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方案”实施至今已近十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就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现状来看,需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纲要”课的课程性质与定位,厘清与专业历史课程的区别;二是避免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重复;三是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关系;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联系实际。
一、明确“纲要”课的性质及其与专业历史课的区别
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是上好一门课最基本的前提,对于“纲要”课这样一门以历史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明确其性质与定位尤为重要。
1.明确“纲要”课的课程性质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在“纲要”课的第一堂课总是带有这样一个疑问,即为什么要把“纲要”课这样一门历史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对于“纲要”课教师来说,在“纲要”课的第一课就首先要回答这一问题,这也是学生接受和认同“纲要”课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事实上,历史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历史教育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主要途径。龚自珍曾经这样讲道:“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就是说,只有那些懂得历史的人,才有忧国忧民之心,才能以天下为己任。在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能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有用之才,因此,历史教育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另外,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纲要”课,最主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一定的历史观又往往影响到对现实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认同。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起到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错误的历史观则会起到搞乱思想、瓦解人心、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消极作用。所以,历史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讲历史。人人都要有个信念,没有信念团结不起来,不会往前奔,只会怨这怨那,起码是颓废,这是不行的。我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抓这条,中国就团结不起来。”
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特别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为什么要在大学阶段单独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而不是全部的中国历史?借用历史学者茅海建的观点,“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最多也是最深刻的教训。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除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进程中,这其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而痛苦的回忆、深刻而惨痛的教训。因此,在大学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就是要使我们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中总结落后与失败的教训,这也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纲要”课的良苦用心所在。
2.明确“纲要”课与专业历史课的区别和联系
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把“纲要”课作为纯粹的历史课来上,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因此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确“纲要”课与专业历史课之间的区别,把握“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定位,是上好“纲要”课的关键。
一方面,二者的教学目的有着显着的不同。专业历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搞好历史研究,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相。“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则是使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上,认清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信心。作为“纲要”课来说,虽然它是一门历史课程,但更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不是如何研究历史,而是如何看待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像专业历史课教师那样,鼓励学生发现新资料、提出新观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否则就达不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二者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显着区别。专业历史课程在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更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作为支撑,在广度和深度上是“纲要”课所无法比拟的。而作为“纲要”课来说,从内容上来看必然要体现其“纲要”的特点,所以,“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体现出粗线条的特点,而不必面面俱到。它主要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线索,重点分析近现代以来的主要历史事件,从中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对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更不能像专业历史课程那样讲得太深太专。另外,“纲要”课与专业历史课还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特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纲要”课虽然更多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但它毕竟还是一门历史课程,因此,“纲要”课教学必须符合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做到严谨客观,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建立在客观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不能先入为主或带有偏见地去分析和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信口开河。
二、避免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重复
上好“纲要”课还需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中学阶段历史课程的重复。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教学,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知识,大学生尤其是文科背景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必须尽力避免与中学阶段的重复。对于“纲要”课教师来说,除了先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避免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复。
1.通过专题式教学深化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虽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学历史教学只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些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简单描述,目的只是让学生对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有大致的了解。
所以,经过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也只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但学生知之不详、知之不深,不懂得历史的前因后果和必然联系,不会用历史的钥匙开启思想上的锁头。而“纲要”课则不单纯是知识的讲授,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独立观察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并懂得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因此,“纲要”课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内容来说要深入得多。所以,“纲要”课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对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使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认识,深化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全景把握。
2.通过研究型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使一些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知识,因此,缺乏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这也对“纲要”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纲要”课教学不能重复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模式,从而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开展研究型教学。“纲要”课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才能不拘于教材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开展研究型教学,教师才可以对某一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有深度,也才能够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才能体现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的根本不同以及“纲要”课教师的教学魅力。
3.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些“纲要”课教师看来,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给“纲要”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干扰,经过中学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纲要”课根本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能够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大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阐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通过讨论,深化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效果就会大不相同。这样,他们既不会感到知识的重复,还能充分体会中学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纲要”课的动力。
三、处理好与“概论”课的关系
“纲要”课与“概论”课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不少重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联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上好“纲要”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史论结合,相得益彰
“纲要”课和“概论”课,一个侧重于历史,一个侧重于理论,但无论是上好哪一门课,都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史”与“论”原本就是骨肉相连的,学习理论,必须先掌握历史,学好历史,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任何理论都应建立在对历史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懂得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1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学习历史是学好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更是在中国独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要理解这些理论就不可能不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所以,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建立在学好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之上。但同时,每一个理论也都是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学习历史需要理论的指导。今天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如果能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那么我们就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豁然开朗,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无论是“纲要”课还是“概论”课,都要做到史论结合。如果“概论”课只讲理论,没有历史资料作为基础,理论就会显得空洞,缺乏说服力。如果“纲要”课只讲历史,没有理论,就会缺乏深度,达不到“纲要”课教学的目的。学好“纲要”课,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学习历史,唯有如此,才不会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表面和肤浅的认识之上,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也才能够真正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处理好内容的重复
“纲要”课与“概论”课因为都涉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历史,既是“纲要”课的重要内容,更是“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处理好二者的重复问题。在“纲要”课中,针对与“概论”课重复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把握,也为将来的“概论”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教学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纲要”课教师与“概论”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沟通,对两门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重复。可以考虑的是,因为“概论”课学分、课时多,可把相应的重复内容向“概论”课倾斜,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就这一时期的内容多做一些历史知识的铺垫,然后再进行理论学习。
四、注意联系实际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纲要”课也是如此。虽然“纲要”课是一门历史课程,也要紧密联系当前的实际。一是要联系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要联系当前的学术热点问题;三是联系各种与历史相关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xuwuzhuyi思潮。
1.联系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热点问题
联系实际,特别应当联系当前重大的理论和热点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联系中国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等。
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梦想?在追逐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怎样的经验,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训?在当前我们又应该怎样实现中国梦?要懂得这些,必须要真正懂得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从历史的最低点开始伟大复兴的历史。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梦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中国梦,也才更能体现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现实意义。
联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讲好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为了要搞清楚当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才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理解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才能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信从哪里来,一方面是从现实中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的发展成就足以带给我们充分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也是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来,特别是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中来。为什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选择的结果,资本主义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都被历史证明在中国行不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历史筛选后的结果。讲好中国近现代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它给我们提供的历史教训也是最深刻的。邓小平指出,只有科学地总结历史,才能胜利地开辟未来。“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邓小平这里讲到的中国历史,更多的是指中国近现代历史。
2.联系当前学术热点问题
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思想和观点,“纲要”课教师应当把这些新观点拿到课堂上来,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既拓展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上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的热点问题,更需要引起“纲要”课教师的注意。一些与主流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思想观点在互联网上往往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纲要”课教师要时常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特别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一些问题。要把网络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问题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认识。
3.联系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xuwuzhuyi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试图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其中的历史xuwuzhuyi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xuwuzhuyi思潮。对于历史xuwuzhuyi,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着作《国史大纲》中这样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xuwuzhuyi(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xuwuzhuyi其所主要虚无的并不是古代中国历史,而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因为只有虚无了这一段历史,才能为否定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找到合理的借口。对此,“纲要”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对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历史xuwuzhuyi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理解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09.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2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