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实效性的方法(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6 共6761字
论文摘要

  以下是正文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教学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在其《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指出教学目标:使教员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力、省时、牢固、彻底,更富有成效,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以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为特征的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学习、钻研、总结、提高,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自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以及如何培养 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正文: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先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一、自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学生已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举措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讨论深入不下去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建议(从作用、历史背景来启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不错。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胜、吴广没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缺乏相处技巧,影响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开展小组自主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出现这种状况,一来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来是学生不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交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就不会主动学习社交的技巧。

  (三)小组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

  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讨论或讨论中偏题、离题,讨论高。另外都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讨论时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应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发挥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小组长随时监督检查本组成员学习情况。同时小组之间也要进行评比竞争。首先教师要布置恰当的讨论题,只有合适的内容学生才会真正的参与其中。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其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在此,要制造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参与。

  (四)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1、评价语言要突出对学生情感的激励  触及心灵的教育有时很简单,教师的一句话语有时对一位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成了人生的路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随时发生的言行举止,给予即时性的回应,采用激励性语言。例如:“太棒了!你的回答真精彩。”“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真行。”“别着急,再好好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行!”一旦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及情感往往成倍地激增。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评价,重视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提出努力方向,必然可以很好地发挥课堂评价语言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成长。

  2、评价语言要体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

  由于人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智力和智力发展上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在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统一走向差异,评价语言不应采用同一种标准,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尊重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要求的评价,激励他们做得更好。例如:“你棒极了,看你做得多好,真令人羡慕。”“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等。

  3、评价语言要凸现对学生个性的倡导

  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自然有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存在,再加之过去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学会耐心,允许多元理解,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不足。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同一标尺去度量、截取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服务他们的成长,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我们把关注的目光由“优秀”转向“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带着放大镜去寻找每位学生的优点,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语言中获得自信。如“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出理由吗?”“回答得真好!非常有创造性!”“别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等,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富有个性化的评价成为习惯化行为,以张扬学生个性。

  4、评价语言要充满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看,课堂是学生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站在对学生生命负责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评价观,不断改进评价策略,优化课堂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即时表现,牵挂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发言,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让充满关爱的语言伴护学生生命成长,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

  二、提高自主学习实效性的几种方法

  (一)诱发动机,建立和强化学生自立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教学时间段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运用多媒体、学生讨论、比赛、鼓励等方法来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在课结束前通过巧设疑、精应用、置趣味作业来提升兴趣。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情境或真实问题的创设,能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自我探索等教学进程。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类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教师可多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身体语言情境和交流情境。  比如我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时用讨论探究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居、亲戚了解有关改革开放情况,搜集有关改革开放的图片、实物、资料;并预先准备了本章内容的提纲及讨论的主题分发给学生。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你有何启示?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其次,课上让学生上讲台交流信息、谈感受,说看法,谈认识,并讨论课前给出的主题,作为教师只需给予知觉的提示和引导。  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课堂讨论写出随笔或集训和感想。并择其有创见者或贴于墙上或课上选读。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收集资料,加工整理,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主体自我生存、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心理学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理解,通过切身体验和研究,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这需要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充实灵活的活动空间为支在信息资源方面,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读与思、大家谈、活动区等栏目及活动课等,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学参考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典 型案例,为探究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蓝本。《邯郸历史》、《历史成语之乡——邯郸》等样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认识环境和活动空间。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初中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本身也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内外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增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利用教材“春秋战国”一课的活动区,组织开展成语故事会,学生积极搜集、整理成语典故,进行小组和班组交流,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热情。《历史成语之乡——邯郸》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材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让他们动态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技能,增强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感。

  2、互动合作,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新课程倡导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彼此交流,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新课程要求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竞赛、辩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合作学习方式的组织过程一般为:先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阅读、体会、分析和讨论,从中提出蕴含的若干个问题,并从中筛选出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学情境产生的待探究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最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长补短,教师从中适时引导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使混乱的思维在讨论、争辩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鸦片战争”一课学习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吗?”的有趣又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以“为什么是落后的挨打,不是先进的挨打?”、“挨打的仅仅是因为其落后吗?”为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前半问较易理解,学生用处于落后状态的近代中国及其亚非拉国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予以证明。后半问是有争议的层面,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有的从打人者的角度探讨打人者是谁?为何打人?中得出:遭受挨打的国家落后是其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想打人的侵略本质。也有从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提出落后者挨打并非不好,中国就是挨打后,沉痛思进,不断发展起来的。无论这些答案是否全面和正确,但在互动合作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自主思维能力等到了发展,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运用成功和责任,促成学生自律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规范、约束着自己的学习行为,保全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在行为中它表现为主动、积极。自律学习还体现为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建构和创造知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唤醒和激发学生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以成功和责任促成学生的自律学习。

  1、实话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怜悯的心理,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倍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会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在教学截长补短中,教师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生存发展和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评价,中要重视运用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习个体在各时期的进步状况,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及时、不断地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通过评价得到促进转变和发展的动力,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2、强化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自主学习者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但现实并非是所有的学习者都能自觉地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和主动地获得理想中的成功。这可能是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学习者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也可能是外部的评价目标过高使学生经历长期的失败所致。这些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已任,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积极发展各种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使学生约束、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取,获得成功,实现自律。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一)、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集训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

  (二)、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深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领主。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以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8。
  2、刘海燕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4
  3、冯长远编《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王红光编《自主式教学方法的探究》,宁夏教育出版社,2003.3
  5、周志华编《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探索与研究》,新华教育出版社,2003.4
  6、单中惠编《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念浅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7、夏春风编《把学校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基础教育出版社,2004.5
  8、贺杰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9、刘迁编《教育交流》,新华教育出版社,200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