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有没有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传播学先驱莱奥·弗罗贝纽斯说“文化没有脚”,也就是说,文化是靠传播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电视以全能文化形态在对传统文化纵向聚集和对其他现代文化横向综合的过程中,多维度地辐射出所具有的边缘性文化本质和全球性文化趋向,全能性地塑造出鲜明的文化传播特色,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和“大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政治要求下,被赋予弘扬中国文化以及提高媒介文化水平的价值诉求。于是,便有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文化类节目的探索与实践,丰富多彩的武术、鉴宝、戏曲、汉服、姓氏、解字、讲坛节目在娱乐元素喧嚣的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场电子式的“新文化运动”。其中,起步早、影响大、种类多的武术类节目,因其在技击防御、品德教育、哲学思想、养生保健方面的文化功能以及独具特色的国际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呈现出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构成“武术文化”与“电视文化”双重文化符号相得益彰的嫁接与融合。
一、电视文化软实力:文化形态媒介性与电视媒介文化性的统一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世界已经逐渐成为文化的统一体。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号召力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文化政策,以文化软实力为参照,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美国的电影和NBA等,早已成为国家用来博弈“文化经济高地”的筹码和武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实力雄厚。中国在主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地促进着本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截至目前,322所孔子学院遍及世界91个国家,针灸、戏剧、功夫、孔子和酒被称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五张“脸”。因此,当风靡全球的功夫电影极大地扩张了武术的影响力后,武术走进电视,与大众传媒联姻,不仅是武术推广的需要,也是电视产品提升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电视武术节目,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体现在以武术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以电视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传播形态层面。从第一个层面看,武术既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现代媒体的推动下,武术文化处处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是影视领域最具欣赏性和魅力的文化标签之一,因此具备电子传播的价值。从第二个层面看,对于包括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人际传播在内的现代传播体系而言,媒介传播是其中内容和形式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在当今世界公认的五大传播媒介中,电视又是我国目前传播范围最广、最为强势的大众文化形态,因此通过电视节目提高传播效力自然成了弘扬武术文化的首要之选,也就是说,电视媒介是当今武术文化传播的最佳手段。自从河南卫视于2004年第一次将武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推出以来,《武林风》节目在地方卫视的本土化路线中大获成功。10年间,中央电视台、北京台、深圳台等多家媒体纷纷涉足武术类节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其间有武术竞技、武术选秀、武术表演、武术讲堂,也不乏论道、武术保健和武术养生等节目形式。和其他节目类型相比,电视武术节目以宣传武术文化为前提,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使其超越民族语言界限呈现出广泛的融合性。
因此,以软实力建构的视域提升电视武术节目的传播效应,对加强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力,借助地缘优势传播本土文化,增强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武术文化形态的电子传播价值
以文化形态为主体的电视文化节目以具有软实力功能的文化实体为传播对象,又因节目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担当通向文化价值的核心领域。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瑰宝,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群众性的行为文化,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融汇了儒学的伦理理论和易学的哲学思维,又涉及了佛学、道学、养生学、美学和医学的思想,积淀了厚重的民族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穿透力、渗透力、认同力与创造力,能够折射出优质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与特色。
(一)国际品牌效应。
在功夫电影的推动下,传统武术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舞台,成为响亮的国际品牌。在第84届奥斯卡奖评选揭晓之前举行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传出这样的信息:功夫片是最受外国观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比例在40%以上;动作明星成龙以68.4%的认知度,成为外国观众最喜爱的中国演员;外国人热衷的中国武术影视作品有《功夫之王》《花旗小和尚》《功夫梦》
等多部。可见,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获得了广泛认同,形成了国际品牌效应,利用武术平台建构媒介文化能大大增强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二)品德教育功能
中国武术植根于儒家礼仪的思想文化氛围中,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武德修养的浸润,并在与人类共同的发展变迁中,提炼出以“仁义”为核心的武德观念,形成对人类和社会的思想渗透。拳谚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八卦名家李子鸣也在《综合内家拳术》的“练武宗旨”中指出“练武之人,最宜注重道德:为国尽忠,为双亲尽孝,对友要信,对师要恭,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方不愧武术家侠义之本旨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历来讲究习武与崇德并重,追求品德与技艺、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体现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生命原则和善良观念。除此之外,武术文化中还蕴涵着诸如尊师重道、刻苦求进、讲礼守信、勇敢仗义、舍己从人、坚韧笃实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武德旨在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品质“化育”,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启发意义。
(三)养生保健功能
中国武术不仅讲究实战技术,更注重练意、练气,强调通过技击层面的练习进入健身养生的层面,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认为“精”是根本,“气”是载体,“神”则是表现形式,并提出“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著名的武术名山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华山、天台、昆仑、崆峒等,不仅是武术流派,同时也是养生学派。以太极拳为例,它的运动形式突出身心兼练、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整体作用,能在动中用意、意中求动的基础上进行不停地运动变化,其运动不仅能活动各个大小关节和肌肉,自动按摩内脏,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心神,令习者心神安静,内气深长,精力充沛。又如峨眉的临济宗养生学派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华养生学苑中的一枝奇葩,其食饵疗法与医药、气功相结合,提倡用气功来调整人体的气脉循环,增强五脏六腑及筋骨皮肉的功能,抵抗外来病邪的侵袭;用食饵来补充人体的精气,增进气血畅旺,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用药物则以五脏为本,补偏救弊,调和阴阳。
(四)哲学思辨功能
武术练习中包含的思维方式充满与生俱来的东方哲学的思辨韵味。比如太极拳原理中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是大量实践经验中归纳出的朴素辩证法;“气”与“力”的融合,包含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四两拨千斤”体现出对立统一中矛盾转化的哲学思想。另外还有少林武术从老庄“虚而待物”“耳止于听,心止于符”等思想中萌生出的“内功养生之道”;自然门总诀中的“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将“敌之力”与“我之力”的矛盾以“借力”方式转化,体现出运动及矛盾论的哲学思想;仿生拳套路,是中国武术“物我不二”的思想融合;“后发制人”“以退为进”是中国古人对“矛盾特殊性”的独特理解;而一招一式“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讲究,又折射出“量变与质变以及量质互变”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些丰富的哲学思想使学习者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真正从内心信服中国武术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逐渐认同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由此可见,不同于功夫影片中的表演娱乐,电视武术节目通过再现与表现、记录或教学等方式构建了一套全面介绍武术的媒介体系,以最直观的技击术为圆心,全方位地辐射出博采众长的武术文化,将最真实、真正的武术文化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自然成为电视媒介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精神内涵的直观形式和重要手段。
三、电视文化形式下的武术传播手段
以电视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节目,以电视本身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从电视媒介的文化功能出发,用电视传播的行为来体现文化的价值核心,延伸出作为文化概念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介入并与视觉传达手段相得益彰的电视武术节目在媒介领域守正出奇,掀起了一场场关于武术竞技与武术学习的文化风潮。这种电子式的“新文化运动”,对内能教育引导受众、开发本土资源,对外能拓宽文化输出渠道、建立外联机制,对武术本身又能提升文化内涵、促进学术研究,从而展现出文化传播功能的责任与担当。
(一)丰富电视文化产品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给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间。然而自由背后的快餐文化暴露出种种精神危机,人们不断呼吁有内涵的电视节目出现,渴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另外,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发展并成为一种存在着的文化本体,而文化是需要实践的积淀和过滤的,不足百年历史的电视产业缺少的正是这种厚重感和立体性,它需要有历史沉淀的文化形式来丰富它的内容,延伸它的影响力。武术伴随着中华的文明史发展变化,受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伦理学、文学、气功学、民俗学、军事学和宗教等文化形态的影响,包含了儒家的中和养锐、道家的守静致柔和佛家的禅定参悟等思想以及墨家的侠客传统,融会贯通成一项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因此,武术节目的出现自然可从整体上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对电视文化类型的建立形成有益补充。尽管有些武术节目会穿插一些娱乐元素,但总体上还是以文化的品位对其进行审视和约束,以文化自觉的眼光提升其内涵,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净化荧屏,实现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
(二)促进武术学理研究
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学派众多,几乎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术论体系,但除了少数大派别外,更多流派的心法口诀靠师徒手口相传,并没有多少文献资料保存下来。电视的记录功能为当今的武术研究记录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电视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又要求电视工作者必然对传统武术进行溯源、归类,找到流派、拳种、技击类别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中,就曾做过《中华武术》的系列纪录片,包括《习武秘籍》《奇门兵器》《武科及第》《内家拳功》等15集;综合频道《科技博览》节目也做过《探寻神功》系列,详细地介绍了中华武术的发源、流变和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纪录片多以“武术”
这一大的文化概念来看整个中国的武术时代流变,不仅是对武术文化最直接、最公开的信息积累与分享,也是一次对中华武学真实、全面的针对性梳理,能有效促进武术文化的学理研究,促成武术文化的融合与独立性的形成。
(三)建构本土资源模块
媒体化的道路给武术带来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以中原武术为例,尽管它早已闻名于世,但真正让它名冠天下的是20世纪的功夫影视剧,在一张影票只需几毛钱的20世纪80年代初,功夫片《少林寺》的票房收入就已过亿,少林寺从此闻名遐迩。
之后香港电影《太极张三丰》系列让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深入人心,河南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几十年来,《旋风小子》《太极宗师》《新少林寺》等影视剧不断地扩大中原神功的威力,少林、太极之名也逐渐成为中国武术的优秀代表和文化品牌,“少林寺”甚至与“功夫”一起成为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1世纪以来中国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可见大众传媒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应当也必然值得利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节目有源源不断的节目内容,这有利于本土文化资源模块的建立与分享。
(四)拓建资源分享渠道
当中国武术的爱好者遍及世界各地,武术也早已从一种技击技术、一种养生方式抑或是一个电影符号,成长为中国在文化层面对外交流与联络的重要名片。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文化景观抑或人文气质,尚武精神都具有与多国文化相通的精神内涵。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格局中,在以信息分享为主的新传媒时代,以武会友的群体式仪式在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之间搭建起新的交流平台,如《武林风》节目不断开展的中日对抗赛、中越对抗赛、中伊对抗赛等赛事活动,“百姓擂台”板块中也不断有外国选手参加。从国际比赛到双边交流,从国际会议到技能培训,这些内容都被武术节目报道或宣传,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使武术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推广与普及。可见,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电视武术节目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优化电视生态、强化文化融合的有力补充。
综上所述,电视文化软实力既蕴藏在电视文化的事业与产业中,也储存在丰富的实体文化资源中,它的总体成就一方面来自于电视符号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则来自文化符号的媒介性。电视武术节目正是在基于“狭义文化软实力”概念上的具体文化形态层面——武术文化,以及基于“广义文化软实力”概念上的符号象征层面——电视文化这两方面有机组合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具有双重身份的独立文化形态,既能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也能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通道。这对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改善电视娱乐化的传播格局、抢占荧屏的文化空间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谢建明.文化传播:模式及其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2]心香一瓣.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五张脸[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