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6)

来源:科学咨询 作者:刘瑞东
发布于:2020-05-18 共16901字
  历史小论文范文六:
  
  论文题目:刘邦由弱变强战胜项羽的原因

  
  随着秦王朝灭亡,形成了以项羽、刘邦为主角的争雄局面。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本文意在从楚汉之争中研究刘胜项败的原因。
  
  一、根据地的选择。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因担心刘邦将会占有天下,不想如约封其为关中王,但又恐失信于诸侯,导致诸侯叛己,立刘邦为汉王,封巴、蜀、汉中之地。
  
  这一举措,项羽自以为得计,其实极不明智。刘邦接受萧何的意见,决定去汉中。后来又采用韩信的方案,在关中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为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巴、蜀有如下特点:自然条件好,气候适宜,地力优越,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汉中地形险固,四岳三途,皆不及也”,然而,项羽既然已经认识到刘邦将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却又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巴、蜀封给刘邦,真可谓愚蠢之极。
  
  都城是国家实行政治统治的中心,都城是国家的腹地,国家的根本。国都选择适当与否,关系重大。项羽分封诸侯时,韩生曾对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建议他立国关中,以成霸业。而项羽竟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为辞拒绝。韩生感叹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到后大怒,烹杀韩生。当时项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只要认清关中的重要性,占有它不成问题,可惜项羽自己看不到这点,又不听别人的劝告,让这一战略要地轻易失去。他三分关中以封三降将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率军东归,建都彭城。这是项羽在选择根据地上的一次严重失策。

历史小论文
  
  项羽的根据地是彭城,彭城即今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周围无险可守,实乃四战之地,一旦遇有战事,便会四面遭敌之牵制和骚扰。从经济方面看,彭城与淮、泗地区自战国以后虽逐渐开发,但未辟荒芜之地很多,水患不断,远不如关中优越。交通运输更难与关中相比。这一带的河流不仅流量少,冬季易干枯,向西逆流而上,运输多靠输卒,费时费力,十分不便。项羽不选关中而选彭城,无异于授人以柄,对后来战局之发展变化,影响甚大。
  
  二、战略布局。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战略决策是根据地理条件做了周密部署,坚守荥阳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和创造侧翼与敌后战场,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进围楚军于垓下,对楚军不利的地形上进行战略决战。
  
  1.坚守荥阳正面战场。
  
  刘邦自彭城惨败后,逃至下邑(今豫东夏邑)召集谋士和诸将商讨后的战略方针,决定采取持久战略,用以疲惫楚军,削弱楚军,逐渐转换楚强汉弱的不利形势,以便最后战胜楚军。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荥阳收集残部,与追击的楚军战于荥阳。刘邦利用荥阳以南有利的山地地形,发挥汉军步兵之长,制楚军骑兵之短,多次击破。这一优越补给线路是确保刘邦持久战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204年6月,项羽东击彭越后回师西进,再次攻破荥阳、成皋。此时,刘邦见荥阳、成皋屡陷于楚军之手,正面难以抵御楚军攻势。留置楚后方的游击军又屡遭扫荡,遂欲放弃成皋以东,退守巩、洛地区(今河南巩县、洛阳),谋士郦食其建议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复取荥阳、成皋以利用地理优势外,又指出占据敖仓以取得粮食的重要性。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坚持持久战的建议。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利用楚军东调、兵力分散之机,夺回成皋,刘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夺回成皋,是一项明智的战略抉择。
  
  3.开辟侧翼与敌后游击战场。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认识到楚军强盛,不能力敌,必须联合其他反楚势力,对付项羽。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从各方面结成反楚的力量。
  
  首先,刘邦对英布的争取。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派随萧何到九江游说英布。英布决心叛楚归汉,刘邦在双方争取英布的谋略战中占了上风。
  
  由于英布背楚归汉,项羽南翼受到新的威胁,不得不分兵一部分由项声等率领去进攻九江。同年12月英布兵败后收集残部退走成皋。楚军虽攻占了九江,而汉军却达到了牵制、分散楚军、减轻自己正面战场压力的目的。
  
  其次,北方战场的开辟。公元前205年,韩信向刘邦提出了进一步开辟和发展北方战场的宏伟战略计划,这个高明的战略计划充分考虑了当时双方力量分布,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战略地理形势。北方战场的开辟对最后置项羽于死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敌后游击战场的彭越对项羽的后方造成极大破坏,迫使项羽多次从正面战场抽出兵力,回援后方。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集团在战略上的布局:在正面战场上,坚持荥阳成皋地区,阻遏楚军继续西进;在北面战场上,刘邦命韩信率一部兵力,歼灭黄河以北割据势力,防止楚军从北面迂回正面战场上的汉军,并伺机向楚军侧背发展;在南面战场上,刘邦争取九江王英布,使其进攻楚军南翼,牵制项羽;在敌后游击战场上,刘邦令彭越在梁地开辟敌后游击战场,配合正面,调动和疲惫楚军,保障两翼发展。
  
  由此可知,汉军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采取正面坚持、开辟和创造侧翼与敌后战场,并使之相互配合,不仅达成了有利的战略态势,而且使楚军疲于奔命,终于转换了楚汉战争的形势。
  
  4.战略决战。
  
  楚汉相持两年又五个月,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决定利用楚军东撤时的麻痹大意进行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歼灭楚军。各路汉军的挺进特别是韩信军进占彭城,迫使项羽转向垓下撤退,于公元前202年12月被云集而来的汉军围歼于垓下。
  
  三、民心向背。
  
  楚汉战争,是两个军事集团为争夺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而进行的战争,刘邦集团主张封建统一,并实行一定程度的怀柔政策,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客观上反映和代表了人民利益与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项羽主张实施封建割据,企图以霸主的地位来统治天下,这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违背了天下人民的愿望,而且项羽部队所过之处,无不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而失去了民心。
  
  1.刘邦“与天下同利”.
  
  刘邦做到了“所降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是非常重要的,“与天下同利”,即代表和反映了天下人的经济利益和要求,维护了天下人的利益,因而必然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取得最后胜利。
  
  因此,得人心是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
  
  2.项羽“所过无不残灭”.
  
  韩信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终使项羽失败。
  
  项羽的败亡,说明了如果一个统治集团脱离了社会最基本的力量---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也逃不脱最终败亡的命运。
  
  四、重用人才。
  
  刘邦能够重用人才是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与刘邦相比,项羽却不但不善于用人,而且“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张良、韩信、英布和陈平都曾投靠过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都投靠了刘邦,得到了重用。像韩信这样的百战百胜的将帅大才,张良这样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臣,项羽竟不能识才,不能委之以重任,以致为敌所用,自毁前程。
  
  由此可知,刘、项用人得失,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但他用人唯才,虚怀纳谏,按功赏封,从而使人之才成为我之才,使人之智为我之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然而他用人苛礼唯亲,刚愎自用,谗言多疑,结果既不能尽己之才,更不能尽人之才。因此,积众才用众智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长,也是刘胜项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性格分析。
  
  1.刘邦的性格特点。
  
  刘邦宽厚仁爱,沉着、冷静、善于思考,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能够听得进谋臣的意见,遇事能够冷静分析,且能够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决断。
  
  审时度势,能屈能伸,集“忍”“韧”于一身。
  
  2.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残暴好杀,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为人气量褊狭,听不得反对和批评自己的意见,而且由于他遇事急躁易怒,不能冷静地分析形势,经常做出错误的决断,并经常在盛怒之下烹人、杀人、烧人、坑杀人,最终失去人心。
  
  由于刘邦与项羽出身、经历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促使他们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这也促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与败。一位成功的帝王,往往少不了贤臣策士们的辅佐,而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排挤贤能,是项羽的致命弱点。刘邦和项羽性格的较量,谁胜谁负,自然是很明了。
  
  六、结语
  
  刘邦这个历史人物离我们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刘邦所处的时代及其争夺天下的活动,与我们这个时代及其和平建设事业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刘邦成功的经验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
相关标签:小论文格式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