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融入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22 共3331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美育作为历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正如朱光潜所说:“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朝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朝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朝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现在我们要复兴民族,……必须提倡普及美感教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悠久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本应带给我们的生动、智慧、哲理,在这里变的索然无味。这样的课程只会使学生成为“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书虫”,而无法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健全人格。因此,探讨如何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显得尤其必要。本文主要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科优势实施美育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途径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蕴含大量生动、具体的美育素材,主要体现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未经人类改造的纯粹的自然。此外,还包括人化的自然,即人类按照自身对美的标准来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果。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也是我们美化和欣赏的对象。因此。在关于社会美的教学中也应突出历史人物的活动,挖掘其内在的人格美。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是美的最高度集中的表现。”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如戏剧、电影、音乐、建筑、雕塑、工艺、绘画、书法、摄影、杂技、文学作品,等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不应仅是艺术作品本身,更要关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从中感悟作者的胸怀、气质、情感、性灵,作品的风味、神韵、兴趣,透过艺术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人生,即人生境界的展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具体、鲜明的美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欣赏各种事物中,发现各具形态的美,走近美,感受美,认识美。

  (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人的审美体验是独享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更好的体验美,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借助有效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体验美、欣赏美,理解美。如果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影视的形式生动再现,学生会在不由自主中进入历史情境,加强审美体验。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境界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感性的体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外,如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层层深入的提问,尤其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情境剧,身临其境的体验,自然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想象力,在审美中丰富其精神世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真实可感的形象去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对广州近现代建筑发展变化进行实地考察,并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建筑。建筑被誉为“无声的画,立体的诗”,见证着文明和历史。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从陈家祠、骑楼到中山纪念堂,不难发现建筑的对称美或是曲线美,蕴含着人们的建筑智慧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变迁。绘图之前学生自然要对其历史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具体作画时又要对其细节深入观察和研究,在直观的欣赏与想象中,自然会进一步理解其变迁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建筑的所体现的艺术美。动手作画的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同时,出于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也会流露出自己对建筑的思考与情感,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高雅的审美情趣。再如通过开展历史剧赏析、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历史知识竞赛,读史交流会,历史故事会或是相关的辩论会、历史歌曲演唱比赛、历史小制作或是历史手抄报、历史漫画等,使学生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把对历史的认识通过不种形式创造性地展示出来。感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也更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审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高级的审美愉悦。

  (四)提高教师自身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还有赖于教师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对自身也要以美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修养,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品德,健康向上的人格,充沛饱满的情感,得体的着装,自然活脱中透出丰富底蕴的语言。这些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会感召学生并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从而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不由自主中跟随教师走入学科世界中来感受学科魅力。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深处最隐蔽的角落。”

  教师的即席发挥和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对话,一纵即逝,这种流动的美更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就是要成为美的使者,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律动,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性情上的陶冶。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应围绕学科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思维来审视过去和现在,体现学科特点。首先,一切教学内容都要基于历史的真实。受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影响,使会一些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错误认识,出现审美偏差。如当下抗日剧多是粗制滥造,教师有必要尊重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并给以客观的审美评价。其次,不能偏离历史教学这一主题。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它既不能等同于美育课,也不等同于德育课,而以是历史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感知、思考,逐步培养自己积极的审美情感。反过来,这一情感有助于自己更深刻、理性地认识和思考历史、社会和人生。

  (二)正确认识反面事物的历史审美作用。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渗透,但是美育不避谈丑。

  美与丑相对而生。人们为心中美好的追求会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价,这种舍生取义精神就值得人们去敬仰、赞美。在美与丑的斗争中,正义会战争邪恶,假恶丑有时也会掩盖真善美。人们对“丑”的揭露,如战争狂魔希特勒,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等等,也更反衬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美的魅力。在美与丑的识别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这种审美情感的渗透,也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崇高的审美观。

  (三)重视对审美个性的培养。美育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导向作用,但不能仅此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经历、个人喜好等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美感,从而具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因此,教师在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的培养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趣味的陶冶,对个性的培养。

  总之,历史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讲授历史,而要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改进教学艺术,还原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积极的审美情感,在不断感知美、体验美中逐渐内化、升华,形成积极的、渐趋稳定的审美取向,在求真中向善、审美、创美,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心,实现审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 . 朱光潜美学文集 ( 第 2 卷 ) [M]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12.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5,8页。
  [3] 朱光潜 . 朱光潜美学文集 ( 第 2 卷 ) [M]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50,251页。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