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学者康德斯基在其论文《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个时代的文明必须产生出他特有的艺术,而且是无法重复的。"[1]不同时代塑造的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略有不同。
在杨家将故事中,穆桂英以一位军人、妻子、儿媳等身份穿插在故事当中,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鉴于社会生活差异与受众愿望不同,穆桂英的形象也会有所不同,现与穆桂英形象研究的相关论文有《论<杨门女将>"寿堂"穆桂英形象的塑造与嬗变》(陆君,2009)、《<穆桂英挂帅>:历史剧的当代演绎》(阎晶明,2013)等,本文试从影视剧主要以11版《穆桂英挂帅》对穆桂英形象做以简要分析。
一、穆桂英形象原型
《保德州志》上云:"慕容氏,杨业孙文广妻,州南慕塔村人,雄勇善战。"欧阳修为杨琪写的墓志铭中说杨琪"君少丧父,事其母韩夫人,以孝闻……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皇佑三年十月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葬于河南洛阳。"该墓志铭为穆桂英这一人物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线索。"文广统治播州时,有老鹰砦穆獠族反叛,文广命谢都统讨平之"[2]明初宋濂的《杨氏家传》中说杨文广派兵讨平穆獠族反叛之事,后娶穆柯寨的穆桂英为妻,关于慕容氏是否是杨文广之妻,还有待考证,但却为杨家将故事的形成提供了素材,"穆"可能源于慕容氏谐音,至于"桂英"这一名字是当时戏曲小说惯用的女子之名,穆桂英由此诞生。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在宋朝,行军打仗是男人的事,妇女不准当兵,更不要说当武官。有史学家认为,宋朝看不起妇女,所以记录甚少。
最早较为系统的讲述杨家将故事的是明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后又经过民间扩充、改编,流传至今成为杨家将故事体系,小说中激情洋溢的塑造了一批以穆桂英为首的巾帼英雄群像,她们武艺高强,性格爽朗,聪慧机警,驰骋沙场,突破封建礼教枷锁,她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穆桂英,戏曲及小説《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曾生擒杨宗保,并招之成亲。成为杨家将之一员。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穆桂英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杨门女将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和民间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关于她们的演义、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主要有:穆桂英全传,杨家将演义,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招亲,杨宗保招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征西,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先生的传世经典剧目)等。
对于穆桂英形象的演变,在着名京剧《穆柯寨》鼓书《杨金花夺印》中,作为与男子并驾齐驱甚至凌驾于男子之上的的保国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又如在京剧《背子破奇阵》、《双挂印》中穆桂英作为统帅,其夫宗保做先行官,唯桂英马首是瞻,解放后的《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戏剧进一步突出了杨门女将飒爽英姿、深明大义、胸怀报国之志、家国思想巾帼英雄群像,影视剧有;1981年无线电视《杨门女将》,汪明荃饰穆桂英;1989年华视《一门英烈穆桂英》,魏秋桦饰穆桂英;1991年山西电视台剧集《杨家将》,张瑞珈饰穆桂英;1994年亚洲电视剧集《碧血青天杨家将》,麦景婷饰穆桂英1997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1998年亚洲电视剧集《穆桂英之大破天门阵》,陈秀雯饰穆桂英;1998年亚洲电视剧集《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陈秀雯饰穆桂英;2001年唐人电影《杨门女将》,宁静饰穆桂英;2004年北京超新星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制作连续剧《巾帼英雄穆桂英》,王思懿饰穆桂英;2011年金牌制作有限公司制作中国电视剧《穆桂英挂帅》,苗圃饰穆桂英。
二、影视剧中的穆桂英
穆桂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怒敢言,敢作敢当,天真浪漫、充满活力。敢于在天波府与公主抢夺自己心爱的男人;敢于在朝廷上桀骜不驯,皇帝面前不下跪,被视为中国传统女性中的"异数",《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问杨宗保:"你爱我什么?"杨宗保说:"我爱你敢爱敢恨敢当敢不纲五常,反正别人不敢的你都敢了,我算是服了。"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甚至采用捆绑逼婚手段,不拘小节,可见性格爽朗,桀骜不驯。
穆桂英是一个"奇人奇才",先说她的刀法看似并不威猛,但是她使用的刚柔并济、诡异无比,她的拳法更是难以琢磨、变幻莫测,打败田壮士就是一例,表面上看她是战胜了田壮士,实际上并不明其理,她事先不仅未喝好意的放了蒙汗药的茶,且假装喝了,摇摇晃晃走上了比武台,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穆桂英不管是马上拼杀还是陆地上格斗均是极为精彩,变化无穷,诡异多端,让对手看得见、摸不着,她这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手法堪称武功的最高境界,用兵布阵也同样是高超无比、变化多端、神出鬼没,她做事喜欢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按常理出牌,当对方摸清她的路数,他反过来又用常规,她之所以让人捉摸不透,就是往往把常规的事情变成了不常规,不常规的事情变成了常规,古今的变化在她手里,可谓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拿啊,佘太君感慨:"老身已过花甲之年,几十年戎马生涯,风刀霜剑,出生入死,阅人无数,阅阵无数。阅兵将无数,但从未见过这样一位天分极高。几百年都难得的军事奇才,武功上品呐。
穆桂英集男子武艺高强与柔情脉脉于一身,刚中有柔,柔中见刚。"穆桂英大姐大,巾帼英雄争风华。"驰骋沙场、不畏强敌。《穆桂英挂帅》中第38集大家看到了死而复生杨宗保,穆桂英已是泣不成声,宗保:穆元帅,末将要向您请罪。"穆元帅大声喊道:"杨将军何罪之有啊?"宗保说:"末将在一气之下挑死他的副将,那个姓潘的孽障。"穆桂英眼中充满泪花道:"那个孽障罪有应得,本帅不追究你,但本帅要追究你擅自做主,为帅不尊、以命相赌的弥天大罪,为了那样的奸臣小人,你竟用命去相搏,是谁给你的权力让你喝下那奸人的毒酒,又是谁给你的权力用死来挽回你男人的颜面?你你想过奶奶吗?你想过爹爹么?想过那些想你的亲人吗?你想过我吗?所以本帅要追究你一辈子!"影视剧是文学亦是人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战场上的穆桂英泼辣、刚强,影视剧中将穆桂英这一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集军人、妻子、母亲、儿媳多重身份为一身,满怀对家庭的热爱与赤诚的拳拳爱国之心。
穆桂英在剧中同时也充当了倡导符合当下大众的男女平等观、夫妻和睦观的角色,柴郡主说:"你把洗脚水给我端过来,六郎说:"你说什么?怎么能让本帅给你端洗脚水啊!"柴:"我都给你端了大半辈子了,你就不能给我端一回呀?"六郎冷笑道一板正经:"本帅正思量御辽大计,我这肩上的担子重似千斤,哪有功夫给夫人干这个呀!"柴:"你的担子再重,那是为了圣上和百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咱们杨家尽了多少职责,要不是我给你生下宗保,你们杨家还有后吗?所以说呀,我的功劳不比你小!"六郎:"你这是跟桂英学习的吧,我这个儿媳妇啊,一进门没几天,我这当公爹的没好日子过了,好也罢!只要桂英在阵前能助我御辽,为了大宋江山和黎民百姓,本帅今天就屈尊给你端一回。"最终六郎边为夫人柴洗脚边说:"夫人啊,你伺候了我大半辈子,给我洗了无数次的脚,我还习以为常啊!今天这么一来,我才知道你有多么辛苦,谢谢夫人。这一句不知温暖了多少受众的心。
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巧妙处理与婆媳姑嫂关系、理智取胜情敌,策略打败奸臣外地,一身是胆,奇人奇才,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饱满,且深入人心,"谁说女子不如男"再度唱响,是中国历史乃至现代不可多得的标杆形象三、影视剧中不断演绎的穆桂英形象的意义。
知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有相关表述:"当代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纯粹的一种印刷文化。"[3]157对杨家将故事的影视改编不仅是艺术的在创作、图像时代传播的表现,更是对原着所彰显的一种文化精神的阐释和宣扬当下对穆桂英演绎的影视剧是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宣扬,教育意义浓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穆桂英的形象也在不断演绎,究其原因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文化导致的结果,当下社会大众文化处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影视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文学影视作品的改编是对当下文化的演绎,社会的旗帜。
"好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引领人们精神的世界".[4]11.杨门女将是中国文化旗帜下的正能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文艺作品的形象塑造重点从杨门男将到杨门女将的转变,或多或少渗透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一方面要做到做妻子母亲儿媳的责任,另一方面要继承男子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一群绚丽夺目的以穆桂英为首的杨门女将形象不断演绎,也正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庭》中引用傅里叶所表述的那样"某一时代的社会进步和变迁是同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相适应的,而社会秩序的衰落是同妇女自由减少的程度相适应……妇女权利的扩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5]
杨门女将形象的不断演进以及在当今戏曲、影视的完美演绎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她们是人民群众结合现实的需要塑造出来的女英雄,其反对封建礼教、反压迫反剥削、反压迫,勇于扞卫国家独立、追求个性自由、渴望和平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如11版《穆桂英挂帅》在破天门阵后,元帅穆桂英一封信寄与辽国,希望狼烟不再起,两军不再战,两地百姓不受战乱之苦,愿宋辽永无战事,和睦相处,与当下号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不谋而合。
把这样的一部古典文学名着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当下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迎合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众愿望。学者彭吉象认为"在中外古今,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多是成功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最富于代表性、个性又非常鲜明突出、具有不可重复独一无二性格的主人公形象,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复杂的社会关系。"[6]368由此可见影视剧塑造穆桂英等具有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即便是人到中年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典改编的影视剧的不断演绎,可以激励当下人们阅读原着的兴趣,受益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和相对繁荣的经济基础,杨门女将形象中所表现的远见卓识、深明大义、豪迈的独特妇女观和自主追求婚姻的新女性意识的形象塑造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一定借鉴,开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描写之先河,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对杨门女将形象的重塑与丰富,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精神与内涵,宋元以来的社会对妇女的忠孝节烈更为重视,正如《明史》所言"有子则守志奉主,妻道;无子则洁身殉夫,妇节也。"[7]7716
若夫亡,为妻要遵循"妻道"抚养孩子;若无子则要遵循"妇道"殉夫,无论是关于杨门女将的戏曲还是影视,其女性无不遵守妇道,堪称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楷模,通过多种作品表现了杨门女将的爱国忠君、家国思想、英勇作战的品质、深明大义、聪慧、勇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日趋完善,杨门女将作为完美巾帼英雄的典范亘古弥新流传于民间,成为不同时代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进一步对杨家将精神的补充综上所述,伴随着以民间传说和明代小说《杨家将演义》为基础以及后续大放异彩的关于穆桂英形象的杨门女将的相关影视剧的不断演绎为受众呈现了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巾帼英雄群像,其身上表现的英勇善战、富于智慧、临危不乱、深明大义、正义果敢、独立自主,渴望和平的豪迈气节是中华精神文化的一块瑰宝,这种勇往直前、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德,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值得后人传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康德斯基.论艺术的精神[C]//查立,译,腾守尧,校.李泽厚.美学译文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 宋濂.宋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0《杨氏家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
[4] 成英玲.我们时代的缺失和慰藉[J].新闻爱好者,2008(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张廷玉,等.明史(卷302)·烈女(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