上了多媒体,课堂更趋于声情并茂,更为立体化,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适当地播放一些歌曲,优美的旋律和音调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并且对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有裨益。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一课时,笔者先用一首《走进新时代》导入,同时设置了几个问题: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是怎样开创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道路的呢?气势恢宏的歌曲一下子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缩短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一开始就被一种积极的情绪所感染。
三、展图片,视觉体验
初中历史课本虽然配有图片,但鉴于篇幅的限制,文字、图片都比较简单、精炼,对历史的描述比较局限.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是太全面,只是通过看课本,很难对历史形成全面的认知.
所以,作为文字的补充,充分利用图片,尤其是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图片,能使历史更生动、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了教材内容,起到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给学生一种震撼和视觉体验,便于学生思考。“‘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课的导入,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蒸汽轮船与哥伦布肖像的图片展示,请同学们思考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到了1838年,美国的“大西号”轮船横渡大西洋只用了 15 天,时间的缩短,得益于工作革命引发的世界变革。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过程如何?对于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来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从感知入手,也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讲故事,展开联想
很多时候,当历史老师走进教室时,还能从学生意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对课间某项活动依依不舍,如果这时候老师神秘地说:“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好奇心的驱使,会使教室马上静下来,老师看到的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学生会随着老师的故事很快进入角色,这样不但使他们集中了注意力,认真听讲,还能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观察、分析、认识、理解乃至运用历史知识过程中提高自己解析历史概念的能力。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笔者引入了胡林翼的一个小故事:胡林翼是湘军将领,晚年时担任湖北巡抚。有一次从安庆回来走过长江的时候,正好看到自己的湘军水师浩浩荡荡行进在长江中,他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正在得意之际,一艘英国的火轮船从后面赶了过来,并且超过了自己的船队,火轮船激起的浪花还把湘军水师的一条船给掀翻了,胡林翼立马晕了过去。
当周围人把他弄醒,问他怎么了的时候,胡林翼惊骇地说:“天要变了”.可以说小人物和大人物是有区别的。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火轮船,但更多的人只是感觉只是一个怪物从眼前掠过而已,不会多想.但胡林翼不同,他马上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和危机,脱口而出“要变天了”.这种认识,可以说需要有高度的敏感。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是不是同样需要胡林翼这样的敏感呢?由以上故事顺利引入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等,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高涨.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使知识新旧衔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空间,使学生学有所获,这就是最好的导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