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国产职业剧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中国电视 作者:庹继光
发布于:2019-03-29 共6432字

  摘    要: 职业剧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展现职业理念和行业价值观, 塑造、刻画职业共同体, 并对职业特性进行正面展示。为达到此目标, 本文建议职业剧编剧和主要演员等都需要对职业有切身感受, 实现真实演绎, 也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士全程开展指导和把关。

  关键词: 职业剧; 职业理念; 职业特性; 电视化呈现;

  对于职业剧, 国内目前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定义, 但人们从其名称不难感觉到, 职业理应成为剧中的核心规定性, 它决定了职业剧的叙事格局与模式, 直接引导职业剧与青春偶像剧、言情剧等形成本质的分野, 同时也构建起职业剧最本真的魅力和吸引力、感染力, 就是让普通观众了解笼罩在神秘面纱下、若隐若现的行业故事, 感受该行业从业者的人生百态, 进而理解行业独有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等。判断职业剧的创作是否成功, 上述几个方面应当成为可以借鉴的标准。对照这些标准, 当下诸多国产职业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瑕疵, 一些被人称为“职业剧”的电视剧是否真正具备职业剧的“合法性”, 尚且存疑。

  一、职业人行为的电视化呈现

  职业作为职业剧最本质的规定性, 核心层是稳固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价值观, 中间层则是展现职业感的职业共同体, 这些人通过大量的言谈举止表现社会职业身份;最表层的则是剧中角色的日常行为, 由于长期的职业熏陶和浸润, 职业素养已经深入其骨髓, 并在诸多行为中不经意体现出来, 成为外界辨识其职业特色的基础性依据和标志。

  不过, 对于职业规定性的电视化呈现在层次上则恰好相反, 电视剧的核心手段是影像叙事, 因而首先呈现给观众的必然是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进而将这些动作、细节和情节等串联成一个个故事, 逐步凸显出剧中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然后通过职业共同体中多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风貌、职业素养等, 把该行业的职业特殊性呈现出来。可以说, 电视剧对于职业理念、行业价值观的呈现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式表达, 人物的行为、动作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但也直接决定着职业剧中的人物刻画是否成功。

  由此可见, 职业剧在情感逻辑、技术细节等方面拍出“职业范儿”是一项基本功, 但以此衡量, 许多国产职业剧仍出现了不应有的明显瑕疵和疏漏。《亲爱的翻译官》开播后, 就有观众吐槽演员杨幂为剧中的人物配音时对不上口型, 且发音时口腔肌肉太松弛, “不够专业”;而在《等你爱我》中, 剧中身份为“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讲师”的“王凯”, 却对着钢琴曲谱拉大提琴;《青年医生》更在公众熟知的医疗知识方面差错不断, 剧中出现了“9%生理盐水”, 实际浓度应为0.9%, 剧中还有“200cc血送化验”的场景, 更是低级失误;网剧《法医秦明》中也出现了秦明不戴头套、口罩就解剖等不少低水准的常识性差错。这些严重的“外行”行为, 损害职业的特殊规定性, 也严重贬损了剧中角色的职业素质和精神面貌。

国产职业剧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职业剧的基本要求是立足行业特点, 展现特定职业群体的工作生活, 合格的职业剧应当真实、贴切地展示其讲述的行业的工作特质和业务内容, 专业性是一项硬指标。在基本的行业常识上差错不断, 一方面暴露出职业剧主创团队的专业素质尚有欠缺, 另一方面更显示出他们责任心不足, 存在明显的缺失。

  国产职业剧中, 角色人物的情感生活与职业工作无法实现有机协调、匹配, 也是一大痼疾。有人说过“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在各种剧作中合理植入言情元素并非不可, 但职业剧不能脱离其行业和职业的基本规定性, 剧中人物的爱情故事始终要与职业、行业属性保持深入、有效的契合。换言之, 要让观众清楚地看出是这个行业的人在谈恋爱, 而不是其他失去了职业属性的人都可以表现出来的恋爱、言情举止,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刻画, “英雄救美”是武士的爱情奇遇, “吟诗传情”则是文人骚客的情感邂逅。

  但是, 当下国产职业剧中时常出现“职场言情剧”的怪现状, 而且许多情感故事完全可以剥离、抽去特定的职业属性, 也即离开了这个行业, 放在任何社交背景下都说得通。在这里, 职业、行业无非是一个符号, 一些外人不甚了解的职业更成为吸引眼球、包装角色的外壳, 内里却是老套无聊的爱情故事, 许多观众“吐槽”《离婚律师》《亲爱的翻译官》等是“披着职业外衣的爱情剧”, 职业只是剧中的名片乃至“幌子”。这种套路化的爱情模板, 同样暴露了主创者在创意构思上的匮乏, 以及对行业特点缺乏深入了解的短板。

  国产职业剧要改变当下普遍存在的“职业不够、言情来凑”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创人员加深对于行业的理解, 从而在电视剧中对于该行业有扎实深入的内涵式展示, 以行业特有的属性串接起合理的故事链条, 爱情戏可以在职业剧中出现, 但它不一定是剧中故事发展的主线, 有时甚至可以没有明显的爱情桥段, 艺术化的爱情始终是为真实的行业现状展示服务的, 是否设计爱情故事的首要标准是充分反映该行业、职业的需要, 从而让观众以直观的认知视角去了解、感受一个职业人的生活真实和所思所想。

  二、职业共同体的塑造与刻画

  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点是人物刻画, 它往往是电视剧成败的关键所在。早在1985年的“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上, 与会者就提出了“提高电视剧质量的关键, 就在于塑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观点。1职业剧中人物刻画同样重要, 而且非常关键的是塑造出鲜活的职业共同体群像, 通过剧中人物的职业行为和外在表现展示该行业的一些本质特点, 彰显他们的职业精神。

  职业活动是社会分工的重要体现, 而职业共同体产生于人们共同参与的生活、交往、关系和委身的事业中, 这些职业活动体现出特定的价值理念, 职业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构建职业伦理。涂尔干曾说过:“只有在与职业活动关系紧密的群体对其做出有效规定的情况下, 职业活动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功能, 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需要和每一次的变化状态。满足这些条件的独立群体是由那些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 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人团体 (Corporation) , 即职业群体。”2涂尔干的理想是将职业道德规范变成一种“软性”的法律, 并内化于每个个体的内心, 因而职业群体就是一个个具有共同职业道德规范的团体, 职业道德和伦理是规范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性要素。

  职业剧中对于职业共同体的塑造, 具体表现为刻画出“职业人”, 充分彰显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拥有的职业身份, 每个人都有多重的社会身份, 而职业角色通常是最难生动、形象展示出来的, 但这是职业剧的规定性要求—在我国香港地区, “行业剧”概念在电视剧制作圈中已得到广泛认同, 此类剧集是“以某种行业为故事重要背景, 且剧情主线离开这个行业无法成立”, 主要人物的职业身份、行业属性自然不能脱离这一要求。

  在职业剧的“职业人”刻画、职业共同体塑造过程中, 成功凸显主角的生动形象的确非常重要, 这朵“红花”如果足够靓丽, 可以使职业剧相当出彩。但是, 为剧中的“红花”搭配起无数片色泽、形状各异的“绿叶”, 往往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这些配角的言行更能够标识其所在的行业特质, 另一方面他们要与主角“配戏”, 双方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演绎出真实性、艺术性兼备的职业大戏。30余年前播出的刑侦题材电视剧《便衣警察》,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职业剧的特色, 全剧用一个年轻警察的成长故事折射人性光芒, 剧中不仅有周志明这样的主角, 还有严君等人作为“战友”共同展现刑警工作的特点, 当然与现在较为完善的职业剧相比, 该片还只能说是“雏形”。

  要通过视觉形象展示剧中主角与配角“和而不同”、搭配出戏, 最需要注意的仍然是“度”的把握:一方面, 配角作为职业共同体的成员, 拥有该行业必备的职业精神、素养和职业伦理道德等, 这是他们在剧中出场的本质规定性, 其言行如果背离这一基本的底线, 职业剧便失去了最基础的真实, 被外界诟病“脱离现实”也在所难免, 因此除了“职场菜鸟”等特殊角色外, 主创人员不要给配角们编排与职业逻辑、职业精神严重相悖的行为, 更不能为了凸显主角的形象, 将职业共同体中相当数量的成员塑造成主角的对立面, 背叛共同体、背离共同体精神的“反角”始终只会是个别、极少数, 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真实。20世纪末播出的《英雄无悔》号称“全景式再现警察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电视剧, 该剧展示了公安战线和警察的职业特色, 剧中除了主角高天、:“反角”胡永煌外, 其他警察角色也符合人们对于警察职责的正常认知, 他们与公安局长高天处于职业共同体之内。另一方面, 主角与配角的角色设置注定他们之间必然有明显的差异、反差, 主角在遵循职业共同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更加优秀、出色, 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并且与其他角色产生冲突等, 引导故事发展, 将剧情推向高潮, 这一设计也需要兼顾行业的真实和专业性, 在此基础上实现的艺术化表达、呈现出的戏剧冲突才能真切动人。

  总之, 职业剧中基础的人物刻画应当能够充分彰显该行业的基本特征, 只有成功塑造一批“有血有肉”的配角, 才能众星拱月般烘托出主角的生动形象。

  三、职业特性的正面展示

  如前所述, 职业应当是职业剧的核心规定性, 这也隐含了一个基本的要求:职业剧应当向观众正面展现所描述职业、行业的整体风貌或特性, 而非极端、片面的特殊性。例如如果一部职业剧要塑造刑侦警察群体, 就应当将主体用于反映其侦破案件、缉拿凶顽、维护社会秩序等, 尽管可能有个别警察贪赃枉法、作奸犯科, 但这些只是支流、个案, 它可以在剧中表现出来, 却不能成为职业剧的主线, 更不能作为其根本立意。

  对于这一点, 业界人士也有明确的说法:“行业剧”的创作, 最重要的一点, 是“尊重所涉及的行业”;“你要懂得一个行业的最高情操, 以这个标准为原则去书写这个行业, 去积极传播这个行业的情怀。行业的操守、行业的价值观要去歌颂, 视点一定不能放在揭露黑暗面上。你不能写一个杀人的警察、害人的医生做主角, 不能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 更要传播正能量和积极的价值观。”3基于如此标准, 被某些人认为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剧”或“一部鲜有的以股市为题材的职业剧”的《东方华尔街》, 其实在许多方面都背离了职业剧的规定性。

  一度引起人们热议的《东方华尔街》在立意上便放弃了“正面展现金融市场”的选择, 该剧主要讲述了金融市场的一些乱象, 其中对于金融危机中投机分子操纵股市的黑暗交易和对股民入市真实心态的展现, 更为直接残酷。有人评价该剧对于投资人如何在影视圈上演“空手套白狼”戏法的刻画“很写实”, 也有人分析该剧其实讲的是“复仇的故事”, 无论如何, 这些都不是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状况, 不符合“歌颂行业操守、行业价值观”的要求。其实, 《东方华尔街》的副标题也表明它并未将自己定位为职业剧—“一场金权交易的对赌”, 这个副标题直观显示该剧赋予自身的使命是揭示这一行业的阴暗面, 而制作公司在相关推介材料中也声明是“金融行业题材的《东方华尔街》”, 这些都说明它主动与职业剧进行了切割。

  职业剧或曰行业剧, 在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等一直是热门电视剧类型, 其要诀是准确传达出这一职业的理念, 塑造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人性光辉。在香港地区, 行业剧的功能主要包括专业展示、常识提示、职业伦理和行业推介等, 美国的警察、律师、医生三大行业剧则力求在职业形象方面体现专业素养、精英风采, 展现坚守道德、关爱众生的人格魅力, 发挥传播常识、推动进步的社会价值, 4这些都建立在对于所在行业、职业进行正面、积极地艺术化呈现的基础上, 例如香港地区的许多行业剧集, “妥善包裹在爱恨情仇、勾心斗角, 甚至出糗搞笑娱乐外衣之下的, 是实实在在的对法律、医疗、民航、消防等等行业风貌的立体勾勒和对行业常识、职业伦理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式教化”。5

  四、国产职业剧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 国内影视剧市场迎来了现实题材创作的热潮, 职业剧作为颇能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的电视剧类型, 也受到市场和观众的青睐。职业剧要真正取得成功, 核心要诀在于剧情呈现过程中如何兼顾专业性与大众化, 实现该行业特殊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专业活动及其举止行为的艺术化、大众化表达, 使观众看得懂、真正理解该行业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成为当下国产职业剧提升水准最重要的着力点。

  (一) 编剧:“吃透”行业, 走心创作

  编剧处于为职业剧设置剧情故事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编剧能否兼顾专业性和艺术性, 在剧情故事设计时切实做到专业性、合理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往往决定了职业剧是否具有足够的行业水准, 以往不少国产职业剧的弊端恰在于把所反映的行业、职业“架空”, 侧重于过度刻画人物情感关系, 专业性严重不足, 失去了职业剧的应有品质。

  职业剧有较高的创作和接受门槛, 避免“内行嫌浅薄, 外行看不懂”的职业行为描绘是基本的要求, 这需要编剧既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 又要懂得影视创作规律, 懂得如何将专业活动刻画成观众可以感知的举止行为等, 绝非有职业作背景就可以成功。这说明职业背景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但它确是职业剧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编剧连基本的职业背景都不具备, 对于所展示、反映的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要创作出高水准的职业剧必然是“水中月、镜中花”。

  有学者在剖析医疗剧在职业剧中异军突起的原因时, 就指出了专业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 医疗从业者本身文化素质较高, 很多转行做编剧, 就在专业性上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 医生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职业, 有很深的现实底色和受众基础。”6

  (二) 演员:感受职业, 真实演绎

  直接影响职业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演员的演技, 因为现实题材职业剧最能撼动人心的力量就是真实, 演员尤其是主演群体需要在深入理解该行业、职业的基础上, 艺术地把“职业人”最真实、生动、典型性的言谈举止表达出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演员不可能熟悉电视剧反映的每一个行业、职业, 因而拍摄过程中安排采风、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等显然非常必要, 借此机会让演员深入行业内部, 用心观察行业人员的工作状态, 这也是一些剧作成功的经验所在。例如在《特勤精英》的拍摄中, 为力求职业精神的最大化体现, 主创团队长时间驻扎在消防官兵部队, 和被表现对象打成一片, 感受其真实生活状况。

  当下, 国内一些演员的高片酬机制其实也是阻碍演员深入行业内部体验生活的“大敌”之一, 许多剧组的主要演员享受着高额且按日甚至按小时计算的片酬, 一旦安排他们长时间深入生活、感受行业氛围、体验职业经历, 人力成本将极大地增加, 不利于获取经济效益。在如此背景下, 要促进职业剧中的演员真正深入行业、体验角色的真实感受, 还必须与降低不合理的高片酬等行动联系起来。

  (三) 顾问:全程介入, 多方把关

  电视剧主创团队对其他行业、职业的理解有限, 始终无法达到完全、透彻的领悟, 因此相比于自身凭空臆想, 主创团队更需要广泛汲取专业人士的建议, 做到对行业和职业了如指掌。所以, 专业人士作为顾问在职业剧制作过程中的介入和把关非常必要。

  在专业人士的直接介入方面, 日本电视工作者做得颇为到位, 例如撰写法治职业剧的编辑会经常跟法律界人士开剧本讨论会, 许多电视剧在拍摄中都要邀请专业人士担任各方面的场景、技术和文化指导等, 有时一部电视剧邀请的专业人士可以多达将近20人。

  专业人士从剧本创造到职业剧拍摄全过程的介入和顾问活动, 可以从多个层面为职业剧把关:就顶层而言, 他们可以对剧作的职业逻辑、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等进行把关, 分析剧作能否真正呈现到位, 切实展现该行业的精神内核和从业人员风貌;从中间层面来看, 他们能够对具体的人物关系、故事桥段和冲突设置等进行剖析, 判断其是否合理;从技术细节方面来看, 他们也可以就日常动作、行为、言语等进行知识性、真实性的把关, 避免“穿帮”或“掉链子”。

  有人形容当下电视剧有着“重狗血轻逻辑、重感性轻理性”的弊端, 这在职业剧而言是损害其真实性、降低其现实意义的重大瑕疵, 引入专业人士担任顾问, 并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有助于职业剧实现“从形似到神似”。

  注释:

  1 参见《时代呼唤的回声-在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上部分电视剧编导发言摘要》, 《中外电视》1986年第1期。
  2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渠东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第17页。
  3 杨偲婷:《行业剧如何在内地影视剧市场杀出血路?》, 澎湃新闻2017年5月3日。
  4 列文:《美国行业剧, 专业水准下的高尚灵魂》, 《北京青年报》, 2013年11月27日。
  5 胡小阳:《香港行业剧#无处不在的“香港精神”》, 《北京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6 鲁博林:《行业剧热播:展现中国特色职业精神》,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1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庹继光.国产职业剧的困境与进路解析[J].中国电视,2019(02):77-8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